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3-09-11 13:40邓若蕾
今传媒 2023年9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邓若蕾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可以为“三全育人”整体赋能。新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新闻专业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特殊性,以及“课程思政”在“新闻”类混合课程中深度融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课程思政与新闻专业混合式课程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旨在助力课程思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益。

关键词:新闻专业;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9-0154-03

一、引 言

2014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探索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经过教育部门、各高校以及教师的努力,课程思政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如何更好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立足于新闻专业,探讨了课程思政在新闻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中的实施路径,旨在助力課程思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益。

二、教学目标与内涵

融媒体时代下,科技发展使得全球发展协作呈现一体化态势,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媒行业是宣传和舆论的重地,与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培养出高质量融合型新闻人才,更好地满足融媒体时代的新需求,是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我国融媒体环境中还存在着传媒环境污染、失信问题较多、媒介垄断严重、外国传媒恣意编造真相、信息侵害严重、传闻不断、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现象频发等诸多问题,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也不利于新闻媒体自身形象的树立与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日益频繁。在此环境下,如何在加强学生新闻媒介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新闻理论水平,培养出高素质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当前阶段高校新闻专业混合式教学中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概论》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学的灵魂和核心,《新闻学概论》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统领课程教学。而《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定盘星”,讲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风化人。

三、课程思政和混合式课程深度融合的实施背景与理论解构

(一)实施背景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要场所,课程思政正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锻炼现象,学生缺乏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和能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因此,高校在教学改革注重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基础上,要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落实到各种先进教育模式之中。在创建新时期“金课”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会经常被采用,该模式符合立德树人的宗旨。2021年,课程思政已经步入全面深化阶段,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全面了解课程思政的内在意义,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让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理论解构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理论的前沿发展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焦点和重点。

第一,以“知识社会学”为切入点,“课程思政”使课程的价值取向得到了深化,而“混合”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它的内涵。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的各种课程不仅仅是教授知识与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与价值观念,其意蕴之深远、影响之巨大,甚至超越了知识技术本身。

第二,“课程思政”需要将主流思想纳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而“混合式”课程则是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线上与线下的匹配方式,将更多的案例、模型和互动纳入到课程的教学之中。

第三,以“案例教育论”为切入点,“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在“观念”和“媒介”两个层面上肩负着“政治”任务。在范式教育论视野下,教育学的本质是政治学,它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教育,这个核心要义就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理念要求“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因此,从学科专业的顶层设计到各门具体课程的案例讲解都要一以贯之;同时,“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式,它有助于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发挥最优作用。

第四,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视角,对“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程思政”要让学生从已有经验中获得新的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中心任务,把“人”摆在首位;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学习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作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方式,二者均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核心思想相契合。

四、在新闻专业混合式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和有效性

(一)特殊性

1.新闻专业课程内容与政治关系密切

在与政治紧密相关的学科中,课程思政的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新闻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应用领域也与政治息息相关,因此,在新闻学科中进行课程思政是一种特殊的选择。作为新闻记者,新闻类专业学生可以在参加混合式课程学习的同时接触到新闻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到新闻案例和中外新闻报道。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比较少,他们在学习和实习中容易忽视新闻工作的党性,课程思政理念为此问题提供了优解,后者通过挖掘新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同时保证二者同向同行。

2.新闻专业研究对象与课程思政目标关系密切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育人为主线,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理解并掌握“三全”教育理念,并把这一理论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中,使之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助力。新闻专业研究的对象又与价值塑造、“三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学生所接触的大量新闻案例、媒体报道等会对他们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将来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之后,他们所发表的新闻内容、言论都会给受众带来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把好意识形态关成为当务之急,从这一角度来看,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专业课程非常必要。

(二)有效性

1.课程思政能有效融入新闻专业知识传授

新闻专业很多课程的理论知识都能够与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比如,在新闻本源知识的讲授上,能够充分结合唯物论的理念进行课程思政;在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讲授上,能够将党始终强调的“实事求是”原则整合进课程思政教育;在新闻伦理和法规部分的讲授上,能够结合我国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民主法制进步来进行教学,上述途径均为新闻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2.课程思政能有效融入新闻专业实习实训和职业素养教育

新闻学科实践性很强,不仅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与之配套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新时代新闻事业需要坚持群众路线,以民为本,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新闻产品;同时,还需要新闻工作者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优良的品格和文風。

五、课程思政在新闻专业混合式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一)共同体的深度融合

混合式教学注重构建学习共同体,它是一种由教学、社会和认知三个层面构成的社会学习环境,能有效防止“象牙塔”的产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立德树人”是“四个主体”,即“专任教师”“学工队伍”“团学组织”和“家企社会”。通过对学习社区和教学社区的深入整合,使教学、社会、认知三大教学阵地中均有教育共同体参与,从而使课程思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渠道的深度融合

渠道深度融合包括可选工具和不同配比的混合式教育模式下学习效率测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

目前,国内媒体类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新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有效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混合式教学依托工具的选取要与学科特性相吻合。如何科学地利用各种媒介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传媒产业”为例,探讨了这一问题。此外,混合式教学有线上教授、线下问答、线上问答和线下传授等多种模式,鉴于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在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客观和主观评价系统对学习效率作出全面评估,并择出最佳教学模式。

(三)知识体系的深度融合

知识体系的深度融合包括顶层设计整合、课程与教材整合等。顶层设计整合主要是指新闻专业课程从混合式教学目标设定、小组任务目标确定、任务实时反馈讨论、反馈交流等方面,全盘整合课程思政理念。课程与教材的整合主要是指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这在课程思政的落实中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思政教师不仅要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还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首先要挖掘理论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比如,在阐述新闻真实性原则时,教师可以将政治理论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理论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实效。其次要挖掘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素材库。比如,在教授人物报道时,教师可以选择感动中国人物系列故事作为案例,这既能利用案例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又能通过案例将真、善、美的思想传达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四)理念的深度融合

课程思政以课堂为主要渠道,以各专业课程教师为执行主体,要想让课程思政取得实效,首要攻克的困难就是教师讲课的路径依赖和历史依赖问题。比如,教师将湖南卫视“《社会主义有点潮》第二季片段”作为案例,一方面通过案例引入,使学生理解我国对新媒体坚持党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在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的过程中,完成素质目标的培养;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学生深入了解媒体是如何创新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的,并感受到先进思想的魅力。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体现之外,也着重体现了“素质目标”,即对学生意识形态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一线教师由于受传统思维影响,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科育人功能,导致课程思政难以落到实处。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思政教师在教授新闻写作知识时,要切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及认知,并帮助学生创新新闻写作方式,提升新闻写作能力。此外,思政教师不仅要善于通过创新案例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还要透过热点时事及时向学生传播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政的“盐”完全融入到课程的“水”里去,实现专业教育和价值教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六、结 语

新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要有健全的人格与崇高的家国情怀。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新闻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储备。新媒体时代,“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思政教师潜心研究,坚持润物无声、寓德于教,并长时间在一线教学中探索,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高尚职业道德的新时代新闻人才。尽管本文在实际教学工作观察与调查的基础上,对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作了分析,梳理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新闻”类混合课程的相关问题,并指出了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但是要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在实处,需要教师长时间在一线教学中探索,这就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坚持润物无声、寓德于教,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高尚职业道德的新时代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玉良.新时代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21(1):293-295.

[2] 陈燕侠,刘艺璇.融合创新: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析[J].声屏世界,2022(4):89-91.

[3] 罗琦,何卫.传媒类专业群“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90-92.

[4] 梁洪琦.俄语电视新闻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艺术科技,2021,34(1):28-29.

[5] 丁柏铨.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J].当代传播,2020(6):9-13,30.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