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英语说明文背诵教学的意义与实践

2023-08-25 09:07陈宇博王艳飞张川川
英语学习 2023年8期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实践高中英语

陈宇博 王艳飞 张川川

摘  要:说明文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语篇类型之一,背诵高质量的说明文语篇有利于学生把握说明文的语篇结构和逻辑关系。本文针对高中英语背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读、识、记、用的说明文背诵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扫清语音障碍,梳理背诵文本的意义逻辑,丰富背诵的活动体验,提升背诵的效果,引导学生在背诵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让学生会背诵、能背诵、用背诵、爱背诵。

关键词:高中英语;背诵教学;说明文;教学实践

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大量且有效的语言材料输入与积累,而背诵就是一种高效的语言输入方式。从古至今,教育者始终将背诵视为学习者必经的语言学习途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背诵被普遍认为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教学手段。一方面,背诵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背诵作为一种输入手段,有助于学生输出准确且高质量的语言。背诵的最终目的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为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奠定基础。

说明文是高中英语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它通常是对客观事物或者抽象事理的阐述,中心突出,说理严谨,语言凝练,是很好的语言输入材料。本文以教材中的说明文文本为例,探讨高中英语说明文背诵的教学实践。

高中英语背诵教学现状分析

1.重意义理解,轻语音训练

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在英语学科中体现为课堂活动增多,课文篇目增加,语篇结构更为复杂,词汇量也增多。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句子或语篇意义的理解上,忽视语音训练。语音知识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背诵的基础。没有诵读,只是默背,学生的背诵并不完整。

2.重词汇意义,轻语境知识

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庞杂,部分高中教师往往将英语课堂的教学“浓缩”成重点词汇的教学,将词汇从文本中抽离出来,进行语意和用法的拓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对主题语境的探究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教育部,2020)。因此,脱离语境学习词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此种方式背诵单词是低效的。

3.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较为凸显。《课标》首次将思维品质纳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2020)。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生硬地讲解知识,往往难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背诵的底层逻辑是对文本逻辑的解构,可作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

4.重考試成绩,轻过程评估

由于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要参加高考,因而有许多教师过于重视笔试成绩,忽略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背诵作为检测学生语篇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方式,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重要作用。而背诵的意义并不能在一张试卷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仅重视考试成绩,往往就容易忽视背诵等过程性评估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会打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英语说明文背诵教学课例分析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2019年版)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中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的语篇“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为例,阐述英语说明文背诵的活动环节。

1. 教材分析

第一,文本的主题语境维度。本单元的主题为“节日与庆祝”这一社会文化形式,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阅读语篇“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主要探讨人们庆祝节日的原因及意义,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易于理解并且能较好地激发学生背诵文本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文本的语篇类型维度。“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文本介绍了世界各地多个节日的由来和基本庆祝方式。背诵该文本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各国节日的理解,培养学生客观表述节日的能力。通过背诵,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把握语篇的内部组织结构及语言逻辑,从而有助于形成清晰的思维结构和表达逻辑,积累语言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陈宇博,2020)。

第三,文本的语言难度维度。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语言学习的材料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大大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Krashen,1985)。而该文本中有一定量的新的单词、词块和句型,特别是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词汇都是常见的高频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又不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该文本适合用作背诵教学的材料,有助于学生用英语观察世界,在发展思维、丰富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语言输出的质量和丰富性。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某重点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在经过高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本课授课时恰好是春季学期伊始,学生刚在寒假中经历了春节和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对节日有着丰富且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学习并背诵该文本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节日文化的认识,形成跨文化体验。

3.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背诵教学实践活动时,要注意避免使背诵窄化为简单的机械重复活动,而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此,笔者将本课的背诵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背语音——掌握节日相关词汇的发音。

背词汇——形成描述节日的词汇库,包括节日的起源、活动、意义等。

背结构——掌握说明文的语篇知识,包括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等。

背意义——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的语意逻辑,进而背诵语篇。

4.重点教学环节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即读、识、记、用。学生经历了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后,便能完成背诵说明文语篇的任务,并能迁移运用到相关语境中。

(1)读:提供语音支架的背诵活动

任务一:听文本录音并大声朗读至少5分钟。

[设计意图]

扫清语言材料的语音障碍是背诵的前提之一。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听读语篇,帮助学生在音频材料的正确示范下明确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能熟练掌握文本的正确发音,背诵时就会更加自信且流利,进而有效提升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

语音练习还可以在各种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用。如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播放文本的音频材料,指导学生大声朗读阅读文本;在听力课上,教师在处理完基于意义理解的教学活动后,可以再次播放听力音频,指导学生关注词汇的发音、小句在特定语境下读音和语调的变化等,听后大声朗读;在看视频的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音特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模仿表演视频片段。以上皆为常规课中引导学生重视语音的策略,在明确意义后的语音练习可以水到渠成地完成“熟能成诵”的最终目标。

(2)识:提供语意支架的背诵活动

任务二: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主旨句。

教师要求学生默读文本,找寻并在表格中记录每个自然段的主旨句及其在段中的位置(如表所示)。

[设计意图]

背诵的另一个前提是扫清语言材料的意义障碍。如果学生在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上尚且存在困难,就更谈不上逐词逐句的背诵了。说明文通常有清晰的文本组织结构,即段落一般都会有主旨句,主旨句通常为段落的第一句或/和最后一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段意,从而使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篇章结构及句子逻辑结构。找寻主旨句还能帮助学生将段意串联起来,形成文章的主旨。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语篇分析意识,为背诵搭建语意支架。即便在不以背诵为产出方式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训练学生把握说明文组织结构,归纳并总结段落主旨,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意义建构方式。

任务三:绘制思维导图。

在梳理完文本主旨后,教师请学生用思维导图工具,基于不同的语篇组织模式,一起梳理段落的组织结构。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篇组织模式知识,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各组绘制思维导图后,教师还可组织各组进行展示和互评,并进一步反思和完善思维导图。

以本文第三自然段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句意及句间关系,并将语篇组织模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如图所示)。

该段落逐句的文本分析和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如下:

本段第一句为文章的主旨句,因而该小句与段内其他小句构成一般—特殊的关系。观察小句内部可知,转折连接词but后为语意的重点,强调习俗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而,小句内部形成了匹配模式的对立关系。

本段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解释说明。其中,前半个小句解释了习俗变迁的两个原因,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后半个小句解释了习俗变化的具体形式,即消失和建立。小句内部是因果关系,与第一句是解释说明关系,与其他小句是一般—特殊的关系。

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分别以例证的形式对前两句进行具体阐释。其中,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以中国的春节的变化进行说解。本句首先介绍了传统春节放爆竹的习俗及其意义,而第四句则说明当代春节对这一习俗的改变及其原因。因而,这两句之间形成了匹配关系中的对立关系。而第五句则以西方的万圣节作以例证。其中的定语从句部分描绘了如今万圣节的意义,而往昔的节日意义是由介词短语引出的。因此,第五句包含的两个小句形成了对立关系。从句间关系来看,第五句和第三、四句形成的是匹配关系中的平行关系。

[設计意图]

背是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而诵是将编码的语言知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并向外输出的过程。本环节旨在由文转图,因为图像有助于大脑对意义的加工处理(王璐瑶,2020)。教师在学生大致理解整个语篇的语意后,引导学生分析段落语意,进而形成段落的思维导图,为段落背诵搭建更为细致的语意支架。也就是说,在背诵文本时,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将文本信息根据其逻辑意义形成思维导图——即“背”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后续能根据思维导图将文本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输出——即“诵”的过程。在以上过程中,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深度加工和内化。大脑处理输入材料的复杂度和精细度越高,文本材料在脑中的记忆存储时间就越长,背诵就会越精准、越高效。针对其他需要精细处理的教学文本,教师也可以尝试引入基于语篇组织结构的思维导图。

(3)记:基于音、意支架的背诵活动

任务四: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段落。

[设计意图]

如图中方框中的词块所示,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能提示该句的主旨;而箭头等符号和椭圆中的语篇标记词等帮助提示小句关系,引导学生建构句间逻辑。由此,学生便能快速由上一句话联系到下一句话,使“诵”更加流利。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适当删减思维导图中关键词,直至全部关键词消失;或只保留标识句间关系的符号和语篇标记词。当学生仍然能够流利而准确地背诵时,就真正做到了基于意义的有效背诵。

学生通过梳理段落中的句子意义和句间逻辑,能将思维导图清晰地存入长时记忆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中的有效信息和符号传递的逻辑关系,将该段落的文本以图形的方式加工存储。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语篇逻辑清晰、语言衔接和连贯明确的背诵材料。

(4)用:提供语用支架的背诵检测活动

背诵的目的不只是记忆文本材料,还应能灵活使用所背诵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新的语境,增加词汇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复现背诵的语篇结构,从而能流利地输出语篇,而非只会背几个单词而已。为此,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个语篇组织模式与背诵文本相似的中文说明文段落,段落中尽可能多地复现背诵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在逐句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运用所背诵的语言知识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甚至形成语意连贯完整的语篇。

这个方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应用。例如,教师在讲授单词或语块时,给出一个中文例句,可以让学生运用所背诵的内容进行翻译、填空等,实现对背诵内容的迁移。在讲解完所有词汇后,教师可再次呈现前面创造的句子,让学生完成连句成篇的任务。在此期间,引导学生注意语篇内部小句的衔接和连贯,形成逻辑正确,语篇组织模式合理的创新文本。

任务五:使用背诵文本中的内容将以下文段翻译为英文。

微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微笑的人们散播温暖和友谊,驱走悲伤的情绪。一张笑脸能照亮别人一整天,让孤独失望之花枯萎。当你渴望建立一段好的友谊,想避免尴尬和困惑时,要放弃固有的思维习惯,面带笑容,你会迎接一个微笑的世界。

学生翻译示例(粗体词为背诵文本中的词汇):

Smili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our daily life. People who always smile spread warmth and friendliness and drive away those feelings of sadness. A smiling face can light up others day, leaving the flowers of loneliness and disappointment fading away. When you long to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and avoid embarrassment and confusion, give up your old thinking habit and put on your smile and you will be rewarded with a smiling world.

[设计意图]

该语篇翻译练习使学生有效地迁移运用背诵文本中的重点语言知识,帮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语境中,创新运用背诵的重点单词和语块,提高背诵文本核心语言的复现频次,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通過前期背诵活动的支架搭建,学生能够快速在新的语篇中应用语言知识,提高学习成就感。如此,学生才会背诵、能背诵、用背诵、爱背诵。

结语

综上,英语背诵教学活动能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和学习策略。教师在设计英语说明文背诵活动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背语音、背词汇、背结构、背意义等;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即读、识、记、用,体现“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Krashen, S.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陈宇博. 2020. 指向提升思维品质的英语说明文文本解构教学——基于语篇组织模式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 英语学习, (10): 59—63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璐瑶. 2020. 运用可视图提升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J]. 英语学习, (7): 19—24

猜你喜欢
说明文教学实践高中英语
说明文阅读专练
高中英语集体备课的探索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