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立体化”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3-08-26 05:43任雪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立体化高职院校

任雪

摘  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立足工作实际,提出构建“立体化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各专业(教研室)立足学科或专业特色,深挖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点;以价值引领为关键内容将元素点分类串联成思政元素线;横向排列思政元素线,纵向梳理授课单元知识点,交织成思政元素面;将不同侧面融合成思想政治元素体,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应用于课前导入、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课后作业、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环节。通过由点到面的“立体化”建设路径,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合力,构建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将价值观引领融入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

关键词:立体化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149-04

2014年上海市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并试点推广,随后“课程思政”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領域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新合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亦为学界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1]。2016—202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相继印发,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基础,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研究指明了方向。

“立德树人”需要从理念落实到具体任务,因此实践中课程思政应如何建设成为了众多学者、教师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有其独特的学科、专业及课程特点,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重点任务第27条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如何建设课程思政,如何将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呈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是本文探讨的出发点及落脚点。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学校利用专业课、公共课、基础课等所有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引领的一个体系。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本质上具有协同育人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

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发挥育人功能。

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容及元素均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

内容不同。思政课程的内容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主要进行系统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侧重于各类课程中的政治意识及思想价值引领。

作用不同。思政课程是育人的“主战场”,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的主要作用在于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形式不同。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注重“隐性教育”[3]。

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于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实现“三全育人”具有可观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无论是在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仍存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两张皮”现象。

学校层面缺乏对课程思政的全面统筹及推进制度。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均能在第一时间落实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积极申报相关教改项目、案例及教材建设,也有教师能够从某一门课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但未从顶层设计上进行系统谋划,缺少遵循理念—设计—评价—保障的建设体系,各个部门也没有形成合力。

专业或教研室各自为政,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知识轻思政教育的现象。这一问题主要是由高职院校的类型特征导致,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关键输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转化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内容[4]。除此之外,多数的专业团队均与科研团队相结合,自然而然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缺少课程思政的教学意识及能力,不能够立足职业教育实际及专业或课程本身进行课程思政的思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育理念单向化、对育人职责认识不清等原因[5]。多数教师存在着育人层面的认识偏差,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他们认为思政育人是思想政治教师或学工线教师的职责,而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院校中流传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门公共课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学科”的认识。导致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相剥离,无法形成协同合力。

三、“立体化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针对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高职院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各专业(教研室)立足学科专业特色,深挖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将价值观引导融入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提升课程育人实效[6]。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点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深入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式和價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需要通过学科专业教师集体研讨完成,要求教师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自己的精神追求,具备人文情怀,熟知专业教学内容、行业前沿动态及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行业道德楷模。

一是按照学科或专业特点挖掘。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类、农学类、理工类、医学类、艺术类等学科专业特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深入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产业前沿政策,科学梳理各学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交叉或独立的多个课程思政元素点。

二是按照课程类型挖掘。结合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特点和授课要求,统筹规划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公共基础课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建设;专业课深度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实践课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二)分类串成课程思政元素线

按照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将课程思政元素点进行分类成线。政治认同可涵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四个自信”,以及中国梦教育等相关的思政元素点。家国情怀可涵盖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点。文化素养可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精神等思政元素点。法治意识可涵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学习法治原则及法律部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思政元素点。道德修养可涵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点。各专业应全面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7]。

(三)融合编制课程思政元素面

课程是“知识元素”的集合体,这一环节将课程本身的知识逻辑与思政元素线相对应,找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遵循科学合理、符合逻辑、有效引领、应融尽融的原则编制课程思政元素面。基于此,修订课程标准,修改授课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为课程思政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

(四)贯穿形成思政元素体

课堂教学是育人主渠道,是提升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实效性的关键载体。创新第一课堂,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前导入、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将知识点、思政点及学生点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课后作业、教学反思及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及育人成效)中,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用到教案及课件的设计,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强化第二课堂,要运用好第二课堂这一重要领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讲堂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红色基因传承等,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四、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涉农高校的嘱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点、线、面、体”渗透融合,聚焦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一)顶层设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根据不同专业及课程类型,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课作为重点,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8]。落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意见》,按照1∶350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按照国家要求思政课开满8学分,理论加实践课时共176课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守正创新,通过系统教学与专题教学、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问题意识“三结合”,围绕教师之“强”、教法之“活”、教学之“实”立柱架梁,筑牢思政课程育人阵地。

在学校顶层指导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聚焦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创新实施“思想教育、专业教育、情怀教育”三者协同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坚持在党建与文化育人中渗入“农科精神”培育。实施党建育人强基计划,开展教师党员联系“一个班级、两间寝室、三名学生”的“123行动”,支部党员先后联系班级26个、寝室52间、学生98人,结对帮扶困难学生30余人次。支部教师党员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为农民“送教上门”,开设农业生产实用课程,为地方农民开展相关技术培训21次,累计2000余人次。

(二)点面结合,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点带面,形成了由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点到融合编制思政育人元素面的建设路径。制度层面,在全院所有课程中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梳理和挖掘工作,通过专业(教研室)教研活动,以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的一次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为单位,深入研讨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且充分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类型、课程类型三个关键点。在对2022学年授课计划的修订中,聚焦学情分析,在每一单元授课提要中增加了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活动层面,学校组织了以“互促共融、协同建设”为主题的“课程思政”教学专题论坛,40个专业(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讨“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在点线结合的实际推动下,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建立了涵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思政实践等维度的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库,实现共建共享、共同育人。

(三)线体统一,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合力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着力指导教师寻求专业知识元素融入思政元素的最佳切入点,在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突出了结合专业特点分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更加注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对“情感与价值目标”从课程思政角度进行了重新定义,要求教学过程设计中能够体现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使每一门课程都形成清晰的思政元素线。以线构体,在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品德修养系统整合。注重教育各环节整体协同,强化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综合功能,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实现新突破。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设置劳动教育1学分、开设“课说浙江”公共选修课,2学分,国家安全教育1学分、公共艺术课程2学分、职业生涯教育模块1.5学分,身心健康素质模块5学分,国家安全教育专题每学年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学时。

五、结语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有其独特的学科、专业及课程特点,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课程思政,回归本真的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非思政类课程建设中,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达到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的效果,实现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冯刚.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22:165-18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 (2021-10-12).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3] 石书臣.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4] 刘宝民,金正连. 关于职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105-108.

[5] 蒲清平.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赌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40-43.

[6] 刘露. 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D]. 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19(06):1-56.

[7]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5-28). http://www.moe.gov.cn/zhengcl/zhengceku/2020-06/content-5517606.htrn.

[8]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0-12-09). http://jyt.zj.gov.cn/art/2020/12/10/art_1228998760_58916526.html.

(荐稿人:郑乾生,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立体化高职院校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山西太原南中环立体化改造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