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的文化精神内蕴

2023-09-08 08:16郭倩
炎黄地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川江船工号子

郭倩

川江号子是一种川渝地区船工们的劳动歌曲,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俗环境深度契合。川江号子中蕴含着依江生活的川渝劳动人民坚韧不拔、互助协作、乐观开放的精神,并在长期以来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江畔儿女不畏险峻、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是一笔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着眼川江号子的历史发展,研究其精神内涵、时代传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此种民俗艺术,更好地推动川江号子这种非遗迈步未来和迭代创新。

千百年来,长江流经我国西南,镂刻出“蜀道三千,峡路一线”的川江险峻,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水中“畏途”。尤其在过去以木船和木筏为主要交通工具、借道江河绕过崇山峻岭的时期,芸芸船工们手中的桨橹、纤绳便是航船的主要动力和方向,险滩、暗礁、湍流等层出不穷的危险让不论是顺流还是逆流的航行充满了艰辛与劳苦。船工们的肩膀在背负着艰辛与劳苦的同时,更肩负着畅通长江航运的重大责任,此间孕育而生的川江号子便是船工凝神聚力为生计亦为大义的呼喊。汹涌澎湃的川江水,上游流经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宜昌市,因大部分河段处于原四川省境内,所以得名“川江”。譬如,居于下川江的重庆忠县段长约88千米,汇聚溪河28条,这里的劳动人民如诸多长江儿女一般,直面惊险与挑战,不畏艰难困阻,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呼喊出一声声气贯长虹、壮志豪情的川江号子,展现出他们百折不挠、阳光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据此,川江号子亦为川渝精神的主要体现和三峡文化的经典代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想内涵、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承载地域民俗特色的同时也为新时代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挖掘川江号子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西南文化,为全方位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川江号子的历史发展

川江起于金沙江在四川省宜宾市与岷江的汇合点,流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古代的川江也叫作江水或者大江,亦有分段称作“蜀江”“峡江”,流域面积多达50万平方千米,拥有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众多支流。川江号子,顾名思义就是在川江上喊的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主要是西南地区在川江上辛苦劳作的船工们为了统一动作和力度,选择专门的号子头进行领唱,其他船工合唱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川江号子的曲调分为“单曲”与“联曲”,以“联曲”形式的运用最为普遍。在川江水上的劳动实践中,其常见的喊唱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较为平缓的水面行船时,由领唱发出的情绪舒缓、节奏自由的劳动号子与具有一定节拍、节奏感的二六号子的劳动者合唱相结合的“自由型号子”,即自由节拍号子;另一种是在比较紧张的氛围或在湍急的水面上行船时,由号子头领唱和船工们喊出的节拍和节奏都非常明确的号子,即“二六型号子”,这两种形式的号子共同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川江水系文化。

对于西南地区的劳动人民来说,川江号子有着极为独特的历史意义。由于巴蜀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复杂,高耸的山崖险峻挺拔,来来往往的车辆行驶极其危险。所以在当地,商品的流通和客运的往来都离不开水路运输,船只自然而然地成为川江人民首选的交通工具。但江面险滩众多,给航行带来了诸多困难,这就要求驾驶船只的船工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通过牵引和拉练来控制好摇摆的船只。为了振奋人心、确保安全,号子头会在船只行驶过程中带领大家一起喊川江号子,借助号子将大家的步调统一起来,更好地帮助船工们舒缓情绪,传递航线信息,并借助这种方式消除船工们的疲劳。川江号子是引领船只前进的强心剂,它承载着千万船工们不惧危险、直面困苦的精神力量,并伴随着大家的辛苦劳作喷薄而出,彰显出极其浓烈的劳动色彩。

川江号子如同记录川渝地区船工发展历程的纪录片,以其独有的历史地位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带动着社会的共同发展。在川渝地区,不论是高雅的音乐劇、经典的话剧还是流行的电视剧中,都有川江号子的身影,让天南海北的观众隔着屏幕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壮志豪情。除此之外,川江号子也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外国观众也记忆犹新。早在1987年8月,川江号子传承人之一的陈邦贵就带领多位船工远赴法国,共同演绎了一首首铿锵有力的川江号子,将这份凝结了船工们血汗和泪水的响亮歌声传递到了海外。观众可以从其中看到一个古老又深厚的民族发展历程,体会到川江地区悲欢离合的动人情感,感受到这些感情背后的悠久历史。正是由于川江号子坚持从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中取材,才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质。2006年,我国将川江号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强调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重要地位。但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一艘艘木船开始被机械船只取代,导致古老船工们曾经的拉纤生活不复存在,号子头更是寥寥无几,川江号子曾经依存的环境日渐消失,川江号子一度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开始逐渐向舞台性方向发展。虽然时代发展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但川江号子带给我们的独特记忆和感动却是不易忘却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川江号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论是为了推动我国的艺术研究,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俗文化,都不能摒弃这一笔宝贵的音乐财富。

川江号子的精神内涵

所谓的“文化精神”,其不是简单的人格思想的组合,而应该是特定文化区域内群体特质的总和,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民族精神”或者“民族之魂”。知名学者薛新力先生曾在《重庆文化史》中这样概括川渝文化圈的群体特质:刚勇坚毅、重义守信、团结协作、开放求新。这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精神蕴含在川渝地区劳动人民的思想内核中,并通过川江号子这种当地所独有的艺术形式外化出来。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感受川江号子的精神内涵。

第一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长江地区川江流域,水流湍急、重峦叠嶂、河流纵横,忠县就居于此间,这种气势磅礴的大江大河和艰难险阻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船工们吃苦耐劳的坚定意志。就像川江号子《一年四季滩上爬》中唱的那样:“脚蹬石头手扒沙,八股索索肩上拉。”正是由于这一地区船工们和自然环境的长期艰苦斗争,才逐渐培养出了这种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这样的精神即使是在今天的川渝地区依然有着丰富的外在表现,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充实。

第二是互助协作的精神。新时期以来的互助协作精神也被称为“团队精神”,这也是川渝地区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早在商周时期,武王伐纣时各国诸侯联合起兵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团队精神。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曾经在《子虚赋》中描绘了川渝人民表演巴渝舞的壮观场景:“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如果没有充分的协作精神作为支撑是无法形成的。薛新力认为,川渝地区人们的团队精神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紧密关联的。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古代,人们在面对艰难的生存条件和恶劣的地理环境时,只凭借个体的力量难以为继,只有借助集体力量,携手战胜困难,才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因此,这种依靠团队精神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典型表现与航行过程中的船工精神有相似之处,他们共同在宏伟磅礴的激流险滩中前行,不论是掌舵的人、拉纤的人、执篙的人还是喊号子的人,都能够团结一心,配合着川江号子抑扬顿挫的节拍齐心协力、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第三是积极开放的精神。俗话说“自古出川一条路”,这里的路指的就是水路。长期以来,陕西、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的商品大都是先运输至重庆的朝天门,再沿着水流一路向东转运到全国各地,这造就了川渝地区,尤其是三峡流域得天独厚的水运环境,诸多勤劳勇敢的船工们也纷纷利用这条水路,借助推船拉纤的绝佳机会来宣传川渝地区的文化环境,让全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了三峡,并推动川江号子走向世界。在忠县一带流传的川江号子还有《上水打活号子接交榨号子》《数板号子》《装卸号子》《清早起来口不开》《太阳出来满山红》等。尽管现在川江流域的一艘艘木船已经被机械铁船取代了,川江河上的船工们也不再需要呐喊川江号子来“鼓舞士气、指挥运力”,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却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我们真正需要传承、弘扬和创新的应该是川江号子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坚韧不拔、互助协作和积极开放的精神内核,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不可忽视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川江号子的时代传承

川江号子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川渝地区历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其流传至今证明了这种艺术性不但是我国民俗音乐的代表,更是世界水系音乐的重要财富。为了更好地促进川江号子的时代化传承,首先,要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遗产数据库。川江号子的外在表现是精神的、口耳相传的、非物质的,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并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节假仪式、民俗活动等艺术表演之中,这是我们对川江号子艺术形式本质的确定,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江号子传承人任官兴,他在讲解川江号子时,会讲述号子歌词与长江流域文化的关系,将川江号子按劳动场景分为推、搬、拉、摇、捧、划6类进行示范演唱,使受众能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川江号子的独特艺术魅力。但回归客观,由于川江号子本身的物质载体是木船,当木船不复存在又缺乏完整的历史影像资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力量力求还原川江号子,例如让当地文化与旅游局等机关单位牵头,号召一批优秀的艺术家来复原当年的航行场景;还可以呼吁川江号子研究学会、川渝高校音乐学院等单位对川江号子的唱法和资料进行采样整理,以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丰富的资料。

其次,借助旅游业提升川江号子的关注度。川渝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而川江号子背后反映的是劳动群众的声音,其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愉悦也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能够满足的。因此,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川江号子的精神内核也有助于川渝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当地的文化承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当地政府和有關部门也可以积极挖掘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兴旅游模式,借助川江号子这一文化平台打造新的旅游品牌,通过经济建设来反哺文化产业,从主题、思维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共同创新。例如,可以组建一支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原生态川江号子表演团队,以三峡地区为中心旅游点,借助原生态的文化形式再度向游客展示川江号子的魅力,让更多的人爱上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最后,可以呼吁各大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川江号子在新时期的传承,要为其持续注入时代元素,因此各大学校在推进民族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可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引入川江号子的思想内核,将其纳入教学规划设计之中。一方面,教师需要选取合适的本地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对川江号子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筛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具有一定规律、朗朗上口的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跟唱,全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为传承川江号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是当代教育的主要战场,因此将川江号子作为在校学生音乐课堂的必修课程是传承和发展川江号子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围绕领悟和欣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这类课堂的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教育任务更加规范。同时,亦可将川江号子设置为课外选修课,聘请川江号子继承人或研究员来为学生进行现场授课,带领学生学唱,增加学生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节假日、毕业季等重要时节,还可以积极组建校内川江号子合唱团,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以饱满的热情和质朴的情感来完成对川江号子的新时代传唱。

川江号子是川渝地区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西南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劳动协作的号令是力量的统一、思想的统一,更是千千万万个船工团队精神的外在表现。一首首振奋人心的川江号子体现了船工们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艰难险阻,为自己而唱,为命运而歌的精神,字里行间充盈着喜怒哀乐,更使千百年来川江劳动人民的凝心铸魂之作永远流传下去。

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2022年度资助项目“川江号子之忠县段船工号子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BYMY22C09)。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川江船工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赞船工
唱起号子走汉江
瞬间
《川江往事》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川江号子(重庆)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