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人心的乌镇

2023-09-12 13:18肖勤
银潮 2023年6期
关键词:萝卜丝乌篷船船工

文 肖勤

乌镇是一个让现代人松弛的温柔之乡。3 月中旬,我带着思念的梦来到乌镇。“来了,就不曾离去”。

乍暖还寒的春日,人们还穿着厚实保暖的外衣,小镇房屋墙上的爬墙虎尚未青绿。我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路上,小巷弯弯曲曲不知通向何处?这千百年不老的石板路,每走一步都在叩响历史。迎面望去,黑瓦白墙飞檐,仿佛划过了漫长的岁月。

乌镇房屋毗连,临水而建,一式上下两层,门是木门,窗是板窗,古旧的门楣残雕和斑驳的漆痕仍在,甚为古朴,那一排排的窗,仿佛敞开着热情的笑容。客栈的木墙边,藤蔓缠绕,绿萝倒挂。

我们的目光穿过街心,穿过房屋厅堂,望见了涟漪微荡的河水,望见河面上优哉游哉的乌篷船,再放眼望去,便越过对岸的庭院,看到了对岸的人家,对岸人的顾盼。竟然这样的通透,这样的敞亮。

巷弄里,人流如织。蓦然回首,几位穿着汉服的美丽少女叽叽喳喳地说笑着走来,举手投足无不飘逸着青春的气息和光彩。

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经行人经年累月的步履磨合,显得光亮平滑。房后,西市河水静静地流淌,我站在饱经沧桑的石拱桥上,望着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流水拍岸,微有声响,但不起浪花,江南是如此的温婉。抬眼望去,两岸的水阁延绵不绝。我抚摸着带有凉意的石拱桥栏,思绪万千。想起了春秋时期,吴、越二国相争,夫差替父报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想起南梁的书院、宋城的花园、民国的后院……历代乌镇人学而优则仕,仕而归则商。豪门巨宅,林园相连,画舫、书楼,乌镇文人多,就连寻常人家也可出口成章。在乌镇,有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奇故事。

乌镇,极适合三两老友闲情旧叙。走累了,有石凳、木椅、廊桥、水榭,随时坐下来。望着悠悠的河水,那宛如少女般的石拱桥,那河边倒垂的柳树和古宅发呆。乌镇处处是景,景即是情。

晚风吹拂,去茶馆喝一杯热茶吧!烫一壶黄酒,看着夕阳下乌篷船船工摇曳的剪影;听一段昆曲,赏一曲委婉柔软的苏州评弹。酒醉了吗?那是乌镇人的热情,是咿呀的吴侬软语,在“声声慢”中散发。茅盾的林家铺子,木心的诗,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瞬间一起涌上心头。

乌镇不羡靡音悦耳,不施脂粉,不喜鲜红的灯笼高挂,只有深沉古朴的色彩,处处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小镇,也不全是暗香疏影,晚间,露天电影、酒吧、舞榭歌台同样切换自如。

前几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世界各地戏剧家的精湛表演,让乌镇走向世界舞台。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更让我们在乌镇找到了青春和爱恋,找到了童年的根。那丝丝缕缕道不明说不透的情感,心里抹不去的乡愁,古朴的魂。

夜晚,河边人家枕着半缕波澜和鱼儿共语。月亮从云里钻出来了,又掉进河里,有人坐在水榭边,望着河面上柔和的光影发呆,思念着、牵挂着远方的人。

我坐在乌篷船上,水波荡漾,岸边一间间民宿闪烁着灯光,灯光映照在水面之上,岸边的树、房屋,影影绰绰、朦朦胧胧。这是人间,还是仙境?

船工身着灰色布衫,扶橹轻摇,船儿一摇一晃,穿过一座座精致的小桥,摇啊摇,是不是要去外婆桥?摇橹声唤醒了我的梦,船工操着吴浓软语讲述乌镇人在农耕、染织、采桑、捕鱼上的勤劳。那古朴的话语,让我们肃然起敬。乌镇真是多情之地,那风、那水、那桥、乌镇人的微笑,哪一个不带一“情”字?

在乌镇老街,边吃边逛最惬意。老街的定胜糕、萝卜丝饼、乌米饭、梅干菜烧饼、羊肉面和吴妈馄饨,门庭若市,游客们不惜排长队,也要津津有味地吃上一口。印象最深的是吃萝卜丝饼,刚出油锅的萝卜丝饼,那酥、那脆、那香,咬上一口,糯糯浓香,长长的萝卜丝拖在嘴边,又烫又香。

很巧,在乌镇赶上一天下雨,雨水从古屋屋檐下滴落,让我出神很久。河边的树木翠绿欲滴,丝丝的细雨,朦胧的河沿,黑瓦飞檐斗拱的老屋,绿色的河水,都不动声色地存在。这里的日子真的很慢,很慢。在悠悠时光的韵味中,过略已泛黄的岁月,带着美好的情感,像西市河水一样流向远方。

小桥流水,古镇人家,我枕着水乡的梦仿佛回到了家。治愈人心的乌镇啊!归去之时,心还不曾离开。

猜你喜欢
萝卜丝乌篷船船工
赞船工
爆炒“竹竿”
水乡的精灵——乌篷船
故乡的乌篷船
乌篷船
巷子口的美食
舌尖上的美食
巷子口的美食
瞬间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