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的教育价值挖掘及传承路径

2023-09-27 00:15申雪娇
教育观察 2023年20期
关键词:榫卯文化遗产传统

申雪娇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

榫卯结构是指在木构件上采用的凹凸连接方式,是我国一项传统民族手工技艺,有着惊艳世界的力学之美。榫卯结构不仅结构精美、实用性强,还蕴含着阴阳互补、盈亏共生的哲学思想,凝结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粹。榫卯结构用途广泛,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家具的核心构成元素,还被广泛应用于舟车、造桥等其他领域。[1-2]经过各代能工巧匠不断创新和传承,榫卯结构拥有多种基本形制且派生极多,如同汉字的发展般源远流长、自成体系。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榫卯结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科学技术馆为响应“践行文化自信,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号召,举办了“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引导公众了解榫卯这项传统工艺,旨在传播古代科技、传承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引领公众感受榫卯经久不衰的魅力。[3]

当前关于榫卯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家具和玩具设计以及其力学性能,较少探究其蕴藏的教育价值。因此,充分挖掘榫卯结构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项非遗技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养成,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一、保护与传承榫卯结构的必要性

(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亘古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促进我国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维护国家统一的物质载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4]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诸多困境。例如:科技飞速发展,很多传统技艺都被机械取代,随着时代变迁家具组装已几乎放弃本就很少使用的榫卯结构,改用机械加工的五金件连接,以榫卯结构为精髓的传统木制家具的关注度和生存受到冲击;社会压力和快节奏生活使人们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去择一事,终一生,而榫卯器物的制作重结构重分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这对其保护与传承也带来了挑战;非遗传承人年岁较高,社会活跃度不高,非遗技艺相关资料保护欠佳,使技艺的学习与传承难度系数提高。对此,挖掘榫卯结构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对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这一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破解非遗技艺传承难题的突破口。

(二)加强民族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减弱,强化民族认同成为新时代诉求。加强民族认同要从民族文化认同入手,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让青少年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领悟古人的劳动智慧。榫卯结构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子,对其进行宣传介绍,将其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可以加深青少年对榫卯结构的了解,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承担着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5]榫卯结构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体现出的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宝贵来源。了解榫卯结构物理性质上的避弱就强、结构上的刚柔并济、构造上的巧夺天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应对时代挑战,坚定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决心。

(三)丰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亟待挖掘的资源宝库,挖掘榫卯结构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学校教育有助于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延续榫卯结构的生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6]。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人处世必备的优秀品格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的总和。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榫卯结构作为我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榫卯结构教育的开展也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例如:将榫卯结构中刚柔并济的受力设计引入物理课程,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力学知识,养成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夯实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进而培养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将榫卯结构中的几何图形知识和多种多样的构件组合方式引入数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图形的性质和成角结合、交叉结合等交接拼合的方法,养成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发现客观世界中的数学知识,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二、榫卯结构的教育价值

(一)德育价值:张弛有度,盈亏共生

榫卯结构作为物质文化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它作为显性德育资源,当教育者能有效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力量时,就能发挥其教育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更好发展。榫卯结构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蕴含我国传统匠人产生和追求的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理念。[7]榫卯结构的每个构件间凝聚的紧密的向心力,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相互支持的理念。闷榫结合作为我国传统榫卯家具中最常见的结合方式,也表现出传统文人的含蓄和低调。以小见大,间接体现中国人对待事物有张有弛、取舍和谐的舍得思想。[8]榫卯结构中还蕴含着阴阳互补,盈亏共生的古代哲学,讲究相互避让、以柔克刚、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一如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礼的智慧。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榫卯结构古建筑,让学生了解社会物质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家长借助传统物件,教会学生辨识榫卯结构,能够让他们在家庭物质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勤俭朴实的意识。榫卯结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内敛恭谦、诚恳朴实、温文尔雅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德育价值,还可以起到对榫卯文化维系、发展与创新的作用。

(二)智育价值:善于观察,避弱就强

将榫卯结构拆解开来,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在简洁下的复杂与精致,每一个凸起和凹陷都恰到好处,组合在一起可谓是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工匠聪明的头脑和精湛的技艺。[9]从智育的角度来看,古人在设计时善于观察,追求将受力均匀地分散到每一块木料上,以达到物尽其用。榫卯结构的发明说明古人对形状、几何体知识已有相当的认识,榫卯构件上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形状的大量出现是其例证。同时榫卯结构需工匠对力学知识也有所了解。例如,在设计梢钉榫时,为防止受拉力影响脱榫,工匠在方形水井内每边各准备一排紧密的木桩,4排木桩又各紧贴一根圆木或半圆木,相互套接成一个方框。这种巧妙的设计说明古人对分力、合力已有明确的认识,具备普通力学知识,能将各个分力组合成一个合力以加强抗压力。[10]榫卯牢固的秘诀与其体现出的避弱就强的设计是分不开的,鉴于榫卯木质材料的属性,榫卯结构通过避弱就强,将其受力点作用在纵向上的巧妙设计,进而变换其受力方式,增强牢固性。榫卯结构具有刚柔并济的特点:一方面,榫卯结构不用借助其他外力就能在凹凸面相互咬合,自然形成一个具备负荷能力的整体;另一方面,榫卯结构还能通过巧妙的设计,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形,提高其韧性。总之,榫卯结构中蕴藏着古人善于观察、避弱就强的劳动智慧,具有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几何、力学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的智育价值。

(三)体育价值:习武悟道,身心并育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标识之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文化和榫卯智慧。借助武术这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可以深化对榫卯结构的认识,达到习武悟道、身心并育的效果。榫卯结构不仅常见于传统建筑、器物中,也存在于人的身体中。股骨头与髋臼、血小板与血管是显性的具象的榫卯结构,思维与大脑、言语与口腔、动作与肢体、行为与意识等则属于隐形、动态、抽象的榫卯结构。[11]通过榫卯结构与身体的类比,可以达到帮助学生了解身体和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利于学生感悟生命的奥秘。通过武术这一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学生还可以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体悟武术中蕴含的榫卯智慧。

(四)美育价值:刚中带柔,柔中带刚

传统榫卯结构多作为功能支持性部件隐藏在家具内部,不展示部件连接的痕迹。但其本身的线条流利多样、有曲有直,纹理细腻,颜色富于变化,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和原生美感。[12]无论是明榫还是暗榫,每个榫卯结构都跟随家具本身造型而合理设计,没有多余的装饰,简洁质朴,加上木材本身带有的肌理,整件家具呈现一种和谐的、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美感。榫卯结构无论是从造型、结构上,还是从材料上,都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平衡之美。欣赏榫卯,并不像欣赏家具的外表般容易,它是一种隐藏在家具之中的理性、内在、神秘的抽象符号。榫卯结构体现出的理性的平衡之美、简约的现代美、含蓄的内在美,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将榫卯结构引入校园,使其充当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认识,加强其爱护公物意识。

(五)劳育价值:劳动智慧,匠心传承

从结构上看,榫和卯都是“榫头卯眼阴阳互动”的关系。榫卯结构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相一致,从哲学引申为自然科学,使它以一种设计表现形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这些领域除包括像风车这样的民间劳动工具之外,还包括建筑、家具等领域,榫卯结构在众多领域中的应用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13]将榫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沉浸式学习了解榫卯基本知识,体悟劳动者的辛劳,培养勤劳、朴素、智慧的中华民族精神,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将榫卯结构融入课后服务的特色课堂,既体现出对非遗文化资源的利用,又可以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在传统榫卯结构的熏陶中,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其探究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意识,增强其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三、榫卯结构的传承路径

(一)完善非遗课程和教材,鼓励榫卯结构进校园

《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4]完善非遗课程和教材,总体上要从构建非遗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实施和完善评价机制入手。构建非遗课程体系,将榫卯结构这一传统非遗项目转化为非遗课程,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结构的总体框架下,对榫卯结构中简单易懂的结构样式采取直线式设计,较典型较复杂的结构样式采取螺旋式设计。例如,小学侧重于感知体验,初中侧重于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分析综合,高中侧重于提升创新。[5]做好课程实施,开设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是非遗小传人”为主题的基础性非遗课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亲近、认同非遗。在初中和高中设立榫卯非遗研究性课程,引导学生在基本了解、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分析榫卯,更深刻地透视其内涵。[14]完善评价机制,多主体参与和多元评价并重。在评价主体上多方协同,教师、学生和非遗传承人都参与其中,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在评价内容和形式上多元化,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发布不同的表现性任务,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将榫卯结构与不同的课程内容融合来鼓励和推动榫卯结构进校园。榫卯结构融入劳动实践课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榫卯工作坊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培训相关任课教师,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在劳动实践课堂上带领学生鉴赏中国古建筑,了解榫卯技艺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榫卯结构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榫卯结构融入课后服务美术课程,开展榫卯手工课,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手工课程中德技并重,引导学生感悟工匠精神及形成正确劳动观,为学校课后服务增添文化底色。

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针对3—6年级学段的学生,可以开展以“我是非遗小传人”为主题的考察探究活动和以“设计制作建筑模型”为主题的设计制作活动(劳动技术),帮助学生了解房屋的一般结构,了解本地居民、校园的基本建筑式样与材料、基本特征与功能。[15]学生可以通过古建筑模型和设计图纸,初步形成设计的意识,逐步形成自主设计能力,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榫卯结构是开展此类活动的优质资源。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家具和建筑中,尤其是干栏式建筑。学校可以通过寻找榫卯结构在传统建筑中的身影,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开展相关教育。笔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学校将榫卯结构融入学校课程与教材,如: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推出基础教育精品课“认识榫卯结构”;广西南宁市龙腾路小学开设校本榫卯课。榫卯结构进校园活动也有相应的开展,如广东佛山市灯湖小学五年级开展榫卯拼装活动;广西桂林市卓然小学开展“览建筑之美,感古今之变”杆栏式建筑研学亲子活动。带队教师结合历史知识,组织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鼓楼传统榫卯制作技艺”。

(二)融入特色教学形式,丰富师生具身体验

将榫卯结构融入项目式教学、STEAM教学、情境式教学等特色教学形式,可以丰富师生具身体验,助力非遗进校园。开展以榫卯结构为主题的项目式教学,即教师创设与榫卯结构相关的情境,将一个有主题的待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师生通过共同实施该项目,完成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16]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榫卯结构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达到德育的渗透。[17]开展与榫卯结构相关的STEAM教学,可以挖掘榫卯结构这一中国本土化的教学资源,丰富师生的具身学习体验。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具有的跨学科属性、逻辑系统性、东方文化特点,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教育、建设中国STEAM教材资源库的迫切需求高度匹配。榫卯结构是具有适切性、整合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载体,需要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18]开展视、听、说、做相结合的多感官情境式教学,通过情境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分辨榫卯类型和不同类型的榫卯结合方式。学校组织师生设计开发榫卯结构模型教具,让师生组装鲁班锁、拼插积木等榫卯结构教具,通过实验了解榫卯结构优秀的承重能力,让师生于严丝合缝中感受凝聚工匠智慧的中国式拼接的乐趣,感悟劳动智慧,传承劳动精神,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三)融合数字化VR技术,助力非遗技艺传承

榫卯结构作为中国非遗工艺,其保护与传承需要数字化媒介的助力。将榫卯结构融合数字化VR技术,不仅可以将其引入学校课堂,让师生通过沉浸式体验、交互式体验加强对榫卯结构的传播与传承,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宇宙等概念,提高信息化素养。[19]师生还可以利用手机App走进榫卯博物馆或通过3Dmax家具结构模型探索榫卯结构的特征和比例尺度,在增加学习趣味性的同时,化解榫卯结构的难题。[20]学校应提供数字化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引进3D榫卯结构模型和数字化VR技术,以丰富师生学习体验,推动榫卯结构在新时代语境和数字化教育下的传承与创新。

综上所述,榫卯结构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深入挖掘其内涵并进行学校场域内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增进,更有利于对榫卯结构这项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榫卯文化遗产传统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榫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