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求与展望

2023-09-26 14:47陈吉祥王杨萍张建欣
区域治理 2023年21期
关键词:媒介个体素养

陈吉祥,王杨萍,张建欣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置身于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与此同时,个体与媒介的交互也日益频繁。从信息行为的角度考虑,媒介已经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对人们的信息搜集、加工、利用等诸多信息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今时代,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

“媒介素养”概念最早由Leavis和Thompson于1933年提出。之后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1]。该定义主要聚焦于个体使用媒体时所表现出的各方面能力。在国内,卜卫发表题为《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论文,被认为是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起源[2]。他认为媒介素养是正确使用媒介和利用媒介的能力。之后也有学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并不仅仅是对能力的培养,它更是对思想、价值观、信念和趣味的重塑与完善[3]。综上,结合“媒介素养”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对其进行重新定义,即“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展现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等诸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及信念进行了完善”。

二、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的培育要求

这一定义指明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在要求。对大学生媒介能力的培养最终需作用于思想内核的构建。能力更多作为“素养”的外在体现,而思想与价值观才是其内在机理的重要组成。因此,在这个信息增量飞速提升、媒介工具日新月异、表意符号逐渐丰富的媒介环境中,如何在对大学生媒介使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构筑其思想价值内核,指导其行为规范,实现量变引起质变,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以下观点,来补充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

首先,顶层设计者应认识到环境变化,大众对媒介的态度已从“抗拒”转变为“适应”。20世纪30年代初,电影的普及带来了批判的思潮,很多学者认为电影是对青年文化趣味的腐蚀,其价值观与正统教育不符。因此,大众对以电影为代表的媒介大多持抵制态度。到了60年代,相关学者开始意识到这种对媒介的“抗拒”是不合理的,开始反思对媒介的贬抑态度,并相继提出了媒介素质教育的概念,倡导大众理性地看待媒介,学习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也从“家长制”走向了“授权”[2]。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直至今日我国所采取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大多以“媒介保护”为主,强调个体在获取媒介信息时如何保护自身不受侵害,其价值色彩仍以悲观消极为主。这种教育理念明显与当下实情不符。一方面,随着“元宇宙”“第二人生”等诸多概念的提出和媒介技术、媒介设备的不断进步、升级,媒介与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虚拟与现实进一步融合。在这种环境下,基于“保护”色彩的素养教育,往往会阻碍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使其变得谨小慎微、不愿探索,进而引发社会脱节的现象,这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媒介产生的首要问题已从“信息腐蚀”过渡到了“情绪失范”。可以看到,当下媒介网络已成为各主体情绪宣泄的主要场所,个体行为在网络环境中很难得到约束,一些敏感或热点话题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网络暴力等诸多现象,而在不良情绪传播的过程中,事件涉及者往往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引发社会破坏行为。因此,媒介教育应重视大学生在媒介社会中的情绪管理以及自身行为的监督,当前对高校学生的教育重心应从“媒介保护”延伸至“情绪管理”[3]。

其次,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应将个体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与接收,并在系统认知框架指导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深度交融。因此,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培育的过程中,应秉承两点原则。其一,素养教育需落到实处。教师应介绍更多在大学生生活中较为常用的媒介工具,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让所学知识能在日常中学以致用;其二,教育应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诱导大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个体趣味、爱好中,使其在进行自我娱乐时,也能不断完善自身媒介能力,构建思想价值内核。此外,一线工作者须认识到,所有的自主学习必须以系统框架作为指引根基。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途径大多来源于与互联网接触被动习得,如果未接受全方位、较成熟的价值引导,这种所习得的媒介素养可能存在很大的狭隘性,造成价值认知失偏。因此,“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工作者在素养培育过程中,应重视理论基础的先行普及。

最后,“媒介素养”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对大学生的素养培养也应当是“多维度的”。媒介素养复杂多面且具有多样性,它涉及到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等多个方面[4]。在认知维度上,媒介素养需要人们具备正确的信息获取、评估、表达以及交流能力。不同人具备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价值观。因此培育大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性、筛选能力来找到适合自身的优质信息就尤为重要。在情感维度上,素养要求大众具备情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因此一线工作者应当注重大学生对不同情感表达背后语义的解读能力,学会用正确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避免因个人情感而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在道德维度上,更强调大学生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基本了解,并遵循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注重个人及他人的权益和隐私保护等。在审美维度上,媒介素养聚焦在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上。工作者应涉及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心态等方面的培养,避免个体被低俗、暴力等负面内容所侵染。

三、未来展望

当有一天,虚拟与现实世界实现深度融合,媒介后退到背景之后,成为人类看不到的终端,社交生态与媒体格局将发生颠覆性变革。一方面,个体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放大,社会组织结构基于话语体系变革趋向扁平化。另一方面,技术渲染造就娱乐升级,“网络成瘾”“娱乐至死”现象更加突出,泛娱乐化更加普遍。但毫无疑问,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能在很大程度实现扬长抑短。可以预见,在未来媒介素养概念将进一步得到延伸,媒介素养教育对大众影响程度也会进一步加深。本文将对未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出以下展望。

(一)国际层面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展望

当今世界趋于一体化、大同化,尽管现实中存在一些反全球化的噪声,如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政、仇外民族主义和极右翼政治等,但全球化趋势浩浩荡荡,已不是个体或小部分群体所能阻碍。网络世界也是如此,在未来世界网络将实现全方位互联,“天网”概念不再是空中楼阁,相应的媒介素养跨国家跨学科合作研究将会更加普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将会更加频繁,因此探究媒介全球化趋势下,各国家各民族的整体行为演进与个体行为变化就更显意义非凡。通过对行为演进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和优化了路径,既可以实现宏观结构的改良,也可以聚焦于微观层面,探究个体媒介行为改良。而基于行为研究,教育发展将会后继涌现,最终实现行为研究与教育研究并进局面。此外,如同现实世界一样,网络世界的一体化也将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噪声,针对这些噪声建立预警机制,探究解决方法和补救方案,或深入理念层次,思辨完全一体化的网络世界对现实世界带来的影响,而这些研究的实施路径都可结合素养教育进行论述。

(二)国家立场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未来展望

当今世界安全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局域战争仍在持续,另一方面世界舆论场问题突出。例如,舆论场偏激,存在大量以谣言、传言等形式流传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误导公众,甚至使其受到影响。而西方文化渗透也是一个热门话题,美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攻势,利用互联网及其他传媒进行文化渗透,这也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挑战。基于当下背景,如何提高我国的各群体的虚假信息抵制和反渗透能力就格外重要。

教育往往是培养能力的最优领域,具体实施细节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增强个体识别能力。学会使用正规渠道获得信息,尽可能利用权威和可靠的网站获取信息,并发挥个体的判断力,分析信息来源和内容,从多角度思考,尽量验证消息的真实性。(2)多元化信息获取。个体尝试获取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新闻,加深对于世界各地事物的了解,丰富视野,同时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和其背后的价值观念。避免单一来源的信息,可以在不同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和博客中获取信息,广泛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3)积极传播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分享经过验证的消息,避免散布未经核实的消息。捍卫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媒体公正客观地报道事情,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转发和宣传,并鼓励更多人去传播真实信息。(4)加大文化自信力度。注重培养一种文化自信心态,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学习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技艺或课程,加深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坚守传统文化价值,抵制外来文化渗透。(5)完善法律条案并进行相应宣传。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审核机构,定期检查和清除垃圾信息,打击有意传播虚假信息或不正确信息的企图。实施网络犯罪的法规与制度,加大对信息造假的惩罚力度,使传播虚假或不利于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信息的行为受到有效控制。同时,以教育宣传的形式对个体实现反复刺激,进而规范自身信息行为。上述五点均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细化研究,有待相关学者探讨。

(三)个体需求上媒介素养教育未来研究展望

个体对媒介的需求可以反映在自我娱乐和个人发展。现代人追求多感官交融的娱乐体验,渴望不断获取更新、更刺激的资讯内容,以满足其对于娱乐消费的需求。而媒介已经展现从视觉感知到多感官感知的发展趋势,这是对普适性个体的需求反映。但个体需求的野蛮蔓延并非有益有利的,低趣味娱乐可能会导致损害社会甚至人类命运的技术或产品出现。在这个过程中,素养教育可起到纠偏和抑制的作用,通过提倡与培养正确的个体媒介需求,从根源上遏制损害的产生,实现媒介的良性发展,这对当下及未来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在个人发展上,媒介是自我成长的有力工具,有效使用媒介可以帮助个体接收到更加全面、高效的信息。而高质量的信息在塑造个体价值观念与实践能力方面效用突出。从需求角度出发,分析个体对媒介的现实所需,并以教育的形式进行改良,是当下可行方案。

四、结语

本文对媒介素养进行了内涵界定,指出媒介素养教育并不单单是对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价值观、思想与信念的完善。基于此概念,笔者提出了三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要求:(1)顶层设计者应认识到环境变化,媒介已从“家长制”走向了“授权”,其产生的首要问题也从“信息腐蚀”过渡到“情绪失范”,因此高校学生的教育重心应从较为保守的“媒介保护”延伸至“情绪管理”,其实施方案可根据群体极化、网络暴力等相关现象有针对性开展;(2)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将大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与接收,并在系统认知框架指导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深度交融。具体可细分为三个维度,首先要将素养教育落到实处,其次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应重视理论基础的先行普及。(3)媒介素养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对大学生的素养培养也应当是“多维度的”,它涉及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等多个方面。

最后基于媒介技术发展,从国际层面、国家立场以及个体需求三个维度对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进行未来展望。(1)网络世界将实现全方位互通互联,媒介素养教育国际合作研究将更加多样,基于整体行为演进和个体行为变化的媒介素养的改良与预警将会成为热点。(2)舆论场升级与西方文化渗透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了挑战,因此,聚焦于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家顶层设计上如何提高群众的虚假信息抵制和反渗透能力有待学者深入探讨。(3)个体需求催生媒介新技术出现,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对个体的媒介需求进行纠偏与改善,已达到从根源遏制不良技术的出现。本文仅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未涉及幼儿、小学生、中学生、老人素养教育,今后学者可聚焦于不同主体,进行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媒介个体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