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的实施路径探析

2023-09-02 04:02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毛玲玲通讯作者黄晓芬陈华王卫兵
办公室业务 2023年9期
关键词:协同师生监督

文/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毛玲玲(通讯作者) 黄晓芬 陈华 王卫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高校作为人才的汇聚地和培养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在深化各类监督有效贯通协同上下功夫,一体谋划、部署和推动各类监督关联互动、系统集成,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为“立德树人”涵养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一、深刻认识推动高校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的重大意义

(一)是坚定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但从近年高校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内部审计和巡视巡察中发现的问题来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存在层层弱化的现象,甚至屡有破坏政治生态、搞“小圈子”“小团伙”等问题发生。在“大监督”工作格局下,高校党委必须加强对各类监督主体的领导和统筹,使监督工作在决策部署指挥、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上更加协调,推动党的领导和监督一贯到底,坚决与各种破坏“两个维护”的行为作斗争,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高校落地见效。

(二)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的必然选择。高校各类监督均属于高校治理体系中的监督控制部分,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规范,既服务于管理决策,又对决策的执行进行监督控制,是实现高校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确保权力的正确运行离不开监督,抓住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个“纲”,高校治理就能纲举目张。树立“协同治理”理念,推动高校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就是以同题共答、内外结合、相辅相成的方式形成监督合力,形成“1+1>2”的协同效应,真正把监督效果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党组织和师生群众赋予的权力始终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始终用来为党分忧、为学校谋发展、为师生谋公利,确保高校制度和治理体系有效运转。

(三)是维护师生根本利益的必然途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于高校而言,只有强化宗旨意识、坚守人民立场,在办学治校中,始终把师生根本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发展依靠师生、服务围绕师生、成果惠及师生,才能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改革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助力新时代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高校探索优化内部监督体系,促进各类监督主体各展所长的同时,强化贯通联动、紧密协作,对于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尤其是惠及师生的政策举措扎实落地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聚焦师生群众关切,推动各类监督主体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形成叠加效应,有利于推动问题发现在一线,矛盾化解在萌芽,全方位解决师生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师生群众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准确把握推动高校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根本所在。高校在推动各类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制度机制的顶层设计中、贯穿于措施办法的健全完善中、贯穿于协同监督的具体实践中,让各类监督主体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发挥作用,深化贯通协同,增强监督合力。

(二)突出党内监督。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有力有效,其他监督才能发挥作用。高校纪委是高校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要一体履行好监督专责和协助职责,协助党委推动促进各类监督既依照自身职责发挥效能,又强化关联互动、系统集成,形成“同题共答”、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三)强化政治监督。政治监督是全党的任务,高校要把政治监督贯穿于各类监督的全过程,以政治监督引领业务监督,通过业务监督看背后的政治要求、政治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及时发现业务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纠正政治偏差、消除风险隐患,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不偏离、不动摇,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地。

(四)严格依规依纪。要准确把握贯彻落实贯通协同要求的范围、载体、方式等内容,着力提升贯通协同的规范化、正规化水平;要推动各类监督主体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在协同履责、开展业务合作的过程中始终严格按照权限、规则、程序开展工作,既通力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又不逾越边界造成工作被动。

(五)突出问题导向。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各类监督贯通协同中的痛点难点,着力破解制约各类监督有效贯通协同的“中梗阻”问题,强化监督力量和监督资源的统筹整合,不断放大协同监督的综合效应,推动形成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纠正偏差、跟踪整改、推动改革、促进治理的监督闭环。

三、找准推动高校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的共同发力点

(一)聚焦“国之大者”同向发力。高校要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校之重者’”,坚持自觉融入大局、主动服务大局,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作为各类监督的首要任务,以政治监督为统揽,带动其他各类监督,围绕把好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校园安全稳定等责任落实情况,以及“双一流”(“双高计划”)建设实施情况和师德师风建设、巡视巡察审计整改等重点工作进行融合式、立体式、全方位监督,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比如,对高校“双一流”(“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推进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建立起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双一流”(“双高计划”)建设办公室、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机制,并依托该机制紧盯责任落实,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效推动项目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规范“双一流”(“双高计划”)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双一流”(“双高计划”)建设成效。

(二)聚焦重点环节同向发力。高校要加强对各级“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化细化各项监督举措,筑牢党委巡察监督、纪检监察机构专责监督、组织、宣传等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审计、财会、统计等部门专业监督的网络,督促各级“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切实践行“两个维护”、依规依纪依法履职用权。注重发挥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快、证据扎实、成案率高的优势,探索“纪检+巡察+审计”协作机制,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的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比如,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专项巡察中,充分发挥巡察的政治势能、纪检监察的惩治震慑和审计的专业技能,实施三方同时进点、统一办公、分类核查、问题共享的工作模式,有效整合监督力量,共享监督成果,放大监督效应,实现“1+1+1>3”的监督叠加效应,进一步延伸拓展党内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调的广度和深度。

(三)聚焦以师生为中心同向发力。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统筹各类监督保障国家、省市惠及师生的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一方面,以专项整治机制为抓手,贯通职能监督,如围绕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国家扶贫助学领域的突出问题,督促联合学生工作部门、财务部门,共同开展学生奖助学金专项督查工作,推动相关责任单位查漏补缺,完善学生奖助学金管理工作机制,严防侵害学生利益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现象,确保奖助学金管理规范、透明、公平,发放及时、足额、精准,切实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另一方面,织密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之网。创新打造“互联网+监督”“监督一点通”等新型群众监督平台,构建“网、微、信、电”四位一体的信访举报平台体系,开展“纪委为您来解难”带件走基层、带件下访和下沉接访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特色活动。在纪检监察网站专门开办“监督曝光”栏目,建立舆情信息监测、收集和报告机制,进一步畅通拓展新时代师生群众建言献策和监督的渠道。

四、深化推动高校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党的组织领导,优化顶层设计。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能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一是主动履行专责监督职责。高校纪委要充分发挥协助引导推动功能,助力高校党委支持各类监督发挥作用,着力构建“大监督”格局,通过促进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优势互补、同向发力,不断健全完善高校监督体系。二是大力推动议事协调机构发挥作用。以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反腐败协调小组、党委审计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为依托,强化组织协调,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和协作配合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推动成员单位主动参与监督,在决策层面实现各类监督的统筹衔接。三是建立健全制度强化支撑。及时总结提炼各类监督贯通协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共同制定出台贯通协同监督工作机制,细化贯通协同具体举措。规范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的组织领导、方法原则、职责范围、具体举措以及统筹衔接流程,打破各项监督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工作再强化、力量再融合、效果再提升,为推进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衔接。采取多项措施畅通各类监督日常和专项工作联系,加强信息共享。一是充分发挥巡察综合监督作用。把巡察作为同纪检监察、组织、审计、财务、统计等各方面监督有效结合的重要载体,围绕巡前、巡中、巡后三个环节建立起问题线索深度交流、人员选派、巡察期间听取意见和交流会商问题、协同督促整改和协作处置问题线索等工作机制,不断深化监督全覆盖。二是促进力量互通、攥指成拳。完善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与多部门联席协作机制,加强不同监督人员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构建衔接紧密的高校权力监督网,进而压缩“模糊地带”。在日常监督、案件查办、巡察监督、专项整治等工作中,协商审计、财务等部门配合,抽调相关专业人员全程参与,或将审计、财务等专业部门作为重要成员单位借力借智,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和业务专长优势。三是用科技手段打通监督壁垒。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好大数据,向技术要效率、向数据要资源,集成相关部门资源和数据,构建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干部少跑腿、让监督更快捷”的效果。

(三)加强监督成果运用,做实“后半篇文章”。通过深化对监督成果的综合运用,让各类监督“长牙”“带电”。一是促进执纪问责。对各类监督主体在工作开展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或问题线索,可充分利用“纪检监察+”联动模式,邀请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提前介入,实施快查快处,开展追责问责,既能提升监督成效和线索成案率,又达到了震慑效果。二是联合推动整改落实。将各监督主体监督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对方各自的重点监督内容,推动一批问题得到查处和整改。同时,将整改落实情况纳入组织部门对干部年度考核中,倒逼责任落实,推动整改取得实效。三是强化标本兼治。要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把“全周期管理”理念方式贯穿监督工作全过程,对各类监督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推动相关单位深入剖析整改。坚持举一反三,加大治本力度,统筹“当下改”与“长久立”,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完善机制,堵塞漏洞,加快解决影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猜你喜欢
协同师生监督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