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突破:数字时代的学校美育创新

2023-09-03 07:54沈海泯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数字时代

摘要:苏州市第六中学聚焦新时代学校美育创新品质提升,分别从回归原点的学校美育、智慧型“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跨学科主题智学方式研究、美育课程智联开发的教师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美育支撑等五个维度进行数字化生活背景下的学习新方式探究,建设数字语境下的学科建设新样态。

关键词:美育创新;数字时代;高中多样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3-0043-05

*本文系首批“姑苏教育人才”项目“促进青少年审美素养形成的艺术融合式学习研究”(RCZZ20193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引向深度学习:艺术高中体验——建构性教学研究”(D/2021/02/2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沈海泯,苏州市第六中学校副书记、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艺术与科技研究。

一、数字时代美育创新的五维建构

历史的车轮驶入了迅疾变幻的数字时代,深刻影响并催生着教育革命,青少年学生从感知、行为到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面对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的洪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担负起责任,在人与智能共生的未来教育中实现“审美化生存”,这是一个时代命题。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怀进鹏部长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重塑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数字赋能的新时代学校美育创新正聚凝全球智慧,它以人为本,以想象力建构新方式,强调人机互动的深度学习,以顶层设计策略整合人类社会网络,被赋予更多期待和重任。

始建于1940年的苏州市第六中学(苏州市艺术高级中学校),是江苏省唯一一所集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特色于一身的四星级艺术高中。数字时代,学校美育要回归教育原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学全段覆盖),形成美育创新理论体系,与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构成三维立体空间。教师发展为第四维度,共同指向学生创造,形成五维空间。学校聚焦数字时代学校美育创新品质提升,分别从美育原点、课程资源、教学方式、教师发展和学生创造五个维度,进行数字化生活背景下的学习新方式探究,以期建成数据支撑下的学科建设新样态(如图1)。五维空间是包含五个维度的空间[1],由空间、时间、速度形成五维空间参照系。五维是存在的原点,一条线代表一维,二维是由两条线组成一个平面,三条线组成了三维立体空间。三维立体物像在不同时间里呈现,即为四维空间,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毕加索立体主义的链接纽带。五维空间中各个维度是有机统一的,它们不但不可分割,还可以相互转化。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钟尺缩论断:当物体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出现倒流;空间也会相应回到过去空间,从而实现瞬间移动。五维空间寓意数字时代学校美育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正立足当下,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将更广泛的美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给未来学校美育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

二、数字时代美育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第一维度:回归原点的学校美育

学校美育要回归教育原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学全段覆盖,将三种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呈现。苏州六中立足中学美育创新素养形成的融合式学习,通过田野考察、美术馆体验,让学生走出校园,与工匠对话;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催生学生的鲜活思考与创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红色美育”等主题创作,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学生创造性参与《百年》《苏州教师抗疫图鉴》等主题创作,相关作品单日点击量超过3.8万次,登上教育部新闻办客户端。《中国中小学美术》头条四整版刊载师生创作故事,“以实招实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美术课堂落地见效,丰富拓展中学美育发展内涵”[2]。《新华日报》、苏州教育电视台分别以《跨界与融合:数字语境下艺术高中“红色美育”创新实践》《从红色美育到思政金课》为题报道六中美育故事。苏州六中改变以往纯粹的模仿与再现模式,让数字技术与传统美育融合发展。师生创作故事十次登上学习强国,以时代价值认同构筑起全面赢得未来的美育精神谱系。

(二)第二维度:智慧型“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

在苏州六中,人工智能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组技术相互协同的整体。学校将线上“空中课堂”数字化资源开发和线下“体验性学习”虚实结合建成课程平台。线上,开发“体验·感悟”“体验·建构”“体验·表达”“体验·创意”四大模块资源,建“美育创新”平台。线下,强调体验性美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发现、探索、感知、应用等素养能力。从AI教师助理、教育质量动态监测到智慧教室、校园安全探测,从初中艺术班招生考试到评价系统等,迭代的數字工具搭建成智慧校园的立体框架[3]。2014年至今,苏州六中相继建设了线上教育平台“六艺直播间”“初中艺考生网络研修平台”,先后开设“大学先修课”“线上冬夏令营”等系列线上课程,与线下“未来教室”“交互校史馆”“智能音乐馆”等不断夯实智慧校园建设。通过虚拟、现实世界的自由切换,进行线上-线下交互学习,校内-校外补充学习,学校-家庭联通学习,达到“课堂共享、师资共享、资源共享”,整合了美育课程资源。找寻到美育自主学习的最佳契合点,有效探索了个性化融通学习方式和适切学习形态。

(三)第三维度:跨学科主题智学方式研究

以艺术和科技跨界融合为核心,以主题创作形式开展智慧教学方式探究。从单一的质量观向全面的质量观转变,丰富美育创新课程体系。一是将AI技术融入本地“非遗”传承,建构具有地域风貌和时代特征的“技术赋能非遗+”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将多门国家课程中非遗、科学、技术等单元与研究拓展课程融合迭代,运用AE等软件、Vlog新媒体创意、3D打印等进行多形式多材质成果输出,以数字化形式开发美育课程。六中立足校园明式古建,拓展周边拙政园、狮子林等世界遗产,开设25门地方特色课程,建成园林文化课程基地。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课程基地“优秀”项目,并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二是进行“科学的真和艺术的美”主题探索。高一美术班同学进行线上CLUB主题共研,并以数字绘画形式,尝试在“艺术和科学”的无定性语境中找到可供选择的创新育人方向。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社会两种主要的动力与价值模式,在改变自然世界的同时,也在交融与壁垒之间不断调整两者关系。通过牛顿的色散实验与印象画派、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毕加索立体主义、彭罗斯三角“最纯粹形式不可能”与埃舍尔的混维互悖空间,从物理到数学到艺术,这些科学研究为艺术带来无限的创作生命力。学生们也在感悟“科学的真”的同时,用稚嫩的画笔进行太空探秘、中国航天员画像表达,以“艺术之美”致敬航天追梦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太空会师等改变了学生对宇宙的传统认知,空间技术领域的探究成为学生艺术创作的丰厚源泉。

(四)第四维度:美育课程智联开发的教师发展

笔者作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有幸领衔苏州市艺术名师共同体、苏州市美术名师工作室、苏州市美术教师入职培训,从2017年至今探索构建名特优教师共同体、骨干教师发展体和青年教师成长体三层级队伍,开展深度合作学习。组织教师围绕学科知识点进行系列空中课堂开发。通过数字时代核心科技的智联展示,探索人机双师协同育人,实现教师互联、课程智联。将AI技术纳入教师立德树人智慧实践的框架,“人-机-人”的智联结构[4],包含将技术纳入教师知识结构“成己”、教育嵌入技术“成物”和教育超越技术“成人”三重意蕴,助推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学校从数字时代未来教师的原动力、内生力和反思力着手,积极探寻具备持续学习力、一流实践力、坚定变革力和持久研究力的美育师资队伍培育新方式[5]。

1.知识路径:促进人工智能素养原动力培养的基本条件。如何保持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工智能素养成为关键。人工智能素养不仅包括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与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相关的态度和伦理等。由AI知识、AI能力、AI伦理构成人工智能素养的三个重要维度。共同体通过愿景培育,促进教师生成对AI赋能教学的原动力追求。通过制定教师个性化融通培养方案,勇于探究人工智能新技术和新用途、敢于质疑人工智能合理性与公平性的进阶知识,与课程标准中学科审美融通素养、人文底蕴素养[6]、创作表达素养要求共塑知识路径。学校以科技、教育与生活三者共融为核心特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让云空间智能教学从多元教育服务、个性化教育等方面展开实践研究,充分发挥对教师梯队建设、培养骨干方面的“辐射”和“裂变”作用。

2.能力路径:促进人工智能素养内生力发展的有效方式。人工智能素养中AI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时能够熟练调用相关知识表征观念和推理引擎的智能思维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数据能力等。这些能力是新时代教师能否胜任岗位要求的关键。共同体在区域推进美术大单元教学研究基础上,探究跨科融合,关注各学科与艺术间的融合和连接,通过加强教师智能信息素养、创新教学素养[7]和跨学科融合素养能力培养,帮助教师产生自我价值感,拥有自我实现的内生动力。

3.伦理路径:促进人工智能素养反思力生成的重要举措。AI伦理是指人们对如何规范、合理地开发AI技术,使用AI产品,以及如何应对人机交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的一种态度和价值观,具体包括AI接受度、AI公平意识等。2022年疫情期间,六中面向1900位初三艺考生,组织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网络远程考试,开启网络智能客服问答及考试评价。以美术考试为例,采用“阿里钉钉”考试专属钉平台进行网络远程实时视频监考录制,使用“艺术升”APP平台录制考試实时全程视频及拍摄试卷照片上传的双平台、双机位模式开展远程考试,在全程监控下考试、上传试卷照片及封卷。考试过程全程联网,即使网络临时中断,也不会影响“艺术升”APP视频录制。美育评价在秉持公平公正原则时,强化引导艺术生会做专业事,更要做好人。通过“以评促学”的反思力逐步形成,帮助师生建立正确的AI伦理观。

(五)第五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美育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基础教育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苏州六中通过科学与艺术跨科融合、高校与高中双高协同培养,为特色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美育平台和支撑,为不同兴趣、能力、特长的学生积极探寻一种能创造、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引导师生发现自我、规划自我,从而超越自我。

1.“科学+艺术”相融合的数字探究中心。2023年3月,97岁的李政道先生为苏州六中题写“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与苏州六中以“科学+艺术”融合共生的教育新坐标建设为目标,完善科普基础设施、面向社会展示交流、提升科普活动效益,以更好探究美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六中将弘扬4位院士校友科学家精神的“校史馆”、数字多媒体演绎的“美术馆”、体现艺术疗愈效果的“音乐馆”合而为一建成科艺教育课程基地。同时,通过重点打通课程,开展高中学段横向链接、全学段纵向贯通的跨学科区域性研究,在求真求美中提升学生人文审美素养和科学探究积极性。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艺术表达、数字传媒四大类课程循序渐进。通过关注各学科与艺术间的融合和连接,制定美育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融通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科艺融合校本课程教学。师生围绕天文、医学(心理健康)、农业等进行主题校本创作,开发可听可视的艺术作品,设计“苏州六中”小程序,面向社会开放预约。由此,逐步达到区域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推广,实现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2022年,“五维突破:数字时代预见未来学校美育创新”在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展评中获“卓越案例奖”。

2.“高校+高中”双高协同美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苏州六中开展艺术教育三十载,相继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的生源基地校,并和乌克兰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近年来,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生源基地校建设,战略签约北京电影学院等知名高校,启动实施“高校+高中”双高协同培养美术创新人才行动计划。南北艺术大家靳尚谊、全山石,中国美术学院许江、四川美术学院庞茂琨、中央美术学院余丁和李晓林等院长教授莅临六中,与师生对话。高一立志,学校通过开设设计、陶艺、雕塑、数字绘画等大学先修课,拓展专业知识面与艺术视野,使学生立下“非志无以成学”的志向。高二行志,家长师生共赴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行志,提前了解艺术院校专业方向;学生跟随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绘浙江山水、画江南园林,在实践中体悟、寻找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高三达志,学校承办“苏州+ 美术高考公益模拟联考”,连续八年助力苏锡常地区47校,惠及万名高三美术生,提升区域育人水平。2022年11月,苏州六中艺术教育三十年,承办“新时代美育创新”云端分享会,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院长专家共启“高校+高中”美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话,共话三十年学校美育发展,约22万人次在线观看。

三、数字时代美育创新的启示

学校的核心使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数字时代学校美育创新实践,社会语境不断发生变化,通过五维空间的探索突破,学校力图打破实体与虚拟的边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努力打造新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范式,构建交互的学习环境。面向创新学习方式开展数字化教育设备应用研究、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研究、未来教师美育工作创新及其实施路径研究。将科技、美育与生活三者实现共融,助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促进个体通过共学互教完整成人。从可能的空间里,汲取自我觉醒的力量,看到未来学校美育的万物蓬勃。

苏州六中积极探寻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科艺融合的美育创新课程体系支撑。聚焦师资队伍建设,以高素质师资培育艺术人才,整体推进未来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将多姿多彩的艺术创作与科技迭代、文明发展交织在一起,并将这种想象与精神的寄托化作艺术构想的澎湃动力,在伟大新时代迎来内容、形式、功能等多重范畴的又一次美学复兴,突破并再建艺术教育新坐标。

参考文献:

[1]杨晓哲.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3.

[2]沈海泯.时代与变革:中学美术“为人生而艺术”的主题创作探究[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3(3):4.

[3]余胜泉.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39.

[4]王争录,张博,刘亚娟.Al时代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危机与重塑[J].中国成人教育,2022(3):61.

[5]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75.

[6]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11.

[7]张银荣,杨刚等.人工智能素养模型构建及其实施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2(3):45.

责任编辑:贾凌燕

猜你喜欢
数字时代
浅谈数字时代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
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研究
数字时代新闻类高校学生创业指导探讨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数字时代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
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
精准广告研究述评
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