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3-08-31 00:55宋鑫张欣欣李亚迎
商展经济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中国式法制高质量

宋鑫 张欣欣 李亚迎

(1.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菏泽 274000;2.菏泽工程技师学院 山东菏泽 274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意义及基本特点,以及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等重大问题,为完成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提出了具体指导与遵循[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2]。”

中国式现代化虽然有九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但其本质依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因此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1.1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哲学对于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可以集中表示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应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因此,人类社会前进的最本质推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是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事项[4]。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单纯的“高速度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5]。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改变我国之前单纯追求高速发展,过度注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情况,而是将我国的发展定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上来,定位到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上来。

1.2 中国式现代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谋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团结进步贡献力量的现代化,是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加强综合国力发展的现代化,因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这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无一不是本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穷苦人民的血泪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是为了实现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将人民作为压榨的对象,更别提为人民谋福利了。

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下,中国经济发展有了基本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这种把经济发展放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与布局中去的做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相关论述,对于全面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髓要义、内涵要求与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如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外贸进出口总量和贸易顺差常年保持世界第一[5]。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建立了最为完整的工业门类,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农业生产连年实现丰收,基建实力造福于以“一带一路”国家为核心的世界许多国家,“基建狂魔”的实力家喻户晓。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擎作用,未来随着数字化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所创造的巨大商机也将使全世界受益[6]。

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在不少网络及自媒体大势鼓吹美国的衰落,大势吹嘘中国经济完全赶上美国,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和矛盾,急需保持清醒头脑,久久为功,切不能行百里者半九十。

2 “四个全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其不同表现形式入手,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分别进行研究,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不做鉴别与区分。

2.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经过历史考验的科学理论。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伟大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宝贵品格和不懈追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是从中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2.2 全面深化改革民生现代化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是中国改革最重要的课题,民生是中国改革最核心的政治,改善民生是中国改革最显著的政绩。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奋斗的新起点。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要想切实惠及民生,就要与时俱进,与时偕行,深化改革发展。因此,只有改革才能绽放民生活力与光彩,持续促进改革是助力民生发展善治之路的必要举措[7]。

2.2.1 政之所向,民之所望,提高民生福祉,提高群众幸福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新冠疫情期间,国家高度关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央政府多次部署对社会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多措并举织密织牢民生救助网。民生政策关乎百姓福祉,关系国家事业全局的发展,关乎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基于为民谋利、为民解忧的基础之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惠及民生。因此,唯有不断运用新思维新方式,坚持民生跟着民声走,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举措,才能奠定民生改善和保障的固柢。

2.2.2 急民所急,忧民所忧,政策落实落细,提高群众满意度

借助改革开放东风,四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农民用双手创造财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见证了中国乡村改革开放一路上翻天覆地的变化。穷则思变,F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抓住发展机遇,实行规模化种植,优化生产发展方式,探索出了一条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实现了增收致富。由此可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始终坚持产业发展道路不动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产业发展成果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原动力[8]。

2.2.3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展现政策温情,提高群众获得感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社会需求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愈发强烈,裹足不前的传统服务方式势必无法满足群众需求。比如“智慧城市”建设将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充分运用到城市治理与服务中,从一窗通办到一网通办,从百姓跑多趟到数据全程跑,从实体社保卡到电子社保科,好政策充分满足了群众诉求,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因此,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以技术创新之手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从而不断促进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现代化[9]。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只有切实推出惠民之策,才能筑牢国家稳定根基,只有坚定落实利民之举,才能提供国家发展动力,只有心系群众冷暖,才能展现国家为民初心,实现以改革之手稳民心、促发展、谋幸福[10]。

2.3 全面推行彰显法制现代化

2.3.1 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统一

中国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带有非常明显的“西方化”色彩,其原因在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并未孕育出如西方国家一般的现代化种子,所以,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是受到西方影响的结果,是一种自觉学习西方,自上而下推动,试图迅速赶英超美的外源型现代化类型。外源型的现代化之路由于自身根基不牢,因此学习他国的做法往往带有非常功利的色彩,体现一种工具主义思维(典型如清末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提法)。一般认为,中国被动的外源型现代化之路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而法律现代化只是中国外源型现代化之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因此从时间上来说相差不大,以清末修律为标志(现代化之路由技术层面先启动,进而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做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功利主义初衷),清末修律标志着中国法制的现代化在制度层面上的正式启动[11]。

2.3.2 法制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法制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从不同维度进行把握。首先是法与道德相互分离。在传统社会,法的合法性往往来自道德,法成为贯彻主流道德的工具。进入现代社会,首先是法与道德相互分离,法成为实证化的法律,道德成为理性道德;其次是法成为形式法,在法和道德相互分离的背景下,法的合法性越来越依赖于确立和证成它的形式程序,现代化法的合法性来自法自身;再次是法对现代价值的体现与保护。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具有一系列基本价值准则,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权利与自由、维护人人平等、推动政治民主化等。法律对这些价值的不断彰显,正是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最后是法具有形式合理性,法具有可理解、精确、一致、普遍、公开性等特点,法律一般是成文的以及不具有溯及既往效力的成文法。一言以蔽之,法律的意义可以概括为:法是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产物,并为现代生活提供制度保障[12]。

2.3.3 法制现代化的不同类型表现

根据法成因的不同,法制现代化也有不同的类型表现[13]。

第一是内发型现代化。这是由特定社会自身力量产生法的内部创新,是一种自发、缓慢的现代化过程,法使得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比较和缓。西方国家法的现代化大多属于内发型的,但对我国法制现代化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第二是外源型现代化。这是由外部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力冲击,引起思想、政治、经济领域变革,最终导致法律文化领域革新。具有被动性的特点,由外部因素压迫导致法律的现代化,如我国清末修律即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导致。具有依附性的特点。法制现代化只是工具,一般被要求服务于政治、经济变革,如我国清末修律是为了富国强兵,具有反复性的特点。传统的本土文化与现代的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法制现代化过程经常出现反复。如我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制度之间的斗争。就外源型法的现代化国家来说,外来法律资源与本土法律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是法制的现代化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2.3.4 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进程

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进程属于外源型。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进程既与所有外源型法的现代化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从模仿民法法系到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自上而下的立法活动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实的迫切需要,在这双重压力夹击下的现代化过程中,法制建设具有浓厚的“工具”色彩和“功利”性。法律意识的建立落后于法律制度,思想领域斗争激烈。中国法的现代化肇始于清末修律,属于立法主导型。

3 以经济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定位于如何以经济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3.1 依托创新驱动全要素协同发展

必须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在飞速发展,各行业领域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依托创新驱动全要素协同发展。但全要素协同发展,并不是说不区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严格区分不同要素的轻重缓急。要将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和长远发展的要素放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深刻推动创新驱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汇聚一切科技前沿力量,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要将协同发展贯穿全程,融汇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发展的科学性、计划性、针对性。

3.2 构建完善公平的经济法律体系

首先,国家作为经济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者,其在经济法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国家立法层面保证经济法律体系的公平完善,并及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尽量规避法律滞后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上述经济法产生之初形成对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的路径依赖的一个主观原因,是政府在信息不完全基础上构造了经济法制度;再次,必须构建完善的“执法必严”制度机制保障,让老百姓切实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体会到法律的公平正义。要继续加强“办案终身制”责任落实,用责任约束倒逼法律工作者严守职业道德与办案底线,从而不断构建完善公平的经济法律体系。

3.3 调节中产阶层的收入分配结构

经济学家研究表明,正常的社会收入结构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式结构。我国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指导下,这些年来诞生了不少富裕阶层,《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上中国人的名字越来越多。但客观来说,我国依然没有形成稳定的中产阶层,“中间大”的局面并未完全形成。就是在现有的中产阶层中,依然存在着内部贫富差距较大,而且收入水平、社会阶层水平与学历形成严重的“倒挂”现象,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仍不完全匹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整体不利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与合理价值观的塑造。

在具体实践层面,要提升知识水平与学历层次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要加强学历与能力一体化建设,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要完善税收制度,不断调整优化税收结构,对于中产阶层内部要进行阶梯式调节。要完善医疗、养老、工商保障待遇,保持中产阶层数量的相对稳定性。要扩大就业途径,积极鼓励青年自主创业,合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收入。

3.4 建立多元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畅通经济循环,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未来,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这个大背景和大趋势下,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吸引外资、跨国企业参与到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活动中来,有助于加快提升我国经济体系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不断开拓视野,将市场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西方发达国家拓展到发展中国家,从“一带一路”国家拓展到非“一带一路”国家。要在国际法和国际私法框架下,树立诚信经营、互利共赢的理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增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敢于同一切破坏我国全面开放体系的行为做斗争。

4 结语

本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之间的关系,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进行展开,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怎样以经济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看到,当前无论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还是经济发展方面都面临着挑战,迫切需要我们深刻把握二十大报告精髓要义,与时俱进,切实摆脱思维定势和墨守成规的工作思路,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式法制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中国式民主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中国式失败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