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尚德义《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

2023-08-07 09:16李彦君
参花(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艺术歌曲和弦

◎李彦君

一、引言

尚德义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有着极强的艺术性,自作品面世以来一直受到从业者和学习者的追捧,时至今日,仍是我国各大声乐赛事和各大音乐高校在比赛和教学中必选的曲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尚德义生平及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从角色分析、和声运用、曲式运用和旋律运用等方面对《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艺术特征进行探析,最后一部分通过角色带入、咬字归韵、速度力度把控及音色的把控等诸多方面对《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演唱进行分析。

二、尚德义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一)生平简介

尚德义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获得者,在我国音乐界有着极高的声誉。尚德义先生1932 年生于辽宁沈阳,并于20 世纪50 年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尚德义先生虽生于东北,但对西北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五岁的尚德义随父母举家搬迁至甘肃兰州,整个的童年时光都在兰州度过。

20 世纪90 年代末,受我国第一所民族类高校——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邀请,尚德义先生重返兰州,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等众多西北地区高校作曲专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也为西北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

(二)艺术成就

中国音乐家协会前主席傅庚辰曾这样评价尚德义的作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评价其人“有德有义,名如其人”。童年时期的尚德义深受西北民间音乐的影响,为其以后的大西北题材作品创作打下基础,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尚德义先生一生创作不同体裁音乐作品多达200 余首(部),撰写大量学术论文和理论专著,极大地填补了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相关理论的空白。在众多体裁中尚德义先生最为擅长的当属艺术歌曲的创作,自20 世纪70年代始,先后创作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春风圆舞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老师,我总能想起你》《祖国永在我心中》《七月的草原》《火把节的欢乐》,等等。尚德义先生的艺术歌曲作品深受广大从业者和学习者的追捧,很多作品早已成为重大声乐赛事的必唱曲目,也是国内众多音乐类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必唱曲目,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艺术歌曲曲库。

三、《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艺术特征

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由著名作曲家尚德义先生创作于1993 年,歌词是我国著名词作家志同先生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的相关内容最终提炼而成。该作品一经发表,迅速受到广大声乐从业者和学习者的追捧,并得到广泛传唱。

(一)角色分析

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不同于其他体裁声乐作品,不管是对创作者还是演唱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该作品和其他艺术歌曲作品相比也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歌词所表现出来的角色感便是这首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之一。

作品中共出现两个人物形象,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丑陋的卡西莫多,两种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作品在刚开始时便直抒胸臆:“在法国巴黎圣母院,有一个孤独的敲钟人,虽然他的外表丑陋,可是他却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短短数语便极大地增强了该作品的故事性,并为故事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故事人物。最后一句“了却他那一颗早已冰冷的心”为整首作品画上句号,最终,整首作品在凄凉和无奈中结束。

(二)和声运用

西方作曲体系对和声有着严格的要求,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伴奏声部中较多地使用了较为罕见的9 和弦和11 和弦,极大地丰富了伴奏声部的和声色彩,也极大地增强了曲作者的情感表现。在《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前奏部分的第一和第二小节便引出了整个作品的主题旋律,在表现主题旋律的前提下尚德义先生大胆而密集地使用11 和弦,并加入和弦外音,不协和感和不稳定感呈现得异常明显,并带有一丝悲凉和紧张。自第三小节开始使用到主九和弦并和四级七和弦与七级七和弦进行和弦连接,柱式和弦后紧跟琶音主和弦,既增强了剧情的紧张又推进了音乐的前进动力,还丰富了不同剧情下的音乐色彩。

(三)曲式结构

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在创作中所用的曲式是前奏和尾声相并列的三部曲式,其曲式结构为“前奏—A—间奏—B—C—尾声”。

前奏部分是从第1 小节到第10 小节,利用左手在钢琴上进行低沉的钟声的模仿,在音乐主题没有到来之前便对整首作品的音乐氛围进行烘托,以特殊的音响将观众带入巴黎圣母院的情境,并为主题的出现做好铺垫。A 段是由11—22 小节,这一段主要以事实陈述为主,没有太大的旋律和情感的起伏,旋律进行中以模进式的级进为主,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敲钟人的悲惨命运。23—24 小节为间奏部分,间奏部分虽然短小,但在全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既是上一乐段乐思的结束,又为下一乐段的开启以左右手强奏来模仿巨大力量撞击下钟声的演绎方式奠定基础。B 段则是由第25—32 小节组成,伴奏部分继续钟声的模仿,声乐声部则继续诉说敲钟人的悲惨命运,倾诉式的旋律进行狠狠地揪住了听众的心。C 乐段是由33—40 小节组成,这一段是对第一乐段的重复,但两段之间的情绪并不相同,这一段描写了主人公卡莫西多的外表虽然丑陋,但是内心却无比善良。整首作品的尾声部分是自41 小节到结束,以单独一个字“啊”来进行,感叹了主人公命运的无奈,并给人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

(四)旋律特点

一首音乐作品的旋律便是该作品外在形象表现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艺术歌曲的创作不同于其他体裁声乐作品的创作,在创作之始便对艺术歌曲的所有表现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要求,诸如歌词应当选用古代诗词或艺术性极强的现代诗词;为指定声部进行创作;在创作时将钢琴声部进行一并创作等诸多要求。不同旋律的呈现和歌词本身在吟诵性上的差异有很大关系,也和不同作曲家所使用的不同作曲技巧有关。

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以其歌词较为低落和黯淡的情绪选用与之较为相应的和声小调,并以此为基础将歌唱声部的旋律走向和歌词的吟诵语调融为一体,诸如10—13 小节“在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尚德义先生巧妙地以弱起表现“在”的虚词,并将“法国”进行强拍处理,旋律走向先由上行跳进变为上行级进后又下行级进,和该句歌词的吟诵语调完全契合。

四、《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演唱技巧

一首艺术作品最终从纸面搬向舞台,将曲作者的创作情感成功地传递给观众,使曲作者和观众之间获得一致的情感共鸣,更多地取决于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是在表演者尊重词曲作者一度创作的前提下进行谱面以外的情感和技术的分析和处理,二度创作是表演者结合自己长久的演唱实践以及情感共识,通过内心的想象以改变或调整演唱的快慢缓急、刚柔强弱、虚实变换不同声音状态,最终使得听众有更好的审美享受。

(一)角色塑造

艺术歌曲的题材分为很多种,角色艺术歌曲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便是角色艺术歌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应当对剧中角色进行深入了解,并对角色的情绪走向和变化进行反复琢磨,当演唱者带有角色感去演绎该作品时,谱面以外的演唱情感便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获得了角色感以后,演唱者的演唱重心将由演唱技巧的运用转变为演唱情绪的把握,可真正实现技巧是演唱情绪的表现工具,演唱情绪则是技巧学习的目的。

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角色感把握起来相对不难,通过反复研读歌词或是查阅雨果名作《巴黎圣母院》,反复揣磨“孤独的敲钟人”“年复一年”“深沉激愤”“赤诚的爱”“心底的恨”“高尚纯洁”“死去的吉卜赛姑娘”“冰冷的心”,主人公卡西莫多的形象自然会浮现于眼前,演唱者在演唱时也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让观众有如临其境之感,更大程度上获得情感上的审美享受。

(二)吐字归韵

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虽是舶来艺术,但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历史,艺术歌曲在我国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便是和我国民族文化元素相融合的历史。艺术歌曲源于欧洲,在演唱的咬字方面自然应以欧洲为宗,但中国艺术歌曲经历百年的发展不断结合我国民族文化元素以更好地满足我国听众的审美,所以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面更多选用的是西式唱法和中式咬字结合的演唱方式。

美声唱法中的咬字重心多放在元音上,辅音可一带而过,甚至不占时值,延长音以元音进行,辅音要轻,原因要规范圆润有形。中国艺术歌曲的咬字则有很大不同,会将字头、字腹和字尾进行清晰地交代,如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中多次出现的“敲”字,在演唱实践中要将字头“q”咬得清晰,又要将字腹“i”过渡得自然,还要将字尾“ao”进行充分归韵。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组成和拼读方式,所以,中国艺术歌曲在咬字归韵中应以汉字的发声为宗。

(三)速度力度把握

速度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是艺术歌曲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之一,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由多个段落组成,不同段落间情感的不同或是音域的不同,应当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速度和力度进行不同的表现,而不应从头到尾进行机械式的表达,缺少演唱情感和灵魂。

例如,A 段以描写敲钟人的悲惨命运为主题,在演唱实践中声音不宜过强,速度不宜过快,演唱情绪应以低沉讲述为主。B 段则在A 段的基础上力度稍有增强,速度稍有变快,但演唱时更为舒展,注重乐句和乐句之间以及每个字之间的连贯。C 段为全区力度最强的段落,和伴奏中的钟声融为一体,速度也较前两段变得更快,字和字之间、音符与音符之间的颗粒性更强。在尾声部分,速度恢复原速,力度也慢慢减弱,直至全曲结束,给人营造曲终意未尽之感。

(四)音色把握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音色的统一和多变也是辩证统一的,音色的统一是技术技巧层面的基本要求,而音色的多变则是在演唱实践中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在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演唱实践中,演唱者应当在音色的不变中寻求音色的多变,不同乐段之间在整体情绪的推进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所以在音色的使用中也应有细微调整。

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第一段音域较低,并且以平铺直叙地讲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为主,所以在演唱时,音色应较为低沉柔和,不宜过亮。第二乐段是情感的推进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音色稍明亮,从而为第三乐段的音色调整做好准备。第三乐段是全曲情绪的高潮部分,演唱者应当将自己的音色调整至明亮,并将自己的腔体完全打开,基于更深和更稳定的气息支持将情感发挥到极致。最后的尾声部分,表演情绪陷入绝望,演唱时音色调整为黯淡,气声比例增多,直至全曲结束。

五、结语

尚德义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以其高超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声乐学习者和从业者,至今依然是各大比赛中必唱的曲目之一。究其原因,一是这首作品的情感真挚,角色感极强,可打动听众;二是创作技艺高超,通过旋律、曲式、和声等具体的表现手法将旋律和歌词融为一体。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助推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表演更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艺术歌曲和弦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拯救巴黎圣母院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