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分析

2023-08-02 01:31杨秋月
商展经济 2023年14期
关键词:西安市经济企业

杨秋月

(深圳国金商业保理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 陕西西安 710063)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2022年6月1日正式发布《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城市座次较2021年有了新的调整,一线城市排名由2021年的上北深广重新回到了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排名中重庆超越了杭州成为第2名,武汉、郑州、宁波座次均有晋升,而在2021年位列新一线城市第15名的沈阳退居二线,合肥补位跻身第14名。城市排名的调整反映出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各大城市都在奋力打造自身魅力。

经历了经济下行期后,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都有所调整。随着经济环境趋于稳定、国家政策逐步放开的新时代的到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2021年五年内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为基础,对四个一线城市和前五名新一线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讨论。

1 城市现状分析

按照《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排名先后顺序,四个一线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前五名新一线城市分别为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

1.1 四个一线城市和前五名新一线城市生产总值分析

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国家及地方经济的重要指标,反映出一个时间段内该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由图1可以看出,本文所列出的九个城市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以下简称“GDP占比”)在图中分为四个区域,其中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GDP占比远高于其他城市;深圳、广州、重庆三个城市的GDP占比相对接近;成都、杭州、武汉三个城市的GDP占比相对落后;最后一个区域出现的西安市在五年内的GDP占比远低于其他城市。

图1 2017—2021年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

在经济上,西安市作为排名第四的新一线城市表现并不理想,相较其他城市差距明显。其中,有地理、资源、政策多方因素的影响,但在整体效能上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1.2 四个一线城市和前五名新一线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从各城市三次产业分别对当地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走势可以反映出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侧重方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整方向。下文从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对九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由图2、图3、图4可知:一线城市第一产业贡献率年度走势均趋于平缓,说明在一线城市,第一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占比已趋于稳定;成都、重庆和武汉三个城市三次产业贡献率波动较为剧烈,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作为新一线城市的前两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幅度和经济的稳步提升有着密切关系;西安市的三次产业在近五年中对当地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波动相对平稳,说明近五年内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不大。

图2 2017—2021年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第一产业贡献率

图3 2017—2021年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第二产业贡献率

图4 2017—2021年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第三产业贡献率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各城市都会抓紧时机,在经济复苏期寻找更加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加快提高当地经济。西安市相较其他一线城市产值较低,在经济下行阶段,由于稳定的产业结构发挥了极大的抗风险能力,产值略有提高。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各种社会资源会快速流向反应迅速的城市,西安市要想在即将到来的资源抢夺战中占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尽快做出适合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2 新时代西安市产业结构现状

从西安市的经济现状来看,与其他新一线城市的经济差距较大,下文利用两个经济模型对其经济现状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力图找出影响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总结。

2.1 利用PESTEL模型分析西安市经济现状

PESTEL分析是针对宏观环境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和法律六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的分析。因此,本文借用PESTEL模型对影响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宏观分析。

将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动缩影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仅从经济层面上找出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以下是利用模型对影响西安市经济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归纳:

(1)政治因素:在此分析西安市现有的政治力量与国家对西部城市的政策性指引和方针。

西安市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承担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任务。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西安市一直是连接欧亚大陆经济贸易的核心城市,从西部大开发的提出到“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对西安市的经济和贸易发展规划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相关扶持性政策也陆续推行。2015年10月19日,在西安市召开的“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发展会议更加奠定了西安市作为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核心城市基础。

(2)经济因素:在此分析西安市目前的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资源状况等。

2017—2021年西安市GDP数据显示,西安市的经济基础相较其他新一线城市落后,三次产业结构走势并没有突出表现。

西安市的经济发展有传统六大支柱性产业: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在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与资源配置上有待调整,新兴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和影响也需要更加重视。

(3)社会因素:在此分析西安市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资源是其主要文化特征,由此催生的旅游业为西安市的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除了厚重的历史痕迹外,西安市高校林立,高新科技的研发队伍层出不穷,对社会经济有着推动作用。

文化底蕴深厚是西安市的特点,在这座城市中的企业都存在浓厚的历史气息,使外来人口很难快速融入其中。对比其他新一线城市,西安市的人口流动缓慢,与其他城市信息交流不够,经济活跃度远达不到一线城市水平。

(4)科技因素:在此分析西安市在科技发展、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的优劣势。

在西安市的传统制造业中,六大支柱性产业研发效果显著,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内都有代表性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西安市以打造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为主服务于高科技企业,以高校的科研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创新,提高研发成果的商业转化率和普及率。

由于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费用大,成果转化及商业普及率低,西安市可以支持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大都是军工企业或大型国企。一些以高新技术研发为主的小微企业,在创业初期可以得到财政的扶持资金,而到中后期,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存续的主要问题,绝大多数高新小微企业破产倒闭或产业转型,研发被迫搁置。

(5)环境因素:在此分析西安市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周边布局、配套产业等对经济的影响。

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天然形成簸箕状,北濒渭河、南依秦岭,是西部地区交通与通信的中枢城市。西安市周边城市以煤炭、石油、农副产品等第一、二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对西安市发展第三产业有一定的帮扶作用。

(6)法律因素:在此分析国家及西安市政府颁布的法规、法令、条例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和地方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对西安市经济的影响。

国家对西安市颁布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例,成立各项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示范区等,吸引众多高精尖企业落户西安市,对推动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安市第三产业增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加入,对其全民普法工作提出挑战。就业人口中,参加社会基本保险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但未参加社会基本保险的就业人口数量依然不低。对企业来说,就业人口的流动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利润率;但从法律角度来讲,为职工缴纳社会基本保险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因此,西安市就业人口的社会基本保险普及工作仍须加强。

2.2 利用SWOT模型找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本文利用PESTEL模型对影响西安市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西安市自身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显而易见,然后利用SWOT模型归纳总结PESTEL模型分析中各个因素对西安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未来西安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

SWOT模型是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各种因素相互综合分析,评估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经济分析法。本文运用SWOT模型对西安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按轻重缓急进行罗列分析。

(1)优势(S)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出的支援三线建设,使得陕西省的军工产业得到发展,许多重工企业扎根西北地区,至今形成了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围绕军工、重工企业所发展的新兴产业也走到了国家领先地位。

众多高校的建设是西安市的另一大优势,加之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的产学研相结合,使得科研成果在行业中更大程度地得到了实践和应用。

西安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使得西安这座城市在国际上享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

(2)劣势(W)

西安市是一座内陆城市,靠山临水的地理环境使得城市的交通并不发达,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周期长、难度大,覆盖面积不广。

西安市各项支柱产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地方经济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支撑,人口流动性不强,对外的信息交流缓慢,使得当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当地企业对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但企业发展前景与人才的职业规划不能完全匹配,出现外面人才不想来,现有人才留不住的现象。

(3)机会(O)

西安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枢纽城市,对促进我国与欧亚大陆经济贸易合作起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西安市在国际贸易上的市场地位,未来的贸易领域市场开阔。

随着经济的复苏,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促经济、促发展的方案,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国家经济建设,这些举措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威胁(T)

新时代,各地政府纷纷利用国家的开放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资源。西安市是否能够在这场资源抢夺战中胜出,取决于政府的决策效率和政策的推行速度。

经济的快速复苏和高速发展直接对地方的硬件设施提出挑战。西安市各项硬件条件是否能够承受经济的井喷式发展,企业规模、产能负荷、人才配置、资源供给、社会保障等是否可以匹配未来经济高速运转节奏?

针对西安市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结果,本文结合本市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划,利用SWOT模型提出以下策略:

(1)SO策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会,将当地支柱性产业产品与国际接轨,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提高地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提高贸易产出。

(2)ST策略:发挥优势,避免威胁。利用高校科研成果,扩大产学研合作规模,提高企业产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西安市在开放性市场上获得更多资源提供支持;西安市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及相应配套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提高当地的经济活跃度,辅助性地提高城市运营能力。

(3)WO策略:利用机会,扭转劣势。大力发展公路与铁路建设,抓住“丝绸之路”国际贸易机会,打通新时期的贸易之路;结合国家及地方出台的各种开放性政策,引进更多高新科技企业,用企业吸引人才,让人才促进企业创新。

(4)WT策略:规避劣势,避免威胁。加大地方普法力度,提高就业人口法律素质;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参保核查力度,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基本生活条件。

3 新时代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3.1 提高传统产业产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1)推行国有企业改革。西安市的传统支柱性产业以大型国有生产制造业为主,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就需要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上下功夫。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创新力和执行力都具有明显优势。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引入民营股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创新有很大帮助,不仅可以改变国有企业的“大锅饭”模式,还可以给国有企业的员工队伍“减负”。

(2)提高创新与研发能力。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各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需以绿色、环保、低碳为前提。随着国家绿色新能源政策的推行,节能、减排、降碳成为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对企业来说,新能源的利用不仅是设备的改造和升级,更多是对工艺和技术的挑战。企业需要提高研发成本,在推行新能源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创造力。

西安市多家大型制造企业成功转型,把新能源动力作为企业的研发核心,自主研发产品投入成本高,但后期的附加效应会随着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使用而得以凸显。因此,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研发质量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3)推行数字化企业。随着网络信息平台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企业数字化是必然趋势。加强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日常办公效率,打破传统的文山会海,推行绿色无纸化办公,采用高效的网络会议模式,进而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同时,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提升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平台的使用需要谨慎选择,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对客户资料进行严格的保密工作,加强企业核心技术信息的保密工作。

3.2 加大科技产业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换

西安市高校林立,各大高校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影响力,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并加以推广应用是科研的最终目的。西安市应当有效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让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走出去”,将市场上的商业精英“请进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用市场方向引导科研方向,让科研成果推动市场发展。

3.3 提高城市知名度,推行文化游、生态游

将西安市的历史与自然打造成城市名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让更多人知道西安、了解西安、来到西安,利用旅游传播西安文化,提高西安市的知名度。

开发历史与自然的融合之旅,让美景与历史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给旅游产业加入更多的文化与生态因素。以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吸引游客,把西安市的文化输出到各地。将西安市的自然生态打造成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体会到自然生态的美好。

3.4 重视从业人员素质,发展第三产业规模

西安市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以上,相较其他城市处于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商品附加值相对较高且需求量大,提高第三产业产值较第一、二产业更加迅速。

第三产业从业人口规模大,要提高第三产业产能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第三产业中,餐饮、娱乐、批发、零售等多数行业从业门槛低、从业人口巨大,多数人口为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员的普遍特点为流动性强、文化水平低、生活质量差。企业需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并重视人员的培训环节,利用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 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4.1 地方性优惠政策倾斜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地方政策扶持。

(1)产业园区扶持。建立新兴产业园区,吸引优秀的企业在园区内落户,给予园区内企业税收及租金的优惠政策,将扶持产业纳入园区的统一管理。园区负责对注册企业的准入资格进行严格审核,保障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2)税收优惠扶持。对于地方扶持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3)配套产业扶持。给予扶持企业的配套产业优惠政策扶持。以绿色新能源产业为例,地方大力扶持绿色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对配套产业如电池生产供应商,地方应给予税收优惠、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

4.2 加大普惠金融扶持力度

(1)用金融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普惠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扶持性产业,地方应给予贷款的优惠政策,如降低贷款门槛、提高贷款额度、放宽贷款政策等。

(2)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引发众多小微企业的经营出现困难。一般来说,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小、使用时间短,很难提供抵押和担保措施,因此其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也是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原因,大规模的小微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会引起地方经济的波动。因此,地方金融市场应对产业链中优质的小微企业放宽贷款要求,降低贷款利率,从而有效提高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3 强化人才引进及留用制度

引进和留用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保障。

(1)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西安市每年的高校毕业生返乡人数居多,是人才流失的最大缺口。西安市各高校应多为应届毕业生组织招聘会,邀请优秀企业进入校园招聘,提高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各企业应按岗位需求将招聘条件进行梯度规划,让招聘进来的优秀人才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

(2)引进高素质人才。当地政府应严格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对符合引进人才条件的,应尽快落实政策支持,并将引进人才进行登记备案。对求学归来的本地户口人才,本地政府也应适当给予政策性支持。

(3)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各企业优势,加强各企业自主培养高素质人才意识。对于企业自主培养的人才,政府应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政府应鼓励企业建立人才培训计划,提高培训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建立企业人才库,对各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进行认定,鼓励企业提高认定人才薪资待遇;提高人才重视程度,对认定的人才给予一定的社会资源倾斜。

4.4 加强普法力度,完善基础保障措施

(1)强化企业的法律意识,提升地方法律服务水平。要持续对企业进行普法宣传,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不仅是让员工可以利用法律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还要让员工认识到法律的边缘与底线,从而约束自身行为。

(2)完善社会基础保障措施,加强企业监管力度,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行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保障服务体系,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流动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识,加大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都会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对西安市来说,厚重的文化底蕴并不能带领整个城市起飞,生态平衡、科技进步、社会稳定才是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应保持在政策指引上,避免因过渡干预而打破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相应改革,优胜劣汰才是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应该存在的现象。

猜你喜欢
西安市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亲子创意美工展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西安市第四医院
123的几种说法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