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3-09-10 08:42梁经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业知识大学生

■梁经伟,周 婷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与实践相结合、帮助指导、文化引领的方式来开展双创教育; 应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支持建设一批双创导师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培训;应增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与相关行业企业达成合作,建设一批大学生双创实践教学教育基地[1]。因此,以“专创融合”为教学理念,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学模式,以师资建设为源泉动力的发展目标,是高校双创教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如何理解“专创融合”

“专创融合”是指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授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与能力。“专创融合”背景下,双创教育由原来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新形态,促进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

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已成为一种时代风气。同时,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对于即将面临就业问题的毕业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因此,高校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应将创新创业作为学生的教育发展目标,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以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程,同时高校应营造校园内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创业,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专业知识来逐步完成创新创业过程。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弊端

(一)重于理论,疏于实践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以致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仅仅停留在一个浅薄的认知层面,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目前许多大学生所做的商业计划书仍就是天马行空,绝大多数大学生总想着做一些新奇的产品或一些技术含量极高的产品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而对于该用怎样的方法来实现这样的技术,这样的产品是否是市场所迫切需要的以及该产品的可实施性等问题缺乏深度的思考和分析,这导致了产品“中看不中用”,也就导致了他们并不能抓住投资者的眼球。面对市场营销问题时,大学生虽然能够选择运用一些渠道作为营销平台,也能够适当地划分出产品的目标人群,但是涉及投放预算、内容创意等问题,大多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因为他们对营销平台的价格,需要投放的数量以及目标客户的喜好等没有一定的概念。面对财务分析问题时,大学生虽然能够大概制作有关成本、价格、利润等的表格,但真正细究其中的具体内容时,如人员工资的分配,大多数学生只是随意的制定了一个工资标准,却不清楚每一行业真正的工资水平;又如产量的投放,更多地只是一个随意的数据,并没有依据现实进行严格的制定。正是因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使其面对此类问题时采用没有依据地一笔带过。在路演中,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更多人是一问三不知,多数人都会被指出相同的问题,即对于具体实施方面草率带过的方法,而这并非是学生的失误所致,而是因为大学生本身对于其实际操作是一头雾水,所设计的产品往往也与其专业并不沾边,因此,当涉及具体实施内容时,他们总是尽可能的避而不谈,而当老师问及相关问题时,也只能选择沉默或选择说找相关的技术人员来操作,但是他们本身却没有相关的技术水平,甚至没有提前对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学习和了解。

总的来说,许多大学生所做出的商业计划书,更像是一份套着模板所做出的作业,只是纸上谈兵,而非一份能够打动投资者的材料。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学生所具备更多的只是理论知识,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并没有真正地面对过,创业者所需具备的必要实践能力也并没有完全地培养出来。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未实现“专业对口”

从历年创新创业课程的成果来看,仅仅给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思想和理论指导的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误导学生盲目地创业以及没有目标的无效式创业探索,一来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二来极可能错误的引导学生。由于创业的失败,致使学生开始抵制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基于此,创新创业课程不应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来设立,而应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让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当下,部分大学生虽然尝试创业,但大多都与其专业无关。一些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还只是停留在做一些小生意,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与能力来捕获机会,并借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3]。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讲,做小生意确实能够为其带来一定的收入,也没有违背创业的理念,但是,这就抛弃了他们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社会上缺乏专业知识的创业者并无不同。这不仅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不信任的一种表现,也折射出高校双创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由此可知,高校未能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因此,很少有大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创业中,由于创新创业课程方向与专业知识背离,他们无法将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这就极大的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在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后,大部分毕业学生不得不放弃原本的创新创业思想,但在多年后,他们又发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存在的缺漏,并没有把他们的创新创业课程理论与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合起来,这才导致他们走了很多的弯路。对国家而言,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投入的资源付诸东流了,这也让国家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多数大学生都涌向了无需专业知识的行业后,挤压了社会的就业空间,“内卷”形势严重,导致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很大的失业难题。于大学生而言,这是对多年学习知识所付出努力的浪费,也是一种放弃自身优势的行为,与社会人士相比,对学生最突出的优势便是专业知识,而放弃自身优势选择新的领域显然是不明智的。对于高校而言,这除了是对师资资源的浪费外,也会使得人们对高校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三)创新创业课程缺乏跟进完善

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往往是通过最终考核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创新创业课程所要求的最终作品,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获得期末分数后,大学生在高校中的创新创业课程便完结了。事实上,大学生并没有掌握到创新创业课程的要点,便结束了创新创业课程,这样较为草率的结课方式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应付心理,也大大打击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好奇心与积极性。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得到重视,作为学校针对这方面培养的学生也仅仅是少数,很难将此类资源分配到大部分的学生,由于教育水平和重视程度较低,一些高校采取学生利用APP 观看视频并写作业的方式来教学,这样的教育效果是不够充分的或者说是比较随意的,很多大学生都是粗浅地观看网络上的视频,在写作方面,通过查找网上的一些资料,千篇一律的作业答案很明晰的表现出学生对创新创业这门课的态度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存在的漏洞。因此,此类课程虽然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完成了有关创新创业作品,也在最后得到了老师的评价,但是,缺少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错误并且加以改善的过程,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学习只是浅层的,甚至可能直至结课他们对一些过程的认知都是错误的,这正是因为教师未能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造成了对课程的跟进和完善严重缺失。

细想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高校对于创新创业的不够重视,将其视为一项短期课程,未能将其设定为学生的长期学习目标与方向,从而导致学生与教师双方都对创新创业课程不够重视;二是因为高校的师资力量欠缺,创新创业课程需要教师引导式的教育,举出新颖的案例来帮助学生跟上创新创业的时代步伐,而若让教师一人带过多学生,会导致教师分身乏术,想要客观地全力帮助每一个学生队伍显然是不现实的,只能用最终考核的方式简单为每位学生评定一个期末分数,这也就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教学的质量。

三、“专创融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

李茹月、杨鲜丽、李进生对桂林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指出,仅22.81%的学生在在校期间参与过有关创新创业类的竞赛[4]。因此,高校应增加开展校内的创新创业大赛的次数,为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大赛,高校应在赛前开设讲座,科普大赛相关的流程,教授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告知大赛所需材料以及准备材料的基本方法。大学生在了解了基础知识后,无需担心因为专业不对口而闹出基础问题的笑话,这就加大了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自信心,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有勇气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高校应邀请相关教师作为学生队伍的指导老师,多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以及现实中会面对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改进完善。高校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多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能够积累经验,锻炼实践能力,也能够让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学生竞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更加投入创新创业学习。

高校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线上实践平台,使得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平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学习下,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与历程。建设线上教育平台应当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切实考虑高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应当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在初次使用平台时在边上做出注解,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完成相关操作;应与当地银行,政府以及成功企业加强合作,从而确保线上教育平台的真实性。真实的实践平台更能够让大学生直面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经历的困难与失败,吸取大量的经验,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创新创业时,能够更有底气、更从容地分析这些问题,更快地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更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创新创业事业。

(二)促进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高校应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课课程,将不同学期的安排发布在学校官网上以供学生参考,并且可以通过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学习软件上传创新创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将网络上较为优秀的、讲解清晰的视频推荐给全体学生以供学习,从而使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和积累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此外,学校可为此类视频课程附加一定的分值,并安排相关的考试,在吸引学生参加学习此类课程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相关知识。

高校应举办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讲座,或邀请当地的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邀请从本校毕业并成功创业分校友作为主讲教师来到学校参与讲座,向学生们分享自己创业成功的故事以及专业课程在自己创业过程中起到的帮助等。这样既能够激励学生以这些成功案例作为榜样,对创新创业燃起热情,也能够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从而为其创新创业打下基础。以创新创业类讲座为辅,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的基础上,教师在专业课的课堂上,当讲述了不同的知识之后,可以提出一个或多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运用自己目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创新创业的某一个或多个过程中可以起到的作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属专业课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专业相关的创意,从而推动学生思考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方向。

在安排创新创业课程学生分组时,高校教师应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在团队中,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各挥所长,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所能发挥的作用,熟练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能够看到其他专业学生身上的能力,激发学生向其他专业学生学习,更加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创新创业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三)强化师资力量,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计划

高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队伍的扩招,针对不同的专业都应任用相应专业的教师,也可通过外聘的方式邀请成功的创新创业者加入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队伍。由于教师或来自不同的院系,或通过外聘方式邀请,管理起来较为复杂,因此,高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同时也应完善有关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以及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引导带动学生完成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作品。

高校应制定较为长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计划,在不同的学期安排递进式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让创新创业贯穿学生的学业生涯;高校应制定更为具体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在课程中多与指导教师进行互动,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也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完成进度,适时指出其中问题,指导学生及时改正;高校也应根据当时创新创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符合时代背景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创新创业的发展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跟上时代步伐。

四、结语

高校通过打造真实全面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专业知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效率地运用教育资源,以此培养出创新创业专业型人才。“专创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远远超出单一双创教育的作用,学生也能够真正地学到创新创业中的要点,丰富自身,提高自我。在专业知识的带动下,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展现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将会打造出一个将专业学识,行业理论发挥到极致的新时代社会。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业知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大学生之歌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