核心素养视域下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路径

2023-07-29 11:46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第二中学陈秀实
天津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家国情怀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第二中学 陈秀实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情感认同,是个体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塑造的一种认同感和情感表达,体现了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关心和责任。家国情怀既包括对家庭情感的认同,也包括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将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要不断探索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路径与策略。

一、历史文化背景融入家国情怀

历史文化背景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文化领域内的历史信息,是人们认识、理解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对学生而言,了解历史文化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提升历史文化素养。

首先,在历史文化中融入家国情怀,教师需要强化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家国情怀意识,以培养学生深刻的民族精神。历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历史的时间跨度和其作为一个整体的连贯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社会发展的演变和民族思想的传承等,以加强历史文化背景与家国情怀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纵深感。其次,教师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背景,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和差异化讲授,鼓励学生在课程外独立研究,以进一步加深对家国情怀和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历史文化背景的细致研究和剖析。民族文化、历史地理、古代建筑等领域都与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或当地的文化遗址,更好地领悟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实质价值。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和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如电子图书、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等,借助数字技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快捷、有效。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家国情怀与历史文化背景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思想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教师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思想要有筛选意识,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往往具有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教师应通过筛选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深刻地领会历史及其背后的人文价值。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思想的挖掘离不开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应树立家国意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其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思想,需要遵从核心素养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运用筛选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家国情怀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对家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选择典型历史人物,宣传家国情怀榜样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典型例子来做好家国情怀的榜样宣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感、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自主性,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继承国家文化重要性的认知,促进家国情感的传承与弘扬,推动社会文化和谐发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选择典型例子作为家国情怀榜样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榜样,评选出优秀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可以是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有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如秦始皇、李世民、李白等。典型例子的行为和故事等都具有代表性,能够更好地体现家国情怀思想。教师可以选择为教学二次加工过的例子,剖析其中的家国情怀内容,注重内容的生动性,将榜样形象展示出来,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榜样的家国情怀。教师还可以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思考和联想的例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和展示典型例子,做好家国情怀榜样宣传,需要从榜样的代表性、生动性、可感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等多方面考虑,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知家国情怀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启迪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能力。

四、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感知

历史作为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世界历史观等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视域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课程。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言,历史教材由真实历史事件构成,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滞后,导致历史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一味地进行知识输出,忽视了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能力,与学生的互动较少,长此以往,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下降,逐渐丧失历史学习兴趣,为家国情怀的培养带来较大难度。基于此,要想为家国情怀的培养创造条件,高中历史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下开展情境教学,根据历史真实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角色人物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真正了解历史人物,从而强化家国情怀。

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情境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在情景剧演绎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历史真实事件,自主改编情景剧并完成角色扮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出发去了解辛亥革命,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内涵与历史价值,同时与所扮演的人物实现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与认知家国情怀思想。

五、家国情怀融入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指由教师或组长指定话题,组织3—5人左右的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和答疑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在课堂中,小组讨论通常用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参与,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小组讨论能够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形式来启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小组讨论话题,要选择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如什么是家国情怀?如何培养和弘扬家国情怀?历史中的哪些人物具有家国情怀?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确定相应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和思考家国情怀的意义。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适当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等差异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小组的合作性与协作性,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激发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互动,引导学生多听、多问、多思考,共同探讨家国情怀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著名人物和名言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思路,启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共鸣和思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家国情怀的价值和意义。教师有时需要提醒学生,不同的见解和思路都是可以被接纳的,要相互尊重和倾听,避免人云亦云和唯我独尊的态度。此外,在小组讨论后,教师要对各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学生在家国情怀思考方面的共识点和不同思路的多元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思想之间的平等性和多元性。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充分启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深入挖掘家国情怀思想的内涵和个人意义,提高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关注度。

六、家国情怀融入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历史综合性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等进行研究,结合实践活动,达到历史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考察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进行历史研究与调查、参与历史文化活动、组织历史主题实践活动等。开展历史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与综合能力。

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庭的关怀,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情感。在历史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入家国情怀元素,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家庭、祖国和历史的紧密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体来说,历史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祖国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祖国文化和历史内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革命纪念馆、抗战遗址等地参观,通过观看展品、听取讲解等方式了解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文化调查和家谱编制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家庭与历史的紧密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思想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国文化、感知历史情境,从而提升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度和热爱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融入家国情怀。历史文化背景融入家国情怀,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思想,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宣传家国情怀榜样,将家国情怀融入小组讨论和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七、基于师生角色互换,提升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提出诸多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指导价值,甚至目前很多新教育思想都是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尝试分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指导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此要求下,对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思想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主张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提出学生可以担任“教师”这一角色。基于此,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渗透的滞缓性,教师可以尝试在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思想指导下进行方法创新,为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增强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学为例,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其中还设有活动课,活动主题是“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为此,《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教学与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有着较强的适配性,教师可以以此单元为着眼点构建师生角色互换课堂。首先,教师将学生合理地划分为两个大组,要求一组设计教学计划,主要讲解“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课,二组则主要负责“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在布置完教学任务后,教师不再进行干预,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承担“教师”这一角色。在此期间,每个小组都有着非常高的学习热情,能够主动探寻、分析与整合各种与本单元教学相关的史实资料与研究成果。在讲解环节,由于每个小组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学生都掌握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农村到城市、“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从而吃透了本单元的重难点。

可见,师生角色互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我国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与重大事件,切实体会家国情怀思想,从而树立家国情怀意识,促进学生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