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探究

2023-09-26 14:47孙李梦怀
区域治理 2023年21期
关键词:外语思政大学

孙李梦怀

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不仅是作为工具性课程,还要具有人文性,而且还要具有思想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等,但“课程思政”不代表要减弱或是忽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而是需要教师将外语语言知识和传播我国传统思想道德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的同时,还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1],更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时刻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因此在外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师角色是这项任务的关键核心,教师本身除专业知识外之外的文化素养对外语思政课堂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提高外语教师的思政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一、高校外语教师思政育人的能力现状及不足

(一)外语教师自身专业的特殊性

目前,高校外语教师多数以青年教师为主,这部分一线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有海外留学或是海外研修经历的,长期处于异国文化的熏陶和浸透之下,再加之自身专业需要等原因,让他们对欧美的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多了解和接纳。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难免会让老师们在外语课堂中传播许多西方国家的文化以及价值观,以至于忽略了对我们本国传统文化的教授,从而制约了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推广,也制约了老师自身对课堂思政能力的提升。

(二)大学外语“思政课程”硬件水平滞后

硬件水平滞后,是目前思政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最开始的英语课堂,老师们还在沿用老版的教材和大纲,教材中大部分板块中还在只是单方面地通过英语语言传播西方国家文化以及一些跨文化的知识,缺乏相应的中国元素特别是传统文化元素,加上老师们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从而使得外语课程思政难以推进,形成尴尬局面。

(三)大学外语教师职业道德感薄弱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践行“师德”是一个名教师是否能成为好教师的关键,这也是影响外语思政课程是否能够很好的推进的主因。李西顺认为教师是否可以被判定为“专业”的道德实践,是体现在内在良知[2]。 而一个人的内在良知会告诉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和什么值得去做。王阳明全集中曾提到他对一些弟子说过关于“立志”的言语,“有立必为圣人之志,若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便无不尽”。教师的职业和专业道德承诺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道德约束,更是一种深入内心深层次的道德良知和道德自我[2]。教师这个职业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个保生存的饭碗,更应该是面对教育面对学生,有着自身内心的道德和良知的坚守且超越其本身职业的实际功能性[3];青年强则国强,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国家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在教师专业道德范畴内,应更多地用自身实际行动言传身教,绝不仅仅是敷衍了事完成简单的教学工作。

然而当下,高校外语教师缺乏自身职业道德审视,没有明确自身的使命感[4];普遍认为大学外语只是单纯教授英语语言知识即可,其自身与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毫无关联性,从而忽略了外语与本国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

二、做好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两个路径

2017年5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考察时强调,我国高等学府要搞清楚为谁做研究,教什么,怎么教,并且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17年12月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要求高校课程具有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知识及能力三方面为一体的教学目标,着力挖掘各学科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更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又要提高文化意识,不仅要求学生有专业本领,更要求精神和情感世界富足。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课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题材的教材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同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5]。此外,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实践外语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方面[1],教学环节是连接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步骤的纽带。

综上,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更进一步使得大学生外语思政教育得以实践,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达成教学目标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和思政意识

教师在师德范畴内能体会内在的自我效能感[2]。在职业道德和师德在感召下,教师会对学生的成长道路以及心路历程赋予真切的关爱。在肩负着育人的重大责任使命感召下,教师能够很好的积极开发英语第二课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思想道德培养各方面[6]。在此基础上,高校外语教师能基于实时国际国内热点,运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外语教师还能凭借自身专业素养,把语言学习与民族民俗传统文化相结合,用英语语言讲中国故事,以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阶段为他们提供三观的指引[7],笔者认为,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能够教授专业领域知识,还能够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在学生成长道路上起引领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是做好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1]。

笔者认为,在此环节里,一是教师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导入,避免太强硬式地融入思政相关内容,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或是逆反心理;二是教师应当把思政内容融入日常教学看作是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一项任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思政内容的嵌入,都是在传播知识育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学生学习知识和价值观塑造这两件事看成是同等重要的,这样才能既做好传授知识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大学外语教材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

本文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政治认同三个方面阐述教材内容如何与课程思政的相结合,即如何在教材内容本身已有的内容基础上体现思政内容。课程思政要帮助学生学会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要让其吸收和了解世界先进文化。此外,在课程思政方针指导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将中国优秀文化和将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者做到知行合一,把优秀文化精髓都践行到各行各业中去,培养其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等优良品格。本部分内容以增强“课程思政”内容与教材内容关联性为论点,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为例。笔者从一线教师授课角度分析如何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及活动设计等方面挖掘和体现课程思政内容以及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家国情怀。 例子1以《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三版)读写教程2》-unit3 单元里翻译练习为例——“filial piety”。该部分内容以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展开,简述了“孝道”为中国人人格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在很多句子的翻译中都覆盖了关于谈论孝道短语和词组,通过学习这些语言知识点,学生不仅学到关于“孝”的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更可以很好的重温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其特别彰显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子2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3》-unit3 “Audrey Hepburn-A true angel in this world”。该文章讲述奥黛丽赫本奇又励志的人生故事,根据此情节,教师可以提炼关于“自强不息”的宝贵品质,并以此拓展到“感动中国人物-马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身上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纯净心灵。例子3:《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3》-unit6“Meaning of life”该文章讨论了人生路上应如何找到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在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引导其思考身为社会青年,应当树立远大志向,心中要对社会有责任感并且要肩负使命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文化自信。例子4:《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4》-unit5 “Speaking Chinese in America”。该单元以中国人在美国华裔家庭里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特别是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性,就课文本身可以做到跨文化的学习,学习西方餐桌礼仪,之后教师可在此增添有关于中国餐桌礼仪的古典文学作品,例如 《礼记·曲礼》中:“虚坐尽后,食坐尽前。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和《屠羲英童子礼》的“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通过学习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句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3.政治认同。例子6:《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4》-unit7 “The coming energy crisis”。该单元课文涉及了全球很多地区的能源和粮食短缺问题,课堂活动环节可拓展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在新能源的开发领域作出的贡献,以及以袁隆平院士为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在水稻种植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活动环节强化了课程思政,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例子7:《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3》-unit3 “Under the bombs 1945”。该篇课文以战争为主题,导入部分和反思部分,可通过视频和史实资料让学生回顾历史,回顾中国曾经经历过的战争,让学生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伤害,更进一步让学生回顾到中华民族在那些艰难岁月里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以及放眼现代,中国是如何展现大国形象去维护世界和平的。

三、结束语

依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播以及能力培养三者缺一不可。对大学英语课程来说,运用好大学外语教材是大学外语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法则;大学外语教师的授课目的不仅是培养当代大学掌握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等四个实际应用能力,更要提升大学生们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国学生可以运用外语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和传播能力,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高校外语教师应当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有序开展,其结果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以及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三观塑造。为此,各高校以及教师本身应当通过各类有效途径以提升外语思政课程的开展效果。

猜你喜欢
外语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