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之现状及若干思考

2023-08-04 15:38王颖
国际公关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中外合作办学

王颖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从出现至今,已经进入提升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中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发,对于知网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评述了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现状,旨在了解当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文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得以发展。高等教育三驾马车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对教育系统、学科、专业、课程等进行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优秀的教育资源需有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与之匹配。本文着眼于近30年来知网上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对相关文献和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当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各时期的教育部文件中都有体现。1995年1月2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 《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明确中外双方可以合作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从那时起,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进大家的视野,也引起教育界的逐渐关注。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 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 230个。在2020年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改进高校境外办学,改革学校外事审批政策,持续推进涉及出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的改革,着力推进相关领域法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可见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仍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

和其他教育模式相比,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很鲜明。而且受疫情影响,很多学生希望不出国也能留学,中外合作办学更是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种可能。所以,对于如何才能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这一课题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

着眼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论文在21世纪开始受到关注。在知网上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要主题、以师资建设为次要主题的论文,共有483条搜索结果。其中期刊论文439篇,学位论文41篇,会议论文3篇,总体发表趋势分析详见图1。通过分析整理,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3年到2010年是探索阶段。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出现,2003年裴文英提到中外合作办学要明确师资培养目标,尤其是要加强外语学习,促进外语和专业学习相结合。[1]王敏丽 (2007)则指出外教和中教可以相互沟通,彼此学习,这样可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优秀教师的生成能力。[2]贺显军 (2008)探讨了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教师需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最好有一定国外工作背景,双语教学的能力等,与此同时还指出管理人员要了解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有关理论和做法。[3]

可以看出,早期学者们关注到了中外合作办学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和中外合作办学对国内高校师资建设带来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冯发明 (2007)专门围绕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问题撰写论文,在 《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问题及对策探析》一文中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建设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如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太大、培训较少等,并針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稳定队伍、加强培训等措施。[4]

第二阶段:

2010年到2018年是此话题论文的发展阶段,2018年论文数量达49篇,此时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的攀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其是外教数量和教学时长方面引起了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关注。林金辉 (2017)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及相关政策指出,新时代给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新机遇,但与此同时更要啃下师资这块硬骨头。[5]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问题中,外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存在 “缺斤短两”“飞行教学”比例高等问题。胡波浪在 《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质量标准建设研究》中也指出在2013—2017年师资队伍构成中,仍然是中方选派的中国籍教师为主,外籍教师的所占比例虽有小幅上升趋势,但是依然比较小。[6]曾健坤 (2016)也强调要在源头上把好外籍教师的进口关。[7]另外,他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更为细致的想法,提出加强海归的 “外引”和中方师资的 “内培”力度,培训时长和内容应更加丰富,要使长短期培训相结合、语言和专业培训相结合。薛卫洋 (2017)也提出了以上问题,同时他认为应该建成适应自我项目的师资建设规划,重视教师考核体系,同时也应重点培育中方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8]

第三阶段: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最近几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相关论文整体数量下滑。目前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还是非常可观的,如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外籍教师占比高达80%,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引进了包括院士在内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外籍教师占比50%。相比于教师数量,外籍教师的稳定性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着眼于微观层面,提出更加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郭强谈到稳定而优质的外教资源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尤为不足,这已成为师资建设的突出问题。[9]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应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和专任外教职业保障机制,通过科研实验室的建设满足外籍教师科研的需求。刘夏 (2022)也指出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教师比例较为合理,但是外籍教师的稳定性有待提高,高水平外籍教师数量偏少。[10]学校需要关注国际化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情况,定期组织交流与讨论,在国际化管理文化、学术环境、科研硬件条件、子女入学、晋升机制、薪酬福利等方面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张加涨除了强调提高教师能力、加强培训外,还提出应建立中外联合教研室,增加双方人员互访进修等。[11]

综上所述,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其师资力量的建设已经受到了关注,但是还处于摸索的过程中,论文以非实证类的研究较多,实证类的论文数量较少。而师资建设的主要问题还很突出,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上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表明,对于这个方向,学者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鉴于此,结合在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深入贯彻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制度是教师的行为准则,好的制度既能规范教师的行为,又能保障教师的权益。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由于外籍教师较多,更应对我国的法律法规、基本国策进行学习。要尊重中国的国情,尊重中国的民族感情。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如祖国统一问题、民族信仰问题、宗教问题等,更应谨慎对待。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对教学工作及任课教师的要求、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式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帮助教师总结经验,进而提高改进教学工作。另外,也要关注师德师风建设。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育人之前,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行为端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促进多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外合作办学营造了多文化的氛围,丰富了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创造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学习环境,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极大优势。这个优势可以被利用起来,学校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当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讨论不同的文化,开阔学生眼界,丰富课堂内容,但注意应持有客观、平等的态度。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这个平台正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契机,可以让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更加感兴趣,会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让学生去分享中国文化。

(三)引进、培养高质量教师资源

师资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前提,中外合作办学的外籍教师数量需要保证,但更重要的是要引进优质的外教资源,严把质量关。以吉大莱院为例,该院投入大量物力,建立英语教学环境。在师资建设方面,大量聘请外籍教师 (外教和在校生比例优于1∶40)。

中外合作办学还应培养高质量的本土教师。可以借助合作办学引进的国外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国际化高质量的本土教师。中外教老师可以一起联合教研,既搭建了纯英文交流的平台,又丰富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肩负某一学科的传道授业的任务。这就意味着专业知识是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知识。不论是外籍教师或者本土教师都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应该为其提供更多培训的机会和成长的平台。利用各种培训、教研、讲座、会议等活动打磨教学内容,吸收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方式。时长上,长短期培训相结合;形式上,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国内和国外学习相结合。以多元的培养培训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四、结束语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在全社会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需要注重其师资力量的建设,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很多自身的师资优势,也是吸引和储备外籍人才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师资建设也有一些突出问题,很多学者已经对此有所研究,但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更多符合中外合作办学特点的创新性研究和针对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裴文英.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推进中外合作办学[J].江苏高教,2003,(5):87-89.

[2] 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之内涵[J].江苏高教,2007,(5):128-129.

[3] 贺显军.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山西师大学报,2008,(35):97-99.

[4] 冯发明.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6):33-34.

[5] 林金辉.在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35-37.

[6] 胡波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质量标准建设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8.

[7] 曾健坤.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8] 薛卫洋.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6):89-94.

[9] 郭强,张舒,钟咏.“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3):35-44.

[10] 刘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2022.

[11] 张加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2):53-57.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中外合作办学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一带一路”视域下港口海洋工程勘测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新时期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