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题材电视纪录片创新实践
——以《艺江南》栏目为例

2023-10-05 23:13
视听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师徒江南纪录片

杨 阳

以影像形式记录传承,具有更为直观的优势和文献价值,这种记录从20 世纪就已经发端,至今已蔚为大观。[1]近年来,传承更是成为专题纪录片领域的重要题材,无论是传统媒体——从央视到各级地方台,还是新媒体——如B 站、腾讯视频等,以及各个自媒体,都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创作和传播,这些生动的影像,使得看似距离日常生活相对遥远的文化形式来到了观众眼前,接受难度大大降低。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加了,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主动性、自觉性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从2023 年各台推介情况和其他发布渠道来看,一线卫视即将或已经上马的文化类专题节目,依然具有一定的分量和关注度,且主题多元,形式各异。那么,文化类节目,尤其是专题纪录片节目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位?本文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江苏广电”)《艺江南》节目为例,探究如何利用电视文化类专题节目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与创新表达。

一、新媒体语境下发展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裕,对精神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一系列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在传统媒体端和新媒体端都取得很好的数据与反响,助力传统文化更鲜活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专题类纪录片相较于其他媒介的优势大致说来有两点:一是载体为影像。影像具有比文字和声音更直观的形式,能够将人、事、物客观留存下来,忠实反映原貌,使观者能够感受原汁原味、不被曲解误读的文化;二是纪录片相较于一些娱乐性强的电视节目,更加追求画面美感和内容深度,这和传统文化本身的丰厚内涵也更相得益彰。但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业界也面临不少共性的难题。

一是,如何更恰当地用影像展现文化这一并非完全实在的内容。文化是什么,是以人为载体的活的存在。虽然文化可以凝结为固定的艺术作品,但在创造艺术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精气神,才是更鲜活、更难捕捉的气韵。只有将这些稍纵即逝或隐藏较深,或存在于一食一饮之间、司空见惯而被忽略的细节挖掘出来,影像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对策划、拍摄、撰稿和剪辑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是,要在市场中赢得观众青睐,纪录片节目要提升讲故事的能力,提高可看性,这也是人文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节目里不仅要有“人”,有“故事”,还要有传统文化延绵千年的情感、审美、哲思,有中国人对美好的向往、对故土的依恋、对幸福的追求。

三是,如何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体现时代感,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可。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产品的需要,要求纪录片作品不仅要有对传统技艺的表达、诠释,更要映照出文化价值的认同,用传统文化滋养当今社会,擦亮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二、《艺江南》的探索与创新

2019 年4 月,江苏文艺界的一项重要工程——“名师带徒”计划开始实施,首批一百位文艺名家与一百位文艺新秀、英才结对,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力争通过3 到5 年时间,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名家”[2]。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和支持下,2021 年5 月,江苏广电推出精品文化专题栏目《艺江南》。每期节目时长20 分钟,在江苏卫视频道、城市频道、国际频道及荔枝、我苏两网两端同步呈现。栏目的第一季即“传承篇”,每期讲述一对师徒的传承故事,让更多人关注江苏文艺,让更多江苏文艺家走出江苏、走向全国和世界。开播后获得较好反响,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列入2022 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名单,归入“赓续中华魂”主题。[3]短期内即获得这样的关注度、重视度,与栏目本身的特质密不可分。在众多传承类专题纪录片中,《艺江南》节目有其自身的特色。

(一)以人为本,讲好故事

纪录片最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的莫过于人的故事,从人出发,文化才有温度,而非生硬的摆数据或讲道理、列文献。

《艺江南》全部为人物专题。栏目紧扣江苏文化“名师带徒”计划,采用纪实的手法,从文化传承、师徒传习、创作创新等角度展现丰富而立体的“文艺苏军”形象,讲述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新时代“江苏故事”。栏目每期表现一对师徒、两个人物。涉及领域包括文学、戏剧曲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但内容核心很明确,就是师与徒,这也是栏目区别于其他同类文化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通过一对对具体的师徒之间的传与习,以小见大,展现这个艺术门类在当下的传承现状;同时,又从大背景中凸显个人的魅力和追求。100 对师徒,100 个故事。每位传承者的个性经历迥异,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比如国画家赵绪成和徒弟赵方方,性情上一个豪放大胆,一个内敛含蓄。表现在他们的画作上,师父是挥毫泼墨恣肆无拘束的大写意,而徒弟则一笔一画颇具工笔风韵。师父极尽省略,走抽象路线,而徒弟则从古代壁画得到灵感,风格带有神秘的装饰性。徒弟能领会、钦佩师父的探索,而师父也给徒弟的画风提出了“增加自然性”的精辟建议。两个人从不同的方向不断探索着中国画的无限可能性。比如诗人胡弦和麦豆师徒,二人对现代诗的审美和趣味迥异,师父讲究修辞,而徒弟喜爱口语化的客观呈现,但师徒之间的交流言无不尽,师父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徒弟也在不断虚心吸收丰富自己,可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每对师与徒存在着代际、个性、表达的多维差异。但在文化传承之路上,他们有着一样的坚守与信仰。《艺江南》致力于从“人”的角度对艺术家的人生历程、创作心路、师徒交往等方面进行深度解读。将文化传承的大格局、大问题和传承文化的具体人物联系起来,一方面赋予传承的课题以真实可感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人物增添文化艺术的光晕。

(二)情感共鸣,唤醒乡愁

当下,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门类面临着一定的传承危机。如何使它们焕发生机,是新一代传承人面临的难题。这种现实的困境在纪录片中展示以后,也能够促使观众思考,继而引发社会性的关注和讨论。

跨越千年传承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纽带,也是情感寄托和文化乡愁。[4]苏州评弹名家盛晓云,传承技艺不遗余力,把徒弟陆佳麒当成自己的孩子接到家中教授,生活上照顾,艺术上督促,情深感人;锡剧名家周东亮、汤达师徒,性格相投,年纪差距不大,在台上台下教与学的互动中,养成了亦师亦友的感情,他们共同主演的新创锡剧《大风歌》《紫砂梦》等,珠联璧合,将锡剧艺术推向了新高度。《艺江南》作为一档人文纪录片,重在真实客观地展现,而非粉饰涂抹,因此传承过程中的困难曲折同样是重要的表现内容。如檀香扇“守艺人”邢伟中,50 年如一日坚守工艺繁复的传统制扇技艺,还有已鲜为人知的无锡精微绣传承人等。

《艺江南》节目组努力将文化与人、与生活相结合,让传承的历史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师徒二人身上,以精致的影像记录精彩的故事,凝结成一幅江南文脉传承不息的美丽画卷。

(三)链接当下,时代感强

《艺江南》在深入解码技艺传承基础上,更聚焦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多元应用。例如国画家赵绪成对传统水墨境界的现代化开拓,他用画山水的墨彩表现出了流光溢彩的都市,将柔美的飞天画出了颇具力量的现代感,他的创新为当代水墨注入了活力。再如,被当代设计师们运用苏绣元素制作出背包、口罩、蓝牙音箱、车载香薰、茶盘等,赋予Z 世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可感可触,也让苏绣从传统服饰刺绣走进人们日常生活起居、走向全世界。通过现代的艺术语言对传统工艺进行继承和创新,传统漆器技艺走出博物馆、美术馆,也走进现代都市生活。

可以说,每一项传统技艺都抒写出富有浓浓烟火气的生活质感。《艺江南》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紧密连接,展现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栏目还积极介入文化保护,助力文化传承。除了文化名家、文艺新秀,《艺江南》展现的百对师徒中还包括如传统戏曲曲艺、手工艺等非遗类项目的师徒。如徐州梆子戏、南通南印花布等,在大众文化领域受众并不广泛。《艺江南》将这些非遗项目的从事者、传承人推向大众视野,是一种介入、一种助力。借助影像传播,还原和保留非遗项目,延长非遗“活态”。

(四)整合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多维传播

当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日俱增,依托于电视频道平台制作和播出的纪录片,在自身内容精益求精之外,也不能忽略全媒体的宣传和推广,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不同年龄段的受众。

《艺江南》在江苏广电卫视频道、城市频道、国际频道三个频道播出,并同步通过江苏广电旗下的荔枝、我苏新媒体平台传播。栏目还开设了视频号,制作视频短片。通过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整合自身各部门资源,构建起立体交互的传播渠道,这扩展了传承题材专题纪录片的传播维度,使传承故事、文化内容,能从特定的文化领域、地域、群体走出去,使更广大的受众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5]

(五)集中体现专题纪录片的文献价值

纪录片可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见证。首先,文化类专题纪录片的制作全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宣传;其次,纪录片的内容具有长效的价值,其中包含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积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遗产”,凝结当代人对历史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再次,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观赏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思索的过程,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现状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他们的个人修养和关注点。纪录片的受众多了,全社会对文化传承命题的认知和情感也就增加了。

《艺江南》“传承篇”记录的百对师徒人物中,有不少是年长的文化名家。在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实施的三年中,有的年长者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从事终生的事业。《艺江南》“传承篇”所记录的如昆曲名家张继青,于2022 年1 月6 日离世。此前,《艺江南》“传承篇”于2021 年摄制播出的张继青、单雯师徒专题片,留下了张继青最后的珍贵影像。这无疑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在传媒业态多样化的今天,江苏广电能够坚持制作播出这样一档有广度、有深度、有价值、有特色的文化栏目,展现文化人物、记录传承故事,十分难得。《艺江南》“传承篇”的师徒故事,正徐徐展开文化传承的当代长卷。

注释:

[1]梁现瑞.中国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写[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江苏实施文艺“名师带徒”计划 培养百名英才 [EB/OL].(2019-04-12).https://www.sohu.com/a/ 307554667_ 114731.

[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做好2022 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EB/OL].(2022-03-28).http://www.nrta.gov.cn/art/2022/3/28/art_113_59947.html.

[4]李佳雯.新媒体时代非遗纪录片的文化记忆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2.

[5]杨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2).

猜你喜欢
师徒江南纪录片
唐僧师徒再就业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