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劳动课程建设困境与策略

2023-09-28 07:03李欣童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核心素养

李欣童

摘  要: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育人要求。为了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劳动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但是小学建设劳动课程仍面临很多困境,课程目标重政策要求而忽略学生诉求、课程内容成劳动知识拼盘难以形成体系、课程实施设定劳动技能训练难以润泽心灵、劳动课程评价结果局限于作品发表等。要解决以上困境,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就要通过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激活课程实施、落实课程评价来帮助学校建设更加完备的劳动课程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困境与策略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中华民族有重视劳动的传统,颜之推教导子孙要有实干的劳动精神,曾提到:“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现代教育也将劳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重视学生的劳动素养的培养。

一、小学劳动课程建设的意义

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有利于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也有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1. 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特色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劳动育人功能的体现,防止泛化、窄化劳动教育的倾向。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劳动课程的建设,同时劳动课程的建设也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息息相关。这符合新时代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的具体要求,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培育,加强劳动教育的推行。劳动课程开发的首要价值是结合学校原有文化氛围和办学宗旨,创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发挥劳动课程对学校原有文化印记的强化作用,增添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魅力,培育具有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劳动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2. 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

学校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实践及劳动意识培育的趋势所向。目前构建的学校发展与核心素养体系不仅反映了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而且也更加细化了全面教育的目标。因此,劳动课程开发应满足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学校对学生“劳”层面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存在方式欠缺、途径单一等问题。这需要学校重视劳动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体系化、规范化。

3. 促进教師的专业化发展

劳动意识的培育是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能力中重要的一环,而培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的发挥离不开劳动课程的开发与推行。由于劳动具有独有的特性,需培养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解决由其他科任教师代上劳动课的问题,增强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助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小学劳动课程面临的困境

美国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泰勒曾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回答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四个问题可以归纳为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评价的结果。借助泰勒的课程原理审视当下小学劳动课程建设,发现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1. 课程目标:重政策要求而忽略学生诉求

课程目标的设定不仅需要统整课程内容,更需要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受政策要求的制约,小学劳动课程建设存在起点错位、价值扭曲、目标杂乱等问题。当前小学劳动课程建设存在根据政策的要求仓促开设的情况。从劳动价值取向的考虑,部分小学开设劳动课程,并不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劳动素养为核心目标,而是为了开设课程而开设课程的一种形式化活动;从目标创设来看,有的学校将劳动课程建设目标定位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或无视劳动的实践属性,简单地将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的培育粗略地混合教授,目标设定杂乱无章。

2. 课程内容:劳动知识难以形成体系

受短视的、功利化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小学劳动课程内容建设也存在碎片化、失衡化问题。所谓碎片化,指的是小学劳动课程内容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意识,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年级分层进行导致全校劳动课程内容一致,无法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要求。所谓失衡化,指宏观、微观层面存在统整失调的问题。宏观上学校缺乏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编订劳动课程大纲和开发相应教材的能力;微观上劳动课程缺乏专任教师,劳动课程多由班主任代为实施,仅依据年级给出的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单纯的教授,导致课程内容与实际劳动契合度不高,不能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求。

3. 课程实施:劳动技能训练难以润泽心灵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小学劳动课程实施主要存在课程实施随意化、课型开设单一化的问题。课程实施随意化是指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虽然设置了劳动课程,但是并没有设置与之相配套的劳动课程大纲和教材。教师进行劳动课程除了顺应学校的统一的劳动主题外,就是依据经验展开一些简易的劳动活动,劳动课程内容设置随意,不能发挥劳动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课型开设单一化是指劳动课程的开设需考虑校园文化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劳动需求。但是,受限于部分学校劳动课程由其他科任教师代为实施的现状,以及劳动课程实施局限于单纯的体力劳动或知识讲授,课型设置单一。

4. 课程评价:教学结果缺乏衡量指标

小学劳动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受劳动教育自身特征的影响,劳动教育无法通过量化考试的方式进行测量。首先,劳动课程效果不能通过一节课或是两节课就立刻在学生身上体现。劳动教育陷入“应试僵化,不应试边缘化”的评价困境。其次,大部分学校是以各种劳动为主题的特色活动的成果作为衡量劳动课程的主要指标,促使小学劳动课程成为培养“劳动成果”的专题实践活动,不再是一门完整的课程,进一步加重了劳动课程评价的难以制订和衡量。

三、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劳动课程实施路径,要发挥劳动教育独有的育人价值。在小学阶段建设劳动课程不仅要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更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的准则,构建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的劳动课程管理体系,建立起更高层次的劳动人才教育课程体系。

1. 明确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和谐发展

课程目标的明确有利于指明劳动课程活动的方向,应体现对学生素养和谐发展的关切。首先,小学劳动课程目标的设置不仅要让劳动课程培育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要让教师依据学情,从劳动技能、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格、劳动精神等多维度出发,把握准方向,发挥劳动教育独有的育人价值。其次,劳动课程目标的设立要有阶段。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的不同特征进行劳动课程目标的设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例如,低年级的劳动课程目标可以设置为个人物品的摆放和整理,让学生初步树立劳动观念、意识。到中、高年级,劳动的场域和形式随之扩大,对劳动情感的体会也随之加深。有针对性地设立劳动课程目标可以逐步推进劳动课程的深入开展,更有效地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2. 优化课程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劳动教育的精神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渗透有着悠久的历史,故劳动课程内容优化应汲取其他学科课程之长,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基本原则,挖掘劳动精神的内涵。对劳动精神的挖掘绝不是单纯地重申劳动价值,其目的是实现劳动的教育价值,让劳动课程内容建设趋向整合有序、有的放矢、宏微统整。

首先,整合有序是指在明确劳动课程目标后,根据《标准》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及学校自身的精神文化背景和劳动课程原有的基础,重新构建学校劳动課程的顶层设计。要构建起学校低、中、高年级课程间的纵向联通,搭建起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综合考虑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精神塑造的横向融合。其次,有的放矢是指学校要根据《标准》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劳动课程内容的校本教材,整合各年级的一线教师群策群力,编制适合学校精神文化背景的教学大纲,让劳动课程内容不再是各科目、各班级班主任代为讲授,而是培养专任劳动教师,统一设计课程大纲进行专题式教学。最后,宏微统整是指宏观上关注教育部的推荐读本,并参考各地学校优秀校本教材,将与学校精神文化背景相符合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依据。微观上,除培养专任劳动教师外,还应加强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劳动相关的培训,加强教师的劳动课程自主构建意识,从不同视角引导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审视,利用不同领域知识激发劳动课程内容的融合重组,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

3. 激活课程实施:借助“劳”但不局限于“劳”

课程内容的确定是为课程实施找准标杆、找准锚点,解决现在小学劳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两个角度转变。其一,建立起完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解决时间零散化的问题。劳动课程的顶层设计的完善促使专任劳动教师的培育,也能更好地实施劳动课程;教材和大纲的完善也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凝练劳动课程的内容。其二,耦合劳动课程的实施主体,设置多元课型。劳动课程实施要形成“家—校—社”多主体共同参与,将学生、教师、家长联系起来,让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教育的合力。多主体联合实施课程有助于改变家长观念,在家庭中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多主体的参与也最大程度上拓展了劳动课程实施的场域,给劳动课程的课型拓展提供了更大的创新可能。劳动课程实施的场域从班级扩大到整个校园,从家庭拓展到社会,要打破学校的壁垒“走出去”,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家庭社区都能产生劳动参与感,在不同的劳动场域中都能践行劳动精神,锤炼劳动品格。

4. 落实课程评价:做到保底分层有梯度

劳动课程评价受目标偏离、内容碎片化、实施随意化问题的影响,必然导致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整体扭曲和偏离,出现劳动课程评价单一、偏离的问题。小学劳动课程有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思想性,也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所以应该构建起契合学校发展、学生需求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

在评价机制和内容上,根据《标准》,建立起以劳动素养为核心,分级管理、多元评价为理念的劳动课程评价机制。所谓分级管理,是指围绕着《标准》中对劳动素养的要求,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级、分类、分层评价。多元评价是将评价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需求进行分类,从课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评价。评价不再是单纯的从成果的角度去评价学生,更是要从学生在课程的前、中、后不同阶段,进行阶段性评价,整合形成过程性评价。

在评价对象和过程上,关注的主体不应只有学生,也应聚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看,评价是否有阶段、有收获、有改变。从劳动素养培育的角度看,内容上是否开展了多维度、阶梯式、全方位、实践化的设置;在不同场域是否有明显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意识转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评价是否能够有经验、有成果、有成效。从小学劳动课程管理评价体系的层面来看,教师是否能够积极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的劳动课程建设经验,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并化为己用。通过经典案例的学习和专题讲座的引导,打造符合本校精神文化风貌的特色劳动课程,打造多元独特的劳动实践成果。

四、结束语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既是新时代课程发展的要求,又是培育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劳动课程以课程为载体,以劳动素养为核心,力求使学生在劳动中锻炼劳动意志,逐步走入劳动现实,以达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课程更应注重其内容的高度、实施时空的广度及内涵的深度,以达到培育新时代劳动少年的目的。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样本研究——基于广西7所示范小学的调查”(JYCX2022004)。

参考文献:

[1]严胜,陈玉美,何彦雨. 扎实推进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对《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解和思考[J]. 福建教育,2022(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霍晓宏,李振疆. 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之管见[J]. 天津教育,2022(22).

[4]周婷婷,谢念湘.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23,9(5).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