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瓶颈与对策刍探

2023-07-29 15:22王旖
成才之路 2023年20期
关键词:服务理念服务能力社会服务

王旖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落实者,社会服务的主要执行者。高校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具有双向性、丰富性和专业性的特点。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提供社会服务主要存在参与意识不足、社会服务能力欠缺、社会服务渠道单一、保障和激励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理念、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教师服务渠道、构建激励与保障机制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产教融合;服务能力;服务理念;服务渠道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0-004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规划和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三大重要职能之一的社会服务,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1]。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发展水平。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研究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师面对职业教育发展自身转型的需要。本文主要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内涵及特点,分析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1.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内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理念,起源于“威斯康星思想”,即大学可以通过自身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及产教深度融合向社会提供多项服务功能。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丝在20世纪初提出了大学的社会服务理念,其认为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自此,“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第三项职能被明确和大力倡导。随着高校逐渐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社会服务理念进入我国后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更好地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发展是其存在的价值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动力之一,更是其获得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支持的有效保证。1917年,黄炎培先生在上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连接起来,充分体现了其大职业教育观。黄炎培先生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职业教育既重视个人的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服务发展的文件,如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鼓励开展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加强产教融合实训环境、平台和载体建设,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在国家政策引领下,高职院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质量。

由此,教师的社会服务实践职能已成为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领域外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职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及其功能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学技术与研究工作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2];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科学研究能力,以多种形式组织或参与的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所提供的服务。本文所涉及的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属于后者。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特点

(1)社会服务的职能具有渗入性。渗入性是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趋势。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之外的外延职能,三者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社会服务广泛融入高职院校运行体系,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开始贯彻社会服务的发展理念。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企业的参与,积极吸纳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项目。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逐渐向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与企业、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同时向社会提供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传播等科技服务。

(2)社会服务的内容具有专业性。高职教师从事社会服务不同于社会上的培训师,不能脱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本职工作,所开展的培训服务、技术咨询、文化传播等工作都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探索科学合理的社会服务方式。比如某学院思政课教师结合自身专业,通过“研学红色场馆—探寻红色基因—创‘艺红色故事—传承红色血脉”这四环制作了党史学习教育微课,并将其送进小学课堂、社区活动中心和乡村振兴基地,使得思政课堂鲜活起来、红色故事深入人心。教师要提供社会服务,就要结合教学工作和专业优势,科学制订计划,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统一,协调发展[3]。同时,教师还要具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了解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合作,为地方政府献良策、办实事、作贡献。

(3)社會服务的形式具有丰富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在服务目标和范围上应注重解决本土化问题,注重与周边社区、所在地区的互动发展,服务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放图书馆、体育馆和实训基地等为周边群众提供服务,还可以承办行业比赛和行业培训,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作用。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对接,产教融合也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新的形式。比如在当地政府主导协调下,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技术联合研发中心联盟等方式成立产学研合作机构,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互惠互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服务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为行业企业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培训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这极大丰富了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的形式。

(4)社会服务的结果具有双向性。社会服务是教师与其所服务的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双方需要在服务实践的过程中满足各自的需求,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服务活动持续有效进行。教师需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有关行业企业人员及周边社区群众或中小学校提供知识技能培训、法律业务咨询、劳动教育及文化传播交流等服务。教师在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相关行业的认知,并收集该行业的典型案例,用以反哺本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和科学研究,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见,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能服务社会,还能从中受益,因此社会服务的结果是双向的。

二、影响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

1.部分教师缺乏社会服务的主动意识

笔者对某市572名高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只有24%的教师经常参与社会服务,46%的教师经学校动员后有参与意愿,其中16%的教师虽然经学校动员后参与了社会服务,但内心仍不太愿意。可见,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不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在各类职称评定、年度岗位考核、评优评先的教师评价体系中,专业建设成效、教学业务能力、科学研究成果和论文发表情况往往占比较大,而社会服务的占比很小,且具体评价指标尚不明晰。二是无论在前期的教师招聘中还是进校后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学校都不太重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2.部分教师缺乏社会服务能力

由于服务对象、服务目的均不同于学校,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调查显示,19%的教师对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很满意,21%的教师对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一般满意,48%的教师对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太满意,还有12%的教师对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了解。这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拥有企业或行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小。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与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严格见习期考核与选留环节”[4],但实际上却由于各种原因并未执行到位。二是教师进入学校后,通常都忙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专业项目建设工作,能够通过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进入行业或企业相关机构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很少。

3.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渠道缺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师广泛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一种重要途径,“双高计划”提出,要不断推动高职学校和区域社会产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提升高职学校服务区域社会产业发展能力[5]。但很多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存在“两张皮”现象,无法很好地服务于社会。调查显示,超过半数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仍然以各类培训、举办宣讲会、提供咨询服务等线下方式进行。但线下服务受场地、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较多,增加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成本,这导致部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下降。

4.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相關调查显示,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教师社会服务管理机构,有的学校把相关职能放在继续教育中心或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这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会服务项目缺乏专人负责,没有专门针对社会服务的规章制度,这导致教师缺乏专业指导和政策依据,容易陷入流程不清楚和服务效果不知晓的困惑,甚至失去社会服务的热情。二是社会服务在报备管理、流程审核、经费报销上的流程不完善,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往往处于监管空白区域,存在缺乏配套资金支持、社会服务津贴补助较少、耗费时间过长而成效不显著的问题。三是社会服务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中占比较小或并没有明晰的规定,教师在社会服务中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或激励,就会降低工作积极性。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1.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首先面临的挑战是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工作中,高职院校教师往往对教学和科学研究比较重视,忽略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对社会服务拥有正确的认知,是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第一步。高职院校教师要认识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是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协调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关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技术技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发展道路。其次,教师要紧跟地方产业发展,注重校企合作,做好产教融合。对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人才培养应关注学生的何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问题,行业企业无疑是最具发言权的。而教师通过参加各类社会服务,尤其是参加校企合作项目,能够及时掌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情况,进而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作为一名职业教师的作用和价值。

2.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应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把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多措并举地帮助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第一,可以把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培训项目,结合不同教师团队专业特长、技术优势和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同时邀请行业大师、优秀企业家走进校园开展宣讲,与教师充分交流沟通,帮助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第二,可以通过建立结构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来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构建由学校专任教师、行业大师和大型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形成知识、能力互补机制,通过国培、省培等师资培训项目和教学机会,优化教师团队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实力。第三,可以以行业企业大师领衔成立的“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在建立现代学徒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条件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大师工作室”在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带动和辐射示范作用,打造社会服务的金字招牌。

3.搭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拓宽教师社会服务渠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势下提出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帮助教师拓宽社会服务渠道,政府和学校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产教联盟、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机构的作用,搭建综合性教师社会服务平台,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知识传承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进驻社会服务平台的教师以“双重身份”开展工作,他们既是教师,也是工程师、律师或会计师等。教师通过服务平台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快速精准地掌握该区域工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方向和对园区企业技术人才及相关服务的需求,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攻关和研究,以优质快捷、高质量的服务助推企业有效开展技术创新。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数字化赋能社会服务,打破传统社会服务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通过线上课程资源、线上服务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媒介实现多方位多地点多时间开展社会服务。

4.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构建激励与保障机制

为确保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消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的顾虑,学校需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专人负责,为教师参加社会服务提供基础保障条件和支持。负责部门应充分发挥指挥和引导作用,制订社会服务的年度工作计划,主动承接政府和企业的社会服务项目,搭建服务项目平台,进行服务活动宣传。学校要基于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形成服务竞争力,积极拓展服务途径,找准自身擅长的服务侧重点,提高社会服务活动的质量,形成属于自身的特色品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政府、学校和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支持政策,形成政校企利益共同体联盟,为社会服务提供资金保证,协调各方资源,扶持师资团队建设。除了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外,应允许政策规定下的商业性社会服务的开展,教师从事社会服务时可以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价值适当合理获取报酬,实现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陈正江.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4):98-102.

[2]李曙生,张亚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1-4.

[3]王彦.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5-107.

[4]马晓琨,王学东.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经历教学价值的质性考察———基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J].职教论坛,2020(11):81-87.

[5]古光甫,邹吉权.“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6-30.

Exploration of the Bottleneck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Wang Yi

(Changsha Commerce&Tourism Colleg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social servi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are the implementers of polic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main executors of social services. College teachers engaged in social servic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directional, rich, and professional nature.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insufficient social service ability, single social service channels, and incomplete guarantee and incentive measures in providing social services for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roposes solutions such as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social service, taking multiple measures to enhance teachers social service ability, building a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to expand teacher service channels, and constructing incentiv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social servic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ervice capability; servicephilosophy; servicechannels

猜你喜欢
服务理念服务能力社会服务
转型中的公共图书馆对服务理念的探索
高青县坚持“转创增”深化审改助力经济发展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从资源共享看图书馆的公共服务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浅析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美博物馆文化服务理念比较研究
关于加强党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