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发展视域的中国第三次分配:阶段、问题与路向

2023-09-05 14:36李函珂
关键词:分配现实群众

李函珂

[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它践行着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要求从“现实的人”出发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以第三次分配中“现实的人”达成共享的程度为准据,可将第三次分配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侧重于关注生存保障,中级阶段侧重于提升共享品质,而高级阶段侧重于实现共同富裕。当前中国第三次分配正由中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在目标群体扩大、涉及内容多样、参与热情增高的同时,存在着对象覆盖面不全、内容精准性欠佳、群众参与度不高与发展推进力较慢等问题。未来提升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效能,需坚持“四化”发展原则,不断强化第三次分配覆盖范围,普惠受益保障共享起点;细化第三次分配内容体系,精细治理保障共享机会;转化第三次分配参与动力,协同共治保障共享伦理;优化第三次分配推进速率,生产推进保障共享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就三次分配而言,初次分配可以反映劳动者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与能力水平,但初次分配的有限性呈现在,讲求经济效益“利益最大化”原则会使得“弱者”利益不受顾及;再分配的政府调节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但值得关注的是,效率总有增长潜力,公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公平的认同程度,就算是“既有效率、又有公平”这种难以达到但最好的政策结果,也存有第三次分配填补改进的空间。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有限性正是探讨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以第三次分配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不足,填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之间存在的“剩余空间”,通过道德力量,加强社会凝聚、促进社会协调、助力共同富裕成为了亟待探讨的话题。

当前学界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研究较为丰富,既有研究成果集中于从概念内涵、特征特点、功效功用、实现路径等方面对第三次分配相关问题作出探讨。在概念内涵方面,不同学者对第三次分配定义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大多围绕厉以宁先生在1994年提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第三次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分配”[3]观点进行阐释,在经济学领域展开定义,也有学者主张跳出经济学思维,从国家治理角度重新审视第三次分配,赋予第三次分配新的释义,将第三次分配界定为“社会力量、企业等行为主体在软约束作用和真实意思表达基础上,按照制度规章对合法财产、物品及服务采用无偿供给等公益手段重新配置,以期扩大慈善效益,助力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4]。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第三次分配的具体呈现方式不断多样化[5],包括了慈善捐赠、社会企业、志愿服务和文化艺术[6]等形式,主要具有道德性、民间性、公益性、补充性、自愿性和社会性等特点[7]。不可否认,这种分配方式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和精神财富[8],指向财富的升维、人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9],倘要促进第三次分配提质增效,须推动第三次分配进行主动的机制融合[10]汲取其他国家经验教训,借鉴西方国家的工具理性经验,警惕西方国家的价值理性陷阱[11],根据不同收入群体差异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发挥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公益作用[12],也可凭借收入差异和参与方式构建二维框架,明晰第三次分配的具体实施路径[13]。

梳理文献不难发现,既有研究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第三次分配奠定了基础。但学界对第三次分配发展阶段展开的研究付诸阙如,也未能揭示第三次分配发展的未来路向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1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基准上,强调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应有之义。正确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发展阶段是准确研究相关主题的基础,比对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在理论上厘清当前阶段第三次分配存在的问题,是促进第三次分配发展向前的土壤。基于这样的判断,本文立足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对中国第三次分配的发展阶段、问题表征、未来路向几个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丰富第三次分配理论体系,更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道路。

二、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及分析框架

从词源上看,“共享发展”由“共享”与“发展”组成。《汉语大辞典》认为,“共享”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共同享有,其二是在一起享受或庆祝,强调共有性,反对独占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味着“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上升的变化过程”,唯物辩证法是最完备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强调“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当“共享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组合出现,强调的则是“共享”和“发展”所代表丰富内涵的内在统一,可概括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等行为主体依据共同享有原则、遵循制度法律规范、通过一定体制机制进行的非排他性发展活动,是上升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发展方式,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为基点的“共享发展”理念,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共享发展方面的宝贵思想。共享发展理念是关于共享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有效布局,是凝聚了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现实的人”自始至终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主线。同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等注重对“抽象的人”展开论述不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由“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人的物质需要、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的社会关系,都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而共享发展理念针对的“现实的人”,正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民群众。

“现实的人”的全民共享是共享发展的价值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P.42)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让人民群众“全民共享”,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逻辑。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现实的”人民群众,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6](P.689),实现所有人的共享是社会生产的目的。让全体“现实的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共享发展的价值内核,强调发展需要顾及“每个人”而非“某个人”,又强调全体人民群众而非所谓“多数”社会成员的幸福。

此次研究中,探析组术后感染率为5.56%,住院时间为(4.0±1.1)天,对比组术后感染率为21.21%,住院时间为(7.8±3.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感染防控护理可有效抑制感染发生率,可缩短其住院时间,对于加快其病情好转以及减轻其经济压力可发挥积极作用。

“现实的人”的全面共享是共享发展的维度支撑。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此可见,全面共享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是“现实的人”的尊严肯定和人格确证,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追求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识。“现实的人”的共享不只是物质资料的共享,还是全方位、各领域的共享,通过物质资料的共有化、发展机会的均等化﹑社会制度的公正化,在各个领域全面实现共享,最终达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6](P.189)。

“现实的人”也是创造共享的共建载体,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7](P.443),“现实的人”在其本质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这种价值主体的意涵只能在社会关系中实现,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这意味着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着自身价值。共建共享,是通过现实问题展开的、对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提示与彰显,强调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和担当,强调每个现实的个体对自身责任的担当将会涉及整个社会发展的自觉意识,强调只有人人参与、人尽其力,才能为共享发展提供现实保障。

当然,“现实的人”共享发展的前提就是不断实现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是动态推进的,人民群众现实的需要也有不同的优先层级,存在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8](P.440),整个历史发展是受“现实的人”的发展决定的。渐进共享是站在历史高度对共享发展进行的擘画,依靠“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共享发展。简言之,只有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丰富了,共享才能更有意义。

这一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运用新思维解决共享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共享”立场,又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共享”观点,还包括“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的方法。正是在广泛听取时代声音基础之上,这一共享发展理念对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共享、怎样实现共享”做出了现实性回答,其核心要求是避免“抽象层面都享有,现实层面都没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着眼新问题提出的发展哲学,也绘就了我国将来一段时期第三次分配的发展蓝图。

图1 共享发展理念结构图

具体而言,这一共享发展理念为划分第三次分配发展阶段,审视中国当前第三次分配所处阶段和问题表征,建构中国第三次分配发展的未来路向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价值基准,对身处第三次分配中“现实的人”达成共享的程度展开判断,可以划分第三次分配发展阶段。由于其他国家第三次分配实践起步较早,现实中存在运用其他国家第三次分配发展现实特征,来评判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次分配发展程度的现象,但在社会主义国家,这种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理应成为第三次分配发展的阶段划分依据。第二,相较于传统或西方评判方法下,对第三次分配发展的问题认证缺乏系统性,这一共享发展理念思路清晰、逻辑完整,既利于立足“历史过程”发现问题,也助于立足“逻辑过程”思考问题。第三,这一共享发展理念对促进中国第三次分配发展有结构性指导作用,通过共享发展理念的相关理论探讨,对第三次分配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实践环境进行分析建议,有助于提升两者之间的有机耦合程度。

三、共享发展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阶段划分及特点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价值基准,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人民群众内心世界和人格尊严的现实关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身处第三次分配中的“现实的人”的四维共享状况加以判断,可将第三次分配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

图2 第三次分配发展阶段演进图

(一)初级阶段:关注生存保障的第三次分配

从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加以审视,初级阶段第三次分配在共享方面的实现程度不甚理想,形式以慈善救济为主,但存在“抽象地”谈论共享的现象。“第三次分配的共享”只对一部分人是“现实可感的”,但对另一部分人却是“遥远抽象的”。具体而言,第三次分配主要关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突发不幸的受灾群体、生活困难的特殊群体。第三次分配能帮助这些困难群体减轻负担和痛苦,体现了社会共同体的道义精神,但倘若从全民共享维度审视,却忽略了需要呈隐性或表征不明显的其他群体。同时,初级阶段的第三次分配主要涉及财富领域,对困难群体物质上的救助、帮扶和支持是“现实的”,但在权利、能力、服务、文化等方面的共享却是“抽象的”,更多的是出于怜悯和同情的生存救济,在内容、层次、广度、深度等方面却均存在局限。也正是由于发展程度低,往往存在外部力量对第三次分配活动强制介入,政府在现实中成为第三次分配主要推动者、主导发展者和主责承担者,采取“组织外形化”方式发展第三次分配,运作模式行政色彩浓厚,其他主体的第三次分配参与却被抽象了。与之对应的,第三次分配呈现出“单向流动”特征,这意味着第三次分配的对象群体被动等待社会力量对个人的无偿馈赠,而常态化情形下的第三次分配吸引力则不强。由于易出现资源简单平均的抽象的“一刀切”现象,既没体现出第三次分配发展在快、慢、急、缓中渐变转换的能力,也没呈现出从低水平迈进到更高水平的追求,第三次分配虽有初步发展,但对社会发展的现实助力效果有限。

(二)中级阶段:提升共享品质的第三次分配

中级阶段的第三次分配发展广度和深度均有提升,共享理念的具体实施从偏向“抽象”到偏向“现实”。第三次分配惠及范围在事实上有所扩大,囊括了社会夹缝的边缘群体,社会成员感受到了较之前更丰富的现实获得。但仍存在城乡、区域之间的注意力不平衡现象,仍有部分社会成员对第三次分配的实现程度和实际效能存有怀疑。这一阶段的第三次分配虽仍以财富为主轴,但也更注重和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现实生活维度。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领域也实现了扩展,比如帮助弱势群体体认更加现实的政治权利,为社会成员提供资源更加均衡的社会服务,志愿于供给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等等,涉及信息服务、心理关怀、生活救助、社会融入等各个方面,发展层次得到提升。社会力量逐步成长壮大,民间力量被现实地激活,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部分激发,社会有引导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意识,社会组织去行政化趋势显现。付出和享受趋于双向流动,每一位社会成员均有可能拥有值得共享给社会的现实资源,现实的社会成员既是第三次分配的受益对象,也逐步成为第三次分配的实现主体。但在中级阶段,这种付出与享受之间的流动可能囿于社会现实、传统习惯等等限制影响,仍不甚畅通,部分抽象使得第三次分配的发展层次受到制约。同时,在社会矛盾复杂化、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渐进共享维度要求对第三次分配的实现程度进行把控,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实现过程,追求社会进一步发展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发展。

(三)高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三次分配

依据大政方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目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经由“共享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高级阶段是完整融合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意涵的,是更加关注“现实的人”共享的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三次分配。高级阶段的第三次分配所惠及的对象不是少部分人或大多数人,而是全体人民,所包含的群体不因城乡、区域、阶层、性别等要素差异而局限,只要人民群众有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意愿,便可参与和体验第三次分配全过程,各群体均能从第三次分配中共同受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的第三次分配所得完全一致,而是一种“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状态,是一种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合理差别的第三次分配。全面共享的第三次分配指向一种将“财富、权利、服务、文化”等集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个人的权力”,从长远看,包括现实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一个不拥有“个人的权力”的人是难以影响其他人的,甚至无法拥有自我影响、自我发展的机会。第三次分配的高级阶段事关这种机会的充分获得与现实享有,每个“现实的人”都能经由第三次分配的助力获得向着更美好生活发展的机会。同时,全面性从满足需要的层面去理解,则意味着真正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第三次分配在继续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助力“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助推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现实的人”更加关注自身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体现,人民群众经由第三次分配发展对共同富裕有更加现实的心理体验,逐步形成“人人尽力、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积极热情、生动活泼局面。社会成员在第三次分配实践中,在团结一致、互助互济、共同奋斗的现实历程里,融合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兼顾他人利益和自身利益。

四、中国第三次分配发展的阶段认定与问题表征

(一)中国第三次分配发展的阶段认定

由上文第三次分配阶段判断标准可知,初级阶段的第三次分配主要关注困难群体生存保障,以慈善救济为主要形式,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慈善复苏以来实现的便是这种初级阶段,但这一阶段的第三次分配只对困难群体是“现实可感的”,对其他群体却是“遥远抽象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结构深刻变化,其他群体开始对第三次分配有了更加现实的体验。20世纪90年代“第三次分配”作为概念正式提出,证明了中国已经不再满足于慈善救济这种初级阶段的第三次分配形式,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形式发展势头强劲,第三次分配的共享理念对于人民群众更加真实可感,民间力量被部分激活,自此,中国第三次分配达到了注重提升共享品质的中级阶段。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35年“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还是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都揭示了中国当前的第三次分配追求的是真正实现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正处于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的历史方位,是由中级向高级的转换阶段。

具体而言,当前中国第三次分配的覆盖群体是向全体人民群众扩展的,从亲朋好友走向大众、从家庭家族走向社会,由分散的、短期的、自发的第三次分配,发展为组织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第三次分配,旨在促进城乡、地区、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理解、交流和互助。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不同群体获得第三次分配注意力不平等现象。就中国第三次分配的内容而言,呈现出向全方位、各领域的发展趋势,意涵着追求共享物质资料、均等发展机会所助力的社会协调发展。但由于过去,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重点强调“发展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经济需要,而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社会的平衡、发展的充分以及共享的全面才得到彰显。从共享的过程维度审视,当前在政企分开的背景下,与政治权力适度分离的大量第三次分配组织已经产生,成为了第三次分配的活动主体,可以见得第三次分配的自主、自治和自愿服务逐步觉醒起来,公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而渐进是对于第三次分配发展过程的判断,是一种发展模式的选择。当前中国第三次分配遵循的不是“大锅饭”或“一刀切”形式的共享,但如何处理“渐”与“进”的关系,使第三次分配发展既不裹足不前,也不好高骛远,促进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仍值得关注。

(二)中国第三次分配发展的问题表征

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点,它关切的“问题域”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诸多现实矛盾和发展难题。站在时代的节点上,我国现阶段第三次分配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现实的人”的共享发展理念加以审视,仍存在抵牾之处。

1.全民共享:第三次分配对象覆盖面不全

当前中国第三次分配发展在全民共享理念的要求下,有照顾多层次目标群体需求的趋势,但仍存在覆盖面不全的问题,存在一些群体在第三次分配中未能充分获益,在事实上表现为选择目标群体的注意力失准,呈现出覆盖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的怪相。就第三次分配覆盖不足的直接表现而言,存在第三次分配受众因城乡、阶层、性别等要素差异而局限的现象。譬如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第三次分配服务较为完善,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导致了第三次分配在农村地区中的覆盖面不全。同样,对于第三次分配的应然目标群体,第三次分配组织并没有做到全民覆盖,甚至对亟待开展第三次分配的群体也存在注意力缺失,如部分临时工农民工、竞争失利者、阶层下降者、变革弱化者、主流歧视者、社会排斥者等等处于弱势地位的边缘群体,并没有被纳入第三次分配范畴,这样的第三次分配对于他们而言,是“遥远抽象的”。重复建设则体现在对已经覆盖的对象又增添新的第三次分配组织叠加服务,而对业已存在的、原可进行服务的第三次分配组织却没进行加强和完善。重复建设带来的恶性竞争不仅使本应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浪费,也极大地影响了组织和个人从事第三次分配事业的信心。

2.全面共享:第三次分配内容精准性欠佳

第三次分配内容供给的全面性是需求满足全面性的基础,但全面共享绝不止步于前者,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第三次分配的需求才是目的本身。虽然当前中国第三次分配涉及内容愈加全面,层次更为多样,但第三次分配的实施仍有否认人们由于地域、环境、遗传等造成的,人自身能力差异所致发展状态差距的倾向。由于信息不够对称、评估手段不够科学等原因,对不同群体需求和状况的了解存在不准确的情况。这种供需不平衡结构体现在不加区分地将分配内容给予目标群体,给不同的目标群体提供相同的第三次分配内容,却缺乏对目标群体真正意愿诉求的考量。当前中国第三次分配内容精准性欠佳的结果则是,目标群体虽然的确经由第三次分配获得了一些事物,却无助于精确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更遑论全面满足需求。由于缺乏发展性使用资源的正确意识,一些目标群体的问题虽得到缓解,但往往无助于改变自身现状。而第三次分配提供的内容如若并不是目标群体需要的,经由第三次分配转移,人与人之间也很难经由第三次分配形成稳固的情感联结、支持和福祉,对于第三次分配开展的后续关注也就不足,第三次分配存在中止甚至终止的现象。

3.共建共享:第三次分配群众参与度不高

贯彻共建共享理念是“现实的人”关注自身价值在第三次分配发展中作用的体现,参与者经由第三次分配发展对共享发展理念有真实感受,能使其获得自我价值、自我尊严、自我肯定的体验。我国第三次分配的人民群众参与深度与广度均有待加强,就作为第三次分配主要内容的公益慈善个人捐赠数量而言,与以美国为对照的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以《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1)》和《2020美国慈善捐赠报告》中得到的中美两国2019年慈善领域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中国社会慈善捐赠总量为1379.74亿元,仅占同年GDP的0.1%;美国社会慈善捐赠总量为28623.2亿元,占GDP比为1.3%,个人捐赠是美国慈善经费供给的主要来源途径。相较而言,以基金会行业形式呈现出的企业捐赠是中国慈善经费供给的主要来源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群众的参与空间,群众可能对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和自身参与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对第三次分配参与感到无助或轻视,人民当家作主的身份体认和服务自身的现实要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现实的人”对于社会的公平感、正义感的体察不足,造成第三次分配参与的排斥性导向。

4.渐进共享:第三次分配发展推进力较慢

渐进共享的第三次分配应抓住国家各领域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整体推进、弹性发展,但当前第三次分配的发展过程,对“渐”的稳定维持有良好贯彻,对“进”的速率要求却存在某种程度的忽视。秉持对相关原有知识存量的怀疑,第三次分配发展相关事务周期比较长,推进进展缓慢。譬如,落实《慈善法》原则的有效政策配套措施至今未出台,第三次分配税收、金融、土地、信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尚未明确具体化,将第三次分配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等指引也未落实详细化。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次分配涉及到资源分配和利益的重新调整,可能会引发一些利益关系的冲突和阻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拥有较高资源和权力的群体来说,他们可能不愿意接受资源的再次分配,从而阻碍了第三次分配的推进。但是,第三次分配漫长的实践的确会造成发展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这意味着沿用传统的发展思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易到难的局部性和边际性操作方法也可能造成规模效应的缺失,给未来发展留下了众多难题和潜在危害。

五、中国第三次分配发展的未来路向

立足以“现实的人”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理念,对中国第三次分配实现更好发展的路径与方法进行回应,需要坚持“四化”的发展原则。

(一)强化第三次分配覆盖范围,普惠受益保障共享起点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起点处就只有“抽象的”共享,但是在现实中却是人民群众的不共享,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现实的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国家要非歧视性、非偏袒性对待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第三次分配受益权利。我国第三次分配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实现普惠型受益,不能因为家庭出身、宗教信仰、财富状况而有所不同,要强化覆盖对象范围,一个都不能少。第三次分配组织须借助基层行政组织以及地方行政机关的社会信息把控优势,减少第三次分配发展在对象覆盖层面的盲目性,保障第三次分配在初始阶段的起点公平。最能掌握社会全面信息的组织,对于第三次分配的全民共享维度达成情况最为了解,对哪些群体需要第三次分配的帮助也最为明晰,强化与基层行政组织及地方行政机关的沟通对接,第三次分配组织对趋于饱和的群体领域应适当减少投入,实现第三次分配的项目制和政府整体规划相衔接。在建立更好信息储备的方面,数字化为全民共享下第三次分配在社会中的具体呈现提供了可能性空间,注重以“数”赋能第三次分配覆盖范围的宏观协调,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建立覆盖整个第三次分配领域的信息化大数据管理系统。推动职能部门数据系统的建设,消除信息壁垒,加快第三次分配数据有效共享的进程,通过政府正确的职能定位和以数赋能的责任分担,第三次分配组织能获得更成熟的信息承载,达成第三次分配的社会角色担当和执政者的社会期许的统一,促使全体人民群众对物质与精神的共享感受,在第三次分配起点处便清晰可见。

(二)细化第三次分配内容体系,精细治理保障共享机会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P.53)按照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活动和人类关系的最高范畴。在满足“现实的人”需求的全面共享上着力,要求给社会成员提供更完善的、更多层次的第三次分配服务,要研究把握第三次分配对象的心理、意愿和行为,分析、探讨、采取适宜的第三次分配项目,找到不同对象群体的第三次分配“切入点”与“突破口”,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第三次分配内容形式,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第三次分配,也包括微观和宏观的第三次分配。对第三次分配进行布局考量,优化第三次分配资源配置,提升第三次分配供给的质量,使得目标群体在第三次分配供给范围内的所需之处确能有所获,也使得第三次分配的供给恰到好处,不过度,也不留缺。事实上,细化第三次分配内容体系契合了我国从找寻应对人民的经济需要、提高基本生活水平方法,到找寻应对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现实问题方法的价值判断,这样的精细治理不仅要求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更保障共享发展的机会,人民群众能够在第三次分配中共享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从着力解决当下的生存需求到关注面向未来发展的机会,提高第三次分配层次,遵循的是一种积极的、精准的发展型策略取向。认真考虑人民群众的第三次分配诉求,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关于第三次分配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促进共享的各个工作流程和环节,让第三次分配更精准、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人民群众福祉的全面实现。

(三)转化第三次分配参与动力,协同共治保障共享伦理

历史活动是群众自身的事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19](P.122)回归第三次分配内涵本质,须强调习惯与道德是第三次分配发展的动力基础,需“现实的人”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倡导、精神鼓励和社会引领,形成社会互惠机制的价值共识、伦理规则和精神纽带。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现实的人”,共建共享体现的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人不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存在,而是作为体现“现实的人”本身意义的“价值的存在”。在个体自主拥有充分合法性的共享发展道路上,构建多中心合作治理体系,营造社会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通力合作、共同治善的伦理氛围,强调公民基于共同体意识的互相尊重和社会责任,达到自觉自愿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当然,协同共治的共享伦理也体现在第三次分配不采取强制摊派和硬性规定,不搞道德绑架,但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位愿意参加第三次分配的人民群众都有存在感、价值感和获得感,“现实的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是共享发展尊重“人的存在价值”的体现。尊重每一位人民群众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肯定每一位人民群众展示自我才华的追求,维护每一位人民群众发挥自我潜力的意向。在第三次分配过程中,第三次分配的发起是社会所有人,接受也是社会所有人,只是方式方法各有不同,在第三次分配的发展中促进人人有责、人人平等,是“现实的人”伦理境界的提升。

(四)优化第三次分配推进速率,生产推进保障共享发展

在渐进共享的维度下,第三次分配发展须实现速率优化,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次分配的内容和层次也要充分提升,使其发展速率和其他外部要素相匹配。生产力发展本身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的物质文化财富长期积累的历史过程,但生产力发展不能被看作就是目标本身,满足“现实的人”的“现实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发展必须要思考生产关系层面,亦即对于“现实的人”本身的尊重和关怀。要蹄疾步稳、分步推进,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加强利益协调,寻求利益共享机制,减少冲突和阻力。加强对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完善,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性和执行力的强化,为资源分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促使第三次分配前进每一段距离就修正原有信息存量,并采取突破性策略,善于发现第三次分配发展中、社会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找准时机运用局部突击方式,直面问题挑战、矫正原有信息、保证稳定预期、彰显明显成效。分步骤、有计划,紧抓第三次分配发展现实机遇,既不超出社会发展承受能力,又让人民体会到先进生产力的“温度”,在国家发展强劲势头中,经由第三次分配实现人民生活改善,互启互发、互促互进,达成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动态平衡,将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实现与追求社会发展效益最大化的有机统一。既强调发展中的共享,又突出发展后的共享,促使第三次分配发展在共享维度的共时性与历时性有机统一,逐步发力促使“现实的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尊严得到保证、潜能得到提高,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渐进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猜你喜欢
分配现实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