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三省市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2023-08-21 10:15吴裕鑫庞旺铭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熵值法耦合度

吴裕鑫 庞旺铭

摘 要:本文基于2006-2016年江浙沪三省市数据,建立海洋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熵值法测算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评价指数,并利用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了海洋与陆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实证结果显示:2006-2016年间三省市海洋经济发展指数、陆域经济发展指数呈现增长趋势,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两大系统由低水平协调转变为较为协调,并向高度协调靠近。

关键词:海陆经济一体化;熵值法;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08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后,从中央到地方机构改革使海陆空间在管理层面进一步融合,奠定了陆海统筹战略的管理基础。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海陆经济一体化有机衔接、提升经济开放水平搭建了良好平台。随着区域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不断扩大,陆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促使许多沿海国家将海洋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海洋经济在陆域经济系统向海洋延伸扩张后,在生产中具有高度紧密的技术和经济联系。

深入研究区域海陆经济的关联关系,构建海陆经济一体化程度评价测度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的海陆经济一体化实证分析,可拓宽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准确把握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海洋强国”战略,对调整优化长三角地区海陆产业结构与区域海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Gerald J.Mangon在《美国海洋政策》中率先提出了“海洋经济”(Ocean Economy)这一概念,定义为海洋产业的经济活动,以及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资产、商品和服务的总和。在涉海经济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偏向于海岸带综合管理方向的研究,涵盖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海岸带发展人才需求和人员规划研究、海岸带管理的生态问题和海岸带管理政策等方面。与国外学者相区别的是国内学者将该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海陆统筹”的思路上,并率先提出“海陆经济一体化”概念。

21世纪初以来,国内学者对“海陆经济一体化”展开广泛探讨,主要集中于海陆经济一体化概念和内涵研究与海陆产业关联研究。例如国内研究学者卢宁、韩立民、栾维新等在早期研究阶段,针对海陆经济一体化,奠定了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栾维新认为,根据海陆经济间的产业、生态和技术的关系机理,海陆一体化可以通过整合与合理配置海陆资源,协调海陆经济的功能分区,减少海陆经济的不良竞争和矛盾,提升海陆经济的整体效益。海陆产业间的关联分析,主要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相关性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协同研究,探究海陆产业间经济结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联度、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实现海陆产业协调发展。

回顾已有研究,发现国内学者主要将“海陆经济一体化”相关议题聚焦在环渤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中,而长三角区域内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从“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海陆经济一体化道路出发,基于德尔菲法,海陆经济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标准法、熵值赋权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海陆系统耦合模型,测度江浙沪三省市海陆经济一体化程度。

2 实证研究设计

2.1 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基于江浙沪三省市构成的长三角区域主体部分经验,参考唐红祥、李政道构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统计近年来海洋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指标出现的频数,并根据专家的反馈,最终选择了从海陆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见表1)。

2.2 熵值法

第一步,指标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变量量纲和变异范围影响,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X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第i年第j项指標,xij表示相应的原始数值。

对于正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i=1,2,…,n;j=1,2,…,m)(1)

对于负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Xij=maxxij-xijmaxxij-minxij(2)

第二步,指标归一化处理。设P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比重,有

Pij=Xij∑niXij(3)

第三步,计算指标的信息熵。设ej为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有

ej=-k·∑niPijlnPij

其中,k=1ln n>0(4)

第四步,计算各项指标的差异系数。设gj为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有

gj=1-ej(5)

第五步,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设wj表示第j项指标的权重,有

wj=gj∑mj=1gj(6)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2.3.1 耦合度模型

耦合(Coupling degree)是指两个及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相互影响的现象。耦合度能够对系统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程度进行度量,耦合度越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强度越大。耦合度计算的表达式如下:

C= U1×U2(U1+U2)

其中,U1、U2分别代表海洋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陆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C表示耦合度,C的取值范围为[0,1],且C越大,代表系统间的耦合度越高,反之亦然。

2.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仅用于描述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不能用于反映系统的协调状态。因此,本文使用耦合协调度对各个系统的协调水平进行测定。耦合协调度计算的表达式如下:

D= C×TT=αU1+βU2

其中,T为海陆经济一体化综合协调指数,α、β分别是U1、U2的发展系数,且α+β=1。考虑海洋与陆域经济系统对整体协调发展同等重要,因此取α=β=0.5。D表示海洋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的取值范围为[0,1],且D越大,代表协调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见表2。

2.4 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2016年江浙沪三省市为研究区间,主要数据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等公开的数据和资料。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江浙沪三省市的评价结果

根据海陆经济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及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得出2006-2016年江浙沪三省市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系统发展评价指数(U1、U2)、海陆经济一体化综合协调指数(T)、耦合度(C)及协调度(D),结果如表3所示。

3.2 结果分析

3.2.1 海洋经济评价指数和陆域经济评价指数

从表3可以看出,2006-2016年期间,江浙沪三省市的海洋经济评价指数和陆域经济评价都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江浙沪三省市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海洋经济评价指数从2006年的0.140增长到2016年的0.677,陆域经济评价指数从2006年的0.252增长到2016年的0.716,陆域经济的评价指数上升幅度相对于海洋经济更小。而陆域经济规模相对较大,上升幅度相对海洋经济更小,发展相对稳健。近年来,随着海洋能源价值的发现,海洋经济的开发受到了重视,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并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2015年,江浙沪三省市海洋经济评价指数达到0.771,连续4年高于陆域经济评价指数。“十一五”期间,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为长三角沿海经济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地区海洋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2.2 耦合协调度分析

根据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浙沪三省市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测量。由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江浙沪地区的耦合度从2006年的0.300增长到2016年的0.590,从低程度耦合转变为较为耦合,表明江浙沪三省市海陆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程度较高,海陆经济系统为较高程度的关联,海洋经济系统的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2006-2012年期间,江浙沪三省市海陆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由低水平协调转变为较为协调,在不同年份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呈现并向极度协调靠近趋势。2006-2009期间,由于江浙沪三省市前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上的不足,使得海洋经济的绩效不显著。在2009年后,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港口和铁路的重点建设,促进交通枢纽布局优化,加快海洋生产要素的流动,海洋经济系统的运行情况有所改善。随着海陆一体化空间聚集效应的增强,江浙沪三省市之间产业结构的联系更加紧密,两大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呈现出向高度协调靠近的趋势,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高精尖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已经初步显露,制约了江浙沪三省市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4 江浙沪三省市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江浙滬三省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建立海陆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综合值与耦合协调度表明,2006-2016年江浙沪三省市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综合评分呈增长趋势,耦合协调程度为较高水平,为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区域海陆经济一体化程度,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出以下建议。

4.1 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集群

落实海洋强国战略,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传统海洋产业与陆域经济的关联度较低,不利于海陆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长三角作为我国深化改革的示范高地,一方面,加快发展对海洋经济有带动作用的科技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利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通过补足产业链条缺失,攻克技术短板,以提升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江浙沪三省市逐步形成以海洋生物医药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制造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五个海洋经济重点产业,江浙沪三省市内部产业结构也形成了一定差异,通过打造产业集群,解决产业同质化的问题,推动产业优势互补,促使江浙沪三省市海陆经济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

4.2 以陆海统筹为指引,坚持区域协同发展

以陆海统筹为指引,坚持区域协同发展,是提升江浙沪三省市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路径。海陆经济运行存在一定差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需要比陆域资源开发更为先进的技术,由于技术落后,落后地区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利用发达地区的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使地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海陆经济发展的差距,提升海陆经济一体化水平,必须要缩小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升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合作水平,降低相互竞争带来的抑制效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上海、宁波等大型港口的纽带作用,强化海洋经济带来的辐射作用,促使陆域经济力量向海洋集中,形成专业化协作的城市群。

4.3 构建一体化治理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的治理往往需要跨部门、跨地区联动整治,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视角,建立一体化治理的创新机制,实现长三角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坚持依法用海、高效开发、合理利用、污染防治的原则,健全海洋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划定排放标准;严格管控集中用海的建设项目,避免过度、盲目地开发海洋资源,造成海域资源的浪费;对已经造成污染的海域进行定期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升民众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监督,增强基层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加林,田鹏,李昌达,等.基于陆海统筹的陆海经济关系及国土空间利用: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04):924941.

[2]栾维新,王海英,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地理科学,1998,18(4):5157.

[3]于丽丽,孟德友.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的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经纬,2017,34(2):712.

[4]Doloreux D,Melanon Y.On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in Quebecs coastal maritime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8,28(4):231243.

[5]AURELIE PREVOST.Local spatial planning practices in four French Mediterranean coastal territories under pressure[J].2016,56: 6880.

[6]Doloreux D,Shearmur R.Maritime clusters in diverse regional contexts: The case of Canada[J].Marine Policy,2009,33(3):520527.

[7]Fabbri K P.A methodology for supporting decision making in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1998,39(1):5162.

[8]Iliana CicinSain R K.Integrated Coastal and Ocean Management:Concepts And Practices[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8.

[9]DONGOH CHO.Korea's Oceans Policymaking: Toward Integrated Ocean Management[J].2012,40(2):183194.

[10]盧宁,韩立民.海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J].太平洋学报,2008,(3):8287.

[11]栾维新,王海英.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地理科学,1998,18(4):342348.

[12]严焰,徐超.海洋高技术产业海陆交汇产业链构建及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6064.

[13]隋鹏飞,任建兰.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3):2326,60.

[14]马苏.辽宁省陆海产业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38.

[15]董晓菲,韩增林,王荣成,等.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J].经济地理,2009,29(1):3135,44.

[16]王莉莉,肖雯雯.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海洋产业关联及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1):113119.

[17]唐红祥,张祥祯,王立新,等.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12):130144.

[18]李政道.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熵值法耦合度
中国北方蒸散-降水耦合度时空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耦合度分析的家禽孵化过程模糊解耦控制系统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