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的自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3-09-27 00:15杨青桦
教育观察 2023年20期
关键词:自育德智体美五育并举

杨青桦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广东广州,510260)

一、引言

自育课程是学生的自我发展教育课程,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养,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是指学生在他人的帮助和引导下,借助自我意识的力量,强化正确的、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和自信水平,在面对新的学习和问题情境时,自觉运用元认知与相关能力,主动寻求并实施适当的解决策略,协同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1]基于“五育并举”的自育课程就是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与自我发展教育理念融合起来,开发与实施有关课程,构建自育育人体系,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以下简称我校)通过开发与实施基于“五育并举”的自育课程,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全面发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二、理论依据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身处不同时代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一)基于“五育并举”重要原则

“五育并举”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就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多种重要举措,其中包括了“五育并举”重要原则,即要在学校教育中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因此,基于“五育并举”开发和实施自育课程是我校从我国教育改革实际出发,贯彻落实“五育并举”重要原则,全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力体现。

(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能力和素养则是树人的核心。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3]其中,有关学生自主发展的描述提到,自主性是人作为教育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能力重在强调学生具备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以及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关键能力和素养,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和要求。基于“五育并举”开发和实施自育课程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以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为旨归

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自我实现。人是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天然的自我发展动力,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根据自我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等做出综合的选择和调整,使自我身心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4]同时,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个体差异,提出了自我发展教育的适应自然原则、启发诱导原则、主动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适应自然原则是指儿童的自然天性在自我发展过程中起着动力作用,教育应探求并顺应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引导儿童独立思考、判断和创造,实现其自我发展;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育要善于激发儿童自我发展的欲望和兴趣,使儿童释放主动求知的天性;主动性原则是指教育要保护并积极调动儿童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天性,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氛围;自由性原则是指教育要尊重儿童自由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权利,培养其独立承担自由抉择结果的能力。[5]自育课程通过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 的能力,激发自我发展这一天然动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

三、开发与实施

教育是育人的活动,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与实施的基本依据。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五育并举”,必须落实到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上。为此,我校从自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着手,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与学校特色教育“自我发展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梳理“五育”的素质要求及各育之间的融通关系,系统构建基于“五育并举”的自育课程体系,探索有效实施课程的策略,以推动“五育并举”与自我发展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目标和内容

基于“五育并举”的自育课程目标,是指在“五育并举”重要原则的基础上开发和实施自育课程,通过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多种教育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和兴趣。保护、倡导、加强并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天性,能够提高学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因此,在“五育并举”的重要原则上,我校立足学校发展实际,结合“自我发展”的办学特色主题,通过开发、重整、改编、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融合创造,科学把握“五育”的阶段性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将“五育”的培养内容全面融入自育课程,全面开发、构建基于“五育并举”的自育课程体系。我校把基于“五育并举”的自育课程内容细化为自善课程、自真课程、自健课程、自雅课程、自强课程五个方面,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一步细化。

自善课程强调明德修身、德智相长。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崇善的品格,包括对他人、社会、自然、文化的态度和理解等。低年段的自善课程目标是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热爱集体、自律自强,高年段的自善课程目标是遵德守法、自尊自信、责任担当、文化自信。课程项目包括“有趣的绘本故事”“成语故事趣读”“衣食住行万花筒”“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自真课程强调启智增慧、润泽生命。该课程以智育培养学生学识求真的能力和素养为目标,包括乐学、会学、恒学等。低年段的自真课程目标是热爱学习、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探究实践,高年段的自真课程目标是问题解决、探究实践、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课程项目有“七巧板”“中医药科普”“科学小实验”“明星小讲师”“汉字里的小秘密”“红色故事”“英语分级绘本阅读”“扑克中的数学”等。

自健课程强调强健体魄、健全人格。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坚毅的性格。低年段的自健课程目标包括热爱运动、健康饮食、阳光心理、生命安全,高年段的自健课程目标包括劳逸结合、健康生活、活力青春、意志品质等方面。课程内容包括“传统游戏”“跑跑跳跳”“快乐尊巴”“青青百草园”“活力篮球”“‘羽’众不同”“跆拳道”等。

自雅课程强调以美化人、个性发展,包括艺术素养和人文能力的综合培养。低年段从美的感知、美的体验、美的表达、美育实践着手,高年段从审美意识、创意表达、人文素养、艺术鉴赏着手,开展自雅课程。课程项目包括“我有‘画’”“简笔画”“七彩梦画社”“弦乐四重奏”“吟诗诵情”“粤语童谣”“小黄鹂”“衍纸手工坊”“巧手工坊”“广式剪纸”“DIY美饰”“斑斓部落”“古韵飘香”“书法”“曼妙舞韵”“粤语讲古”等。

自强课程强调能力培养、实践创造。该课程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智慧。在自强课程实施过程中,低年段注重劳动认知、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实践,高年段注重劳动情感、劳动品质、劳动创造、社会服务。课程项目包括“小当家”“农作体验”“编织乐园”“无线电”“志愿服务”等。

(二)实施路径

从获取知识的途径来看,自我发展是主要的方式,而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解决问题。[6]教育要尊重、保护学生的天性,激发、增强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尽可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自主判断,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劳动,学会互助与合作。教育要尊重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自由,使他们能够在教育活动实践的探索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1.以社团课程为主要实施场域

自我发展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本身,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学生的天性入手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社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及自由选择性,为学校顺应学生天性、满足学生天性发展需求、开展因材施教提供了平台。因此,我校将兴趣社团课堂打造为自育课程实施的重要场域,开发和组建的社团涉及德智体美劳五育,包括乐器(弦乐)、手工坊(衍纸、剪纸、DIY美饰等)、声乐、绘画(七彩梦画社、我有“画”、简笔画)、语言(粤语讲古、口才)、体育(跆拳道、羽毛球、篮球、快乐尊巴)、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科技社(无线电、科学小实验)等。每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行选修社团课程。丰富的社团课程既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和兴趣,也满足了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

2.以“自育”理念统整社团实践活动

传统的教师主导式课程实施模式容易扼杀学生自由创造的天性,也违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宗旨,同时剥夺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实施自我发展教育,必须保证学生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自由,尊重学生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权利。如果学生做任何事情都需经过同意或允许,那么就不利于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其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6]我校主张以“四自—四导”引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社团实践活动,社团课程从教师的导定向到学生的自定向,从教师的导运作到学生的自运作,从教师的导激励到学生的自激励,从教师的导调节到学生的自调节,体现社团课程的自育文化,强化自育育人。在教师与学生预设的课程主题下,学生可以分小组或个人自由开展探索实践活动,如“DIY美饰”“我有‘画’”“粤语讲古”等。如此,不仅教师能有效地摆脱日常的无效教学,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学生自由探索的积极性和自我发展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

3.建立三结合课程实施机制

学生的内在潜能非常丰富,并且具有天然的自主意识。学校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守护、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释放自我潜能,实现自我的个性化发展、多元发展和全面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强化有关知识,将知识内化为行为、智慧的过程。为此,我校构建起“知识—社会—实践”三结合的立体课程实施机制,即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搭建学生与现实社会(外界)的联结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探究,从而实现在做中学,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例如,在自强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设置了“小当家”“农作体验”“编织乐园”“无线电”“志愿服务”等课程项目。“小当家”联结了学生与家庭生活,使学生在家务劳动实践中锻炼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正确的家务劳动情感和态度。“志愿服务”“农作体验”“编织乐园”联结了学生与社会,在生活和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了学生素养的提升。

(三)评价机制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要改革教育评价,克服以往重智育轻视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观念,开发与实施全面覆盖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评价机制和标准。为此,我校探索构建基于“五育并举”的“1—3—3—3”自育课程评价机制:“1”是突出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自我发展教育为目标;第一个“3”是强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第二个“3”是根据学生年龄段,按低、中、高年段分层评价,制订相应的评价指标;第三个“3”是形成成长档案袋式、情境任务探究式、语言表达自评式的评价方式。“1—3—3—3”评价机制贴合我校课程育人目标,能够从整体上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使评价内容更加科学、评价方式和方法更加多元、评价主体更为多元,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引导等功能。

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以课程活动实践过程记录等形式呈现,依托《昌岗东路小学队员自我发展手册》《“五育·自育”社团活动手册》等,评价内容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结合自定向、自运作、自激励和自调节,形成“五育”与“自育”双维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学生互评、自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主体评价方式,以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记录。结果性评价采用教师评方式,一方面根据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综合表现进行总评,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成果、作品进行评价。增值性评价是指评价课程实施所带来的增值性价值,包括带来的家庭成长、社区成长等效益,采用家长评、社区评等方式。档案袋式评价是指记录、收集、归纳学生整个成长过程的资料信息,开展整体评价。每生每期一本成长档案手册全面记录其德智体美劳发展状况,形成特色化、个性化的个人档案。情境任务探究式评价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创设科学实验、游园活动、自主游戏等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语言表达自评式评价是指学生通过书面语言总结自己的学习,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反思、归纳和总结。

四、结语

校本课程建设可有效服务国家课程的实施,也是学校实现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五育并举”自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激发了我校强大的育人活力,形成了浓郁的“自育”校园文化。在这种课程的实施下,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果,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该课程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校特色化发展,可为其他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自育德智体美五育并举
七律·吾校
12个西藏小麦自育品种(系)品质特性与藏面评分关系分析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大学时代的成长对当代大学生自育的启示
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自育能力中的作用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