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3-08-29 16:13王佳梅熊雨燕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6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王佳梅 熊雨燕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兴语言形式活跃在高校学生群体之中。网络热词在大学生社交媒体间的活跃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文章通过分析网络热词的显著特征及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思考网络热词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的积极作用,探索将网络热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实施路径,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网络热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042-04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思维活跃、特立独行,是社交媒体的忠实使用者。网络热词日新月异、层出不穷,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力军,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前沿的语言符号,并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不断扩大语言符号的语义、语境和传播效果,推动形成高校圈层内的网络热词。为深入解析网络热词特征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本研究以2022年度最受宁夏大学在校学生喜爱的网络热词及其使用情况为研究主体,共得到有效问卷2621份,分析网络热词与思政教育的关联程度,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热词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网络热词特点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关联性探究

(一)时代性,新型民意表达方式

时代赋予了网络热词产出的机遇。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青年学生参与社会讨论创造更多机会。网络热词作为深受青年喜爱的表达方式,是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中实现对热点事件关注、对不公现象批判的一种新型民意表达方式。虽然数据调查显示,2022年受宁夏大学学生喜爱的网络热词(如栓Q、大怨种、听我说谢谢你)均带有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表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青年学生群体在面对不满事件时,并未用粗鄙不堪的语言词汇进行情绪宣泄,反而采取“听我说谢谢你”等网络热词进行中国化委婉式表达。以网络热词为情绪表达的网络内容输出,更有利于维护网络文明交流语境。

(二)快消性,敏锐触角把准方向

有学者认为网络热词随热点事件的传播呈周期性特点,即“初始扩散阶段—病毒式传播阶段—湮没阶段”的传播路径[1]。在收取的2621份有效问卷中,有1267位填写问卷的学生认为网络热词的热度持续周期为一个月左右,90%的受众认为网络热词的平均热度周期在一周到半年之间。由此可见,公众对于网络热词的平均使用周期较短。青年群体在“网络交互性”下的欲望表达随着社会事件的层出不穷而日新月异,再加上网络热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导致其易在信息潮流中被快速替代和湮没。根据南开大学季乃礼等学者的研究,大部分的网络热词呈“高热度—短期火爆型”的聚类分布[2]。基于网络热词的“快消性”,让具有正向意义的网络热词在进入湮没阶段前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敏銳的思政触觉,“早一步”发现热词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探索的思政视角,“深一层”发现热词背后的育人效用。

(三)两极性,凝聚主流价值共识

网络热词分类的多元化和其传播的广泛化决定了其具有两极性特征。从社会实际效果来看,网络热词的正负效应相互矛盾,错综复杂无序交织。网络热词传播的媒介形式在知识提供上是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是浅薄的而非深刻的。现代媒介传播因高速、便捷、广泛、生动而获得较高的受众可信度,但“易信体质”下的受众同时降低了自身对信息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一些网络热词语言粗俗,带有萎靡、暴力、色情等不利于青年正确价值观养成的消极意义,对学校开展思政教育产生冲击,易在青年群体间形成不良效应。当以青年学生为群体的互动评论区里出现“清一色”的网络话语,离开“梗”后就难以表达,拾人牙慧的语言表达习惯时,将会引起语言表达贫瘠的“文字失语”现象。西方学者一直高度重视青年政治社会化对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正如迪韦尔热所说“一切文化都趋于共识”。中央团校的陆士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庆帅表示,在新社会形态下,青年群体逐渐从在场空间的政治参与转向了缺场空间即网络空间的多元表达,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引导,青年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青年网络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极大冲击了现存秩序和社会规范[3]。

(四)演绎性,热词再定义新解读

在互联网造就的新语言世界里,人人享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使用者、传播者和生产者,网络热词的“草根化传播途径”为其“演绎化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网络热词的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不固定,受传者易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所受“网络热词”进行二次传播,成为特定环境下的新传播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当人的物质需求得以保障后,会趋向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网络热词的演绎化使用,受众不断创新语言表达方式,在“知梗”“用梗”“玩梗”的语义创作和传播中,平等参与、言论自由、情绪宣泄的需求得以充分实现,从而满足“自我实现”和“尊重的需要”的精神需求。青年群体作为网络热词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创作者,在迎合网络交互性的同时,积极推动了网络热词二次演绎文化的传播。网络热词的演绎化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网络热词的语义延伸,类似“打工人”等词汇,已经从原生语义产生的劳动群体圈层脱离,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领域,老板、医生、公职人员都可以自称为“打工人”,“破圈”成普遍接受的主流语言。二是基于网络热词的模板演绎,以“打工人”为创作源头的“××人”,在话语传播互动中结合不同语境发展为“干饭人”“工具人”“尾款人”等词汇,网络造词景观在青年群体间屡见不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主动挖掘网络热词的“破圈”可能,主动引导网络热词的积极性演绎,将这类热词变成引导青年价值观念正向发展的主流文化,推动思政教育用语的发展和进化。

二、网络热词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科学议题设置,创新网络话语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网络文化传播提供无垠沃土,网络热词的应势而生,为“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重塑网络话语体系带来契机。根据数据显示,30.83%的研究对象经常使用网络热词,65.47%的研究对象偶尔使用。在网络热词使用缘由研究中,33%的研究对象认为网络热词可以精准表达自己的感受,38.95%的研究对象表示在使用网络热词是一种自发性无意识行为。网络热词在学生群体的高频率、自发性使用,揭示了网络热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一方面,要基于热词使用提炼网络思政教育的重大议题。网络热词使用的议题设置要遵循“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社交媒体中去”的原则,建立“热词的传播议程”“校媒报道议程”和“学生的参与议程”同步关联的科学议程设置。如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结束后,各主流媒体进行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的多维度、全覆蓋传播。其中,“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热点词汇成为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高校媒体作为学生圈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要第一时间展开对主流话语中传播的热词进行议题设置,“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高校学子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而读书”都是迎合学生圈层实际需求的内容设置。学生社交圈层作为一个重要的网络场域,需要从时空对话、情感连接和集体记忆等方面发力,实现媒介渠道双向化互动传播的网络思政教育。校媒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议程设置下,要借助各类媒介工具“提醒”学生,通过创建话题“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引发学生群体的交流互动,以UGC模式促进思政热词在学生社交圈层的二次传播,实现网络热词议题下的思想教育“沉浸式传播”[4]。

另一方面,借助热词的生成机理,创新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网络热词不是一种新型语言载体,通常由动宾结构、定中结构、主谓结构等语言结构组成,是对语法结构的一种模因继承。创新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需要结合网络热词的模因生成机理,借助网络热词的可复制、易流行、广传播的特征,从社会层面的网络热词裂变成学校圈层的“社会共同语”。如从“天选打工人”裂变成“惜粮干饭人”运用在食堂标语中,结合网络热词演绎的话语体系能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盐入汤”到学生的实际生活。高校思政教育要主动延长积极网络热词的使用周期,筛选“入眼、悦耳、贴心”的网络热词成为系统性思政教育内容生产的“关键词”和“高频率词”,打造契合学生需求的“词媒体”。

(二)加强媒介素养,规范圈层引流培育

基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老师提出的“新闻专业主义2.0”理念,“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将不再是一种行业性的专业精神,而是所有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个体普遍需要遵守的交往信条和基本精神。”在新闻专业主义2.0的范畴内,所有参与网络热词传播的个体,都是将网络热词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群体,在话语权下放的社交媒体传播领域,亟需培养其媒介素养。一是引导学生群体增强对网络热词的思辨能力。在“2022年宁夏大学学生喜爱的网络热词”前十项中,有七个网络热词的原意呈现消极色彩。消极网络热词传播周期长、使用频率高的背后,是青年群体在面对自身困境和压力时易呈现的“消极自由主义”。不仅传播个体在“消极自由主义”下的网络热词使用,其会不自觉地将消极情绪带动成消极行为,也会导致消极网络热词在圈层群体间形成“踢猫效应”。网络热词的泛娱乐化将会导致思辨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在“玩梗”中对社会重点事件持以“吃瓜”态度,在使用网络热词泛滥的媒介环境中丧失人文素养。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紧抓“首发效应”抢占网络热词正确使用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学生群体对网络热词词性认知、选择、使用的思辨能力,有效降低学生群体网络热词使用的非理性行为。二是形成高校网络热词使用的“意见领袖”。Bikhchandani、Hirshleifer 和 Welch三位学者提出的“信息级联”,指某些情况下他人提供给自己的信息可能比自己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的信息更有说服力时,自己会忽略自己的信息而加入这些人群中,并认为其很合情理。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动探索将网络热词的积极效应以“信息级联”的形式,以“把关人”的身份引导和监督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热词的使用在序贯决策中呈群体一致行为。

(三)媒体主动发声,实现圈层共振传播

目前学界常用的“圈层”定义是从传统关系的角度出发,即社会成员基于不同缘由(地缘、血缘、兴趣、文化等),以社会关系的远近亲疏作为衡量标准,通过不同媒介平台进行关系的建立并维系。高校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圈层主要是以学生关注热点为缘系纽带,以社交媒体为联系平台形成的特殊圈层。在“学生圈层”中,每一个个体因“地域”“专业”“兴趣”“学生工作”等缘由要素的不同,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网络。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各个学生个体的社会网络,需借助网络热词与个体用户产生联系,以主流平台发布的客观文化引导学生圈层的主观文化。一是借助校园主流媒体平台实现网络热词融入思政教育的精准投递,以平台为核心,实现同心圆波纹效应。如人民日报的官方微信曾以《YYDS!中国举重梦之队》为标题,报道了中国举重队在东京奥运会上的成绩。高校新媒体作为在校大学生圈层的主流媒体,将网络热词运用在思政教育新媒体传播中,更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原则,打通全方位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二是主动融入学生圈层、使用网络热词,借助学生群体对网络热词的集体认同形成传播共鸣。如“宁夏大学网络思政”平台在学生高度关注“羊了个羊”游戏之际,以“宁大版‘羊了个羊自律养成法,等你通关”为主题,融合学生们当下喜欢的网络用语推广高效学习法,受到同学们一致好评,该篇推文阅读量是平时的三倍。

(四)创新第二课堂,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从“YYDS”作为2021流行的网络热词,在2022年大学生群体票选仍居第四位不难看出,年轻群体在精准“投食”下,处于网络热词“信息茧房”中,易呈现“集体失语现象”。当诸如“YYDS”“芭比Q”等网络热词精准传达学生的共性情绪,学生群体将会丧失主观创作的能动性和情感表达的欲望,逐渐陷入圈层情绪输出的“马太效应”。过半的研究对象对高校媒体使用网络热词呈中立态度,暴露了学生面对同一议题害怕意见孤立而产生趋同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为第一导向,需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巩固学生主体地位,以“第二课堂”为平台,以网络热词为有力抓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思考网络热词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用与满足”机理,借个体的“孤掌”汇聚成集体的“共鸣”。

另一方面,正确使用网络热词进行情感宣泄有利于学生圈层养成“谦良恭俭让”的网络礼仪,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思政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工具理论主义”,思想永远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正确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网络三观,用自嘲式网络热词笑对困难挫折,用委婉式网络热词化解他人矛盾之争,依托青年组织的关注与引导实现网络域场下的学生网民高度自治性。无论是具有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的网络热词,将其运用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都在“疏”不在“堵”[5]。

(五)关注情绪表达,引导正向身份认同

根据问卷调查,89.32%的参与对象主要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接触网络热词,既说明了社交媒体为网络热词生长创造沃土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情绪表达方式活躍在社交媒体平台。“大怨种”“朋克养生”“天选打工人”等矛盾式表达倾向的网络热词,展现了当代青年用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矛盾化的方式构建自身融入社会、集体的身份角色。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敏锐感触网络热词传达学生情绪的“晴雨信号”,警惕学生迷失在网络热词包装下的自嘲式情绪表达和委婉式情绪表达。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应对、主动发声,正确引导自嘲为“小镇做题家”的年轻群体,将戏谑的自嘲当作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开端,倡导“小镇做题家”背后“奋斗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每个努力的人都应该被尊重”的积极理念,正确解读“小镇做题家”不一定代表着“高分低能”,防止网络热词的过分解读造成学生圈层的情绪压力,谨防高校圈层的“傲慢与偏见”。

参考文献:

[1] 王晓宁,陈珍珍. 网络热词的传播与社会功能探究——基于 2020 年“十大网络热词”的分析[J]. 青年记者,2021(04):41-42.

[2] 季乃礼,焉超越,陈问天. 网络热词的生命周期与传播机制研究——基于2012-2020年72个网络热词的聚类分析[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84-95.

[3] 陆士桢,刘庆帅. 浅议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新格局——由当代青年热词引发的思考[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1-8.

[4] 李倩,胡艳芝,蔡冰. 网络热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0):221-223.

[5] 李倩.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热词运用[J].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2(05):39-44.

(荐稿人:吴杰,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