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变迁与传承研究

2023-09-05 23:18王清涛
戏剧之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伊玛赫哲族民间

周 桐,王清涛

(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赫哲族民间音乐,凌纯声先生创作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书中对东北赫哲族民间音乐的诞生过程和舞蹈的流传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将赫哲族民间音乐分为嫁令阔、依玛堪、哈康布力和萨满歌曲四类,嫁令阔反映赫哲族人捕鱼狩猎的生活方式和悲欢情感;伊玛堪是赫哲族的说唱音乐;哈康布力是该民族传统歌舞的统称;无论哪种音乐类型,都有其代表性和独特性。赫哲族民间音乐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应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赫哲族民间音乐,要追溯其来源,研究其分类、特点及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一、赫哲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特征

(一)嫁令阔

赫哲族民间音乐中的嫁令阔与汉族民歌中的“山歌”或者“小调”的演唱形式有所不同,其包括除“依玛堪”“哈康布力”“萨满歌曲”外的所有民歌。嫁令阔一般是五声音阶,“宫”“徵”调式最多,其次是“羽”,最少是“商”和“角”。嫁令阔的曲调结构比较简单,常见的有一个乐句为一段,共由两个乐句组成,嫁令阔歌曲的节拍多是4/4、5/4、6/8、3 等,其特性衬词是“赫呢哪”“啊啷赫呢啊”等[1],这些衬词不仅可以作为演唱前的起调,还能作为歌曲的结束,还可以插入歌曲中间,形式较为自由。如《思夫》就用了“赫呢哪”,以这个衬词展现歌曲的独特风格。

(二)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说唱歌曲的统称,伊玛堪调是说唱时所用的曲调。由于赫哲族历史上并没有文字可以记录伊玛堪曲调,所以许多口耳相传的伊玛堪作品被遗忘,现如今,学者共采录到九部完整的伊玛堪作品,还有十余部片段。伊玛堪歌曲的说唱形式比较多样,而且,每段唱词中几乎都加入了衬词。说唱场地也有不同,或是在打鱼滩上,或是在狩猎驻地,或是在庆祝会上,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说唱,足以看出伊玛堪歌曲演唱场所的自由。伊玛堪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历史文化、典型人物、地域风俗、渔猎生活等各个方面,可称得上是包罗万象。从伊玛堪题材上来看,有的歌曲反映部落首领与异族、恶神的斗争;有的反映部落之间的矛盾冲突;有的反映民族大规模迁移的历史;有的反映最为原始的捕鱼打猎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的则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等。但不难发现,伊玛堪作品几乎都是在表达无畏斗争、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每部伊玛堪作品对英雄莫日根的描写都有着基本相似的情节和固定程式,比如,往往都包含英雄出生、出征、结拜、遇难、获救、比武、求婚、娶妻、胜利、凯旋等内容。伊玛堪的歌唱部分往往对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曲调或者嗓音,如为了更好地反映少女的言行,用少女调进行演唱,曲调委婉流利,而表现男子的声音则洪亮浑厚,在模仿老太太说唱故事时故意拖长声音,节奏也变得缓慢,突出声音苍老的特点。伊玛堪的曲调不多,很多时候都是一曲多用,不过,用一个曲调反复歌唱时,由于歌词和内容不同,曲调也有细微的调整。演唱伊玛堪唱词尤其要注重押韵,特别是要保证头韵和尾韵的和谐,使人感觉朗朗上口。

(三)哈康布力

哈康布力也可称为“天鹅歌舞”,但这种歌舞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几乎没有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有学者在采访赫哲族老人时听老人介绍,在跳天鹅舞时,表演者需要将两只手臂如同翅膀一样张开翩翩起舞,还要会模仿天鹅的叫声。赫哲族老人吴秀英也曾证实这种歌曲形式就是哈康布力,对此,她也回忆了曾经看到的关于哈康布力歌舞表演的场景[2]。1934 年,凌纯声先生在赫哲族地区进行采访时,偶然听到有关这种歌曲的传说,并在他的书中写道:“在赫哲族的故事中,虽有‘哈康布力’男女同舞的传说,然现在已无此风格。”这也是“哈康布力”的名称在史料记载中第一次出现。

(四)萨满歌曲

东北赫哲族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萨满歌曲也是在民族特色仪式上演唱的歌曲。凌纯声先生在他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记载了萨满族的服饰及音乐演唱形式等。

二、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变迁与发展

(一)语言形式与音乐

音乐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东北赫哲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赫哲族的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包括说唱、小调等。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该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源于捕鱼狩猎等生产活动,后经传承与发展,形成别具一格的赫哲族音乐文化。原始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难以用文字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几乎都是口口相传,这就出现了说唱艺术伊玛堪。赫哲族民间音乐产生于人民的生活,其传统民歌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生于群众生活,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二是赫哲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主要用于表达感情;三是赫哲族民歌演唱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员,甚至很多流行歌曲的作者都不知是何人;四是不同的赫哲族民间歌曲可以通用一个曲调,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新民歌;五是歌词多是赞美赫哲族人生活环境、英雄人物,袒露心声或者歌颂爱情的,歌词内容也比较直白淳朴;六是民间歌曲多为在劳动或自娱自乐过程中所创作;七是赫哲族民歌曲调抒情、节奏鲜明,便于记忆;八是该民族音乐的时代性比较强,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历史背景。

(二)生产方式与音乐

赫哲族人主要靠捕鱼和狩猎为生,以渔业生产为主,狩猎为辅。一直以来,他们保留着这样的生产劳动方式,直到20 世纪70 年代,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后,赫哲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于对狩猎捕鱼的热爱,赫哲族的很多民间歌曲都表达了对这种劳作的赞美,从这一点来看,有学者认为,伊玛堪是涵盖赫哲族历史文化、英雄人物、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百科全书。赫哲族的伊玛堪的很多歌曲的词意内容都是叙说特定故事或者歌颂英雄人物。

(三)传统婚俗与音乐

新中国成立前,赫哲族人一般奉行氏族外婚制,最早是以“提亲”为主,多由父母包办婚姻,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婚前很少见面,甚至就没见过面,由此就出现了很多男女双方不中意的现象,如民歌《抗婚》的歌词写道:“我不嫁”“宁可投大江,也不嫁不中意郎君”[3]。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赫哲族父母包办的婚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出现了很多表现自由爱慕之情的歌曲,如《松花江相会情歌》《河边情歌》《野合》等,从歌曲中不难看出,赫哲族人的爱情观有了很大的改变,音乐文化也获得发展。

(四)宗教信仰与音乐

赫哲族人创造出很多关于萨满的音乐,比如著名的歌曲《求神赐福》。生产条件落后的赫哲族人不得不将自己的愿望寄托于神的保佑。目前,这首歌依然会出现在赫乡的演出中,不少演员将它作为保留节目,使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三、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一)对赫哲族非遗文化的发扬、保护与传承

1958 年9 月3 日至10 月15 日,社会组织机构对赫哲族等9 个少数民族进行了调查,《黑龙江兄弟民族文艺概况》一书收录了《姑娘与壮士》《招女婿》《姊妹俩过日子》等五部依玛堪作品,同时,也录入了四个依玛堪歌手的访问记录,并于1962 年正式出版。伊玛堪是赫哲族民间音乐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说唱表演形式,以口传身教的形式传承至今,伊玛堪歌曲中的内容多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以边说边唱的形式将说与唱完美结合。在演唱部分插入说词,又在说词部分加入演唱,其间更多地使用赫哲族民间语言,突出了伊玛堪音乐的娱乐性、生活性和叙事性等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伊玛堪音乐引起更多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专家的关注,2008 年,伊玛堪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在第一届乌日贡大会上,老艺人葛德胜和尤树林完美地演绎了伊玛堪作品,将赫哲族民间音乐呈现在大众眼前,也让更多赫哲族人感受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使这种带有强烈民族性的音乐文化获得重视。但在20世纪末,随着老艺人相继离世,这种艺术形式也逐渐走向消亡,乌日贡大会的举办无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材料,国家及地方政府也就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采取了一系列补救对策,才使得赫哲族的民间音乐得到进一步传承。

(二)更多专业组织保护与传承赫哲族音乐文化

在音乐艺术交流与融合方面,赫哲族与许多国家和民族开展了文化交流,赫哲族积极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以及与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交流,并在重要场合公开演出,继续发扬和传承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在1985 年第一届乌日贡大会圆满结束后,1986 年,佳木斯市城区赫哲族联谊会宣布成立,紧接着,在1987 年,又成立了同江市赫哲族研究会,2007 年,成立了东北五族音乐文化研究小组,2011年,成立赫哲族伊玛堪艺术团,此后,又在2014 年成立了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4],同时,大力发展音乐文化实体,支持赫哲族音乐文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目前,很多专业性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纷纷加入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中,对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扬与发展提出新见解和新思路。

(三)社会经济发展为音乐文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自乌日贡大会举办后,更多的艺术家来到赫哲族的聚居地,进一步了解赫哲族人的生活习惯、民间音乐文化以及歌舞艺术,为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保护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精髓,社会学家们也提出了新的构想。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赫哲族聚居地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赫哲族人对家乡土地的感情,很多赫哲族人开始赞美讴歌家乡,如《唱我家乡乌苏里》这首歌中写道:“大顶子山高乌苏里蓝,赫家新生活比蜜甜。铁牛唤醒沼泽地,天鹅梅花鹿遍草原。机动渔船水上飞哟,满山的珍宝采不完。一担担新谷香喷喷,一网网鲜鱼光闪闪。一车车山珍送远方,一船船深情向党献。赫家儿女一双手呵,誓叫北国渔乡赛江南!”又如《歌唱毛主席》这首歌写道:“赫尼哪来赫尼哪,是谁给千年的阿哈(奴隶)带来温暖和阳光?是谁把习习春风吹到了赫哲人家乡?不是传说中的阿巴恩都力(天神),是各族人民的救星共产党。赫尼哪来赫尼哪。美丽的草原圣开列(迎春花)开放,赫哲渔村繁荣兴旺。丰收的鱼儿载满仓,欢乐的歌声传三江。颗颗红心向北京,赫哲人永远跟着共产党[5]。”更多专家和学者开始挖掘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价值,将民族音乐文化视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也是保护和发展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赫哲族民间音乐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如今,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逐渐汉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种民间音乐,除了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外,赫哲族人也要重视对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肩负发扬民间音乐文化的重任,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对原有的自然传承的方式进行调整,寻找更好的方法来保护和发展赫哲族优秀的音乐文化。

猜你喜欢
伊玛赫哲族民间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赫哲族
扫地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