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L教学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09-07 13:10樊爱军杨玲娟
现代盐化工 2023年3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樊爱军 杨玲娟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初中化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创新化学课堂教学。KWL教学策略就是一种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结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对KWL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并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分子和原子”一课为例,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探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回顾旧知(了解学生想要习得的知识)、检测学习成果(总结知识)”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KWL;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思路。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本研究就KWL教学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讨论。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运用归纳、分析和综合思维等方法认识事物,能从化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和得出结论。KWL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KWL表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检测学生学会了什么;在我国,KWL教学策略更多出现在英语教学领域,医学教育与临床血液学领域次之,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化学教学中很少提及。中学化学中有一部分是以概念、文字符号和命题为主的陈述性知识。这类知识难以理解和记忆,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1]。本研究将KWL策略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主要包括阐述KWL教学策略内涵、编制KWL表格、学生填写KWL表格。

1 KWL教学策略

KWL是由美国学者Donna Ogle于1986年提出的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模式。此模式在西方国家最初应用于语言教学,后来引入我国,也多应用于语言教学。该模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想要获取的知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2]。在“KWL”中,“K”是“What I know?”中“know”的首字母,即“我知道什么?”;“W”是“What I want to know?”中“want”的首字母,即“我想要知道什么?”;“L”是“What I Learned?”中“Learned”的首字母,即“我学会了什么?”;在教学中分别指学生在课前已经掌握的关于即将要学习内容的知识经验、学生想要知道的知识经验和课后学生学会了的知识经验,教师可根据前两个阶段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可根据第三个阶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前两个阶段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阶段可作为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

2 编制KWL表格

在课前,教师需编制KWL表格,将表格印制好并分发给所有学生,让学生填写第一及第二部分内容,即“课前已经知道关于本节课即将要学习内容的知识经验”和“课中想要知道的知识经验”,填写完成后将表格收回,教师进行整理分析,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继而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学生填写第3个部分“课后已学”,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教学设计

3.1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转变为离子”[3]。在化学学科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粒子,是由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一个转折,此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已经了解到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而这些气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启下”是指在第三单元课题2中要学习“原子的结构”,为“原子的结构”的学习作铺垫。因此,这一部分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教师需要找到微观与宏观的临界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自己得出“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结论。

3.2  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制备等内容,并且在八年级物理学科中对分子和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奠定了知识基础;从能力水平看,学生已具备理解物质概念的认知能力;从心理特征方面看,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到化学学科,具有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好奇心也较强。但学生长期接触以及学习宏观层面的知识内容,容易将对宏观物質的理解带入微观粒子的学习中,加上微观粒子不借助仪器无法用肉眼直接进行观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对学生学习微观粒子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宏观现象的学习,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

(2)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现象,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3)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进行简单的创新实验。

(4)通过认识微观粒子的性质,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

3.4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了解微粒的性质。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5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3.6  教学过程

3.6.1  環节一:课前已知(K)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同学们对分子和原子都有哪些了解?”在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初次呈现分子、原子的概念,鉴于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需掌握学生关于分子、原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可继续提出以下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路过花园时会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为什么打湿的头发过段时间会晾干?

在此环节,学生思考并作出猜测:气味、水都是由特别小且肉眼观察不到的微粒构成的,并且这些微粒能扩散到空气中。再提出问题:“这些微粒是什么东西?”通过学生熟知的宏观物质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宏观物质可能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并带着问题进入后续的学习,这一步亦检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6.2  环节二:课中想知(W)

新课讲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取一个250 mL的小烧杯加满水,后滴加少量红色墨水,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红色墨水在水中扩散。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上述现象的发生吗?”请学生阅读课本48页的内容,回答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回答:“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能在空气或者水中扩散。”而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仪器设备不断地完善,人们已经能够观察到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了[4]。在此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现象描述能力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继续引导:“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想不想知道分子、原子等微粒都有哪些性质呢?”教师以多媒体展示:1 g水中含有约3.34×1022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教师提出问题:“从多媒体展示的信息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学生自行组织讨论,可得出以下结论:(1)分子的体积非常小;(2)分子的质量也非常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不借助任何仪器的情况下我们是没有办法看见它们的。此过程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讨论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演示课本49页的探究实验:向盛有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摇晃使其混合均匀,让学生观察溶液颜色并记录。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加浓氨水并摇晃,观察溶液颜色并记录。另取一个小烧杯,加入5 mL浓氨水,用大烧杯将上述两个小烧杯罩住,等待5 min左右观察现象。此时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第一个小烧杯中的溶液呈无色状态,向盛有蒸馏水和酚酞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氨水后溶液变红,被大烧杯罩住的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小烧杯中呈红色。教师提出问题:“回顾能闻到花香、衣服能晾干以及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为什么天气越热衣服晾干的速度越快?”学生回答:“分子一直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并且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的速度会加快;浓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色。”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在受热的情况下微观粒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度加快。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取两个100 mL的烧杯,分别盛装50 mL蒸馏水和酒精并混合,搅拌均匀,观察体积的变化。学生在实验中会意外发现,50 mL蒸馏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不等于100 mL,而是小于100 mL。此时,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会迫切想知道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钢瓶里为什么能存储比它自身体积要大得多的气体呢?”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分子间间隔的存在,有了间隔,气体可以被压缩储存在钢瓶中。”而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受压之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于是气体就变成了液体,即气体的液化。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因此,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等不同状态下的体积是不同的。另外,在受热时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变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总结出分子的性质,加深对分子的认识[5]。

3.6.3  环节三:课后已学(L)

在课堂末尾,教师检测学生已学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完成“KWL”表1中的第3项,即“learn”。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中运用KWL教学策略,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熟知的事件导入新课,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know”;其次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以培养学生的提问及探索能力,即“want”;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学到他们想学到且应该知道的知识,即“learn”;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亦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

4 结语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KWL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并利用KWL教学策略创新化学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KWL教学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初中化学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莎,柴红梅,徐万元.“KWL”教学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设计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22):30-31.

[2]谭周.基于认知学习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周旭,殷志忠.基于微粒观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实践[J].中学科技,2022(19):21-24.

[5]范玉婷.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1(26):66-68.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