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与专业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023-09-28 19:45钟珊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钟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不仅要在高校实施,也应该在中等职业学校普及。课程思政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发展策略,已经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本遵循。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对思政教育理念越来越重视,课程思政被广泛融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如何做好中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普通基础学科,已经成为中职课程教学发展的必修课题。中职学校教师应该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中职语文课程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有的优势;教师应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注重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助力自身长远发展。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意义

语文在其他学科中充当着学习基石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中职语文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时,要将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深入贯彻到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保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教师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内容精心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多角度保障中职语文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有效性,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重构学习资源,发挥中职语文人文性和思辨性强的特点,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最终实现中职语文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任务。

中职语文与课程思政教育、专业技能发展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思政”格局;注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实现中职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基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扎实的综合素质。二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发挥中职语文人文性和基础性的学科特点,培养中职生独立、理性、尊严、创新创造精神、文明礼仪等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三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模式,加强学生对职业准则的把握,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执着、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强化语文对其他学科的基础性作用,帮助中职生真正学好其他学科(课程),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二、注重挖掘思政元素,找准思政教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厚植的家国情怀、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优秀的人文精神,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教育政策为纲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心,科学提炼中职语文教材中独特的思政元素(如图1所示),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恩亲情、体会乡情、激荡爱国情、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促进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与专业的整合。

中职语文课程是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汪永智等人结合《师说》的教学,从文字、语言、历史和文化四个部分挖掘和提炼出思政元素,达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效果。在选定课程思政内容后,教師可以通过契入课文知识点、价值模块整合、课程内容拓展、教学内容拓展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加强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教师口语、普通话等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专业素养。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与专业整合的课程设计

以广东省肇庆市中职学校(G校)幼儿保育和社会文化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坚持以“语文基础为本、专业技能保驾、思想教育护航”为纲领,结合概念理解和迁移学习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坚持以升学和就业并重,保证职教高考质量,提高创业就业水平。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对学生诵读、讲演、歌唱、舞蹈、绘画、沟通等方面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与幼儿保育专业和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具体体现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远大的理想信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教师口语能力和家校沟通能力,有效地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创新思维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师坚持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以“大观念”单元整体设计为理论支撑,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精心提炼和设计每个教学流程,并有效实施课程教学设计;构建以培养语文能力、职业能力和德育能力为目标的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任务体系,实现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与专业能力的有效整合。全面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针对性引导学生在掌握技能、巩固能力的同时强化对职业、社会和人生思考,在满足课程思政教学性的同时实现教育性。

以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与专业整合的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本设计以“大观念”单元整体设计为理论支撑,通过结构化学习,统整各科目、各知识点的关联,进行可迁移性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一步夯实其语用基础,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注重课程思政渗透,提高综合认知水平,学会做人做事,陶冶爱国、敬业的情怀,厚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幼儿保育和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对朗诵、舞台表演、讲演、歌唱、绘画、家校沟通等方面专业能力的要求,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针对“读”的技能,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结合音韵学知识,加强诵读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韵律之美,以利于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时打造特色课堂。于“讲”这一方面,在《爱情诗二首》的教学设计中,设置了“讲本土红色革命故事”的教学环节,结合专业课程(幼儿故事讲述)双管齐下,共同锻炼学生的复述和表达技巧。在“唱”方面,《歌词二首》教学中,在分析文本、加深情感理解后,要求学生结合声乐课程专业知识,声情并茂地演绎歌曲,试图通过情感体验推动歌唱表演的情绪表达。“绘画”方面,《再别康桥》一诗充分展现了诗歌的绘画美,在该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诗中意象进行绘画创作,以此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在语言运用环节,本设计结合幼儿园日常管理等专业课程安排,以及与家长、同事、教学对象等沟通能力的要求,在表达与交流中侧重“倾听”,也对其表达进行相应指导。在“选材与组材”和“应用文”的便条写作训练中,主要是结合幼儿园实际内容进行设计,例如“便条”的设计为家校本或信息回条等。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与专业整合的途径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与幼儿保育和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整合,发挥中职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石作用,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中职语文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等章节的教学中,提高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思政教育效果。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整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新课标理念下,充分重视语文课程重要性,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思政教育素材,内化学生思政素质,将中职语文思政落到实处。在不同专题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优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诗歌教学中,设计诵读环节,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提炼意趣,渗透合适的思政内容。在口语交际(《听话与说话》)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适当倾向于选择与幼儿保育专业相关的内容,采用传声筒游戏(语言领域听说游戏活动)来导入交际过程中听说的重要性,在举例阐述听和说的原则时,可以选择幼儿语言领域活动中出现的听说情况,与家长沟通的情境模拟。在《便条》的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班群发通知。在《自我介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应聘幼师岗位为例,撰写自我介绍,以笔表心,抒写内心远大的理想信念。在教授《我的母亲》时,带着学生品读文本,体会母亲劳动的艰辛、对子女的倾情付出,感受文中的亲情,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设计拍摄或绘画“劳动者的手”的活动环节,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模精神。

(二)教学方法(或活动)与专业整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正确处理好“语文”与“思政”和“专业”的关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科学优化课程实施,采用浸润式中职语文教学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如幼儿园班级管理采取主班、副班、保育员三人合作完成的方式,中职语文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强化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动手、学习、创新、社会适应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如在《探界者:钟杨》的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钟杨的一生,体会其爱国情怀,并以绘制图表或者时间轴线的形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团队协会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设计朗诵、演讲、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活动环节,创新課程思政教学形式,讲好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故事,用故事述写方式,以故事法授课,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师范生的必备技能,提高教育效果和水平。如《荷花淀》一文的授课,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描写特点,在把握水生和水生嫂两个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分角色、配乐朗诵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讲授《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时,则通过设计舞台剧表演,将孔子与学生“问志-言志-评志”的场景再现。此外,语文还可以成为学生《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学习模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实施能力等。

(三)拓宽中职语文教学阵地,助力学生专业成长

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以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为阵地,实现阵地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和教科研育人。通过开设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社团,发挥中职语文教学的思政教育功能,同时助力学生的专业成长。如创建文学社、硬笔书法协会、朗诵协会、演讲协会、绘本故事协会等多样化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匠心悦读”系列教育活动、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幼儿故事讲述比赛、“经典文化诵读”“推普周”等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服务于幼儿保育和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开发学生的智能强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效能感,并将其迁移到专业学习领域,进而增长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

(四)打造立体化教学空间,践行“三全育人”提质增效

借助学校云课堂平台、钉钉直播课堂、中国大学(MOOC)优秀课程资源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配合、线下教学与线上辅导相融通,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借助信息技术,探索语文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落实课程思政,内化核心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课堂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学生的专业、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需要的核心素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终身成长的能力,进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