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
——基于14所涉农院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3-10-08 12:30温洋肖阳刘丽娜于向鸿
中国农业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三农导师

温洋,肖阳,刘丽娜,于向鸿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 100081)

引言

从2004年至2022年连续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三农”问题,充分表明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高校的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实践能力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体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估指标[3]。目前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偏重理论的现象,实践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4],因此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贯穿培养始终的重要问题,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涉农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任务[5]。本研究通过分析2742名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数据,从培养的全过程出发,聚焦“三农”实践,关注理论转化为实践时关键环节的作用,为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针对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培养模式上,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振兴农业经济为己任,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产学协同应用型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术氛围、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保证体系多角度有机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强调过程管理,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创新思维和开拓学术视野[6-8];二从课程内容上,紧跟前沿及时更新,增加案例教学、现场观察和模拟训练等内容,自主增设当今比较热门的比如“休闲农业”等研究领域,以满足新时代农业的发展需求[9-10];三是对专业硕士生和学术硕士生的教育满意度展开调查研究,指出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导师指导和实践教学对提升实践能力影响显著,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影响与学术硕士生有显著差异;四是规范质量评价和加强质量监管[11],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从研究生教育上处于同一个层次,但培养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指标也应该有所区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在实践过程,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12-14]。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碎片化的状态[15],因此需要建立研究生质量保障的系统监管体系,对教育质量进行全程监管。

埃德加·莫兰认为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的提升与高校的有效教学密切相关,学生通过与外部环境互动,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不但能巩固所学、修正自身的实际行为,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16]。潘懋元指出教育理论必须通过一个或多个中介环节才能转化为实践成果,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都应从关键环节上下功夫[17]。基于此,本文根据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将学生和环境的互动分为三个维度,学生和教学的互动、学生和导师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实践活动的互动,同时关注中间环节在各层互动中所起的作用。

专业课教学是农业硕士生获取各学科专业知识、正确把握学科前沿的主要渠道。传统式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目标,偏重于教书活动,而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启发式开放教学的核心是立足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思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18],教师结合“三农”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研讨、教学实习和专业课实践等方式[18-19],加强师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挥和锻炼[19-20]。由此提出假设H1:启发式开放教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师生的良好互动,导师是学生转变思维方式的重要引导者[20]。导师带领学生针对当前农村、农民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展开研究,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使其专业所学、学科特长和个人发展成为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优势。由此提出假设H2:导师实践育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是农业硕士研究生真正走近农业、走进农民、走向农村的实践性教育,学生通过参与基层调研、技术指导、成果展示、助学支教等活动,发现当前“三农”领域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学习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促进未来发展和明确就业方向意义重大。由此提出假设H3:参与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新时代“三农”工作,心中必有情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培育具有“三农”情怀的研究生,对于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21-22]。涉农院校通过将专业教育、导师指导、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加深对国情、农情的认识,增强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学生参加农村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使得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在探索和适应中得到提升[22]。由此提出假设H41:“三农”情怀在专业课教学和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H42:“三农”情怀在导师实践育人和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H43:“三农”情怀在参与实践活动和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几个假设,本文提出影响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理论路径模型(图1),为把握问题的整体性,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可分为基于协方差矩阵的结构方程模型(CovarianceBasedStructuralEqutionModel,CB-SEM)和强调解释更多因变量变异的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artialLeastSquareStructuralEqutionModel,PLS-SEM)。CB-SEM是通过对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的整体吻合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要求样本量最好达到200个,且数据服从多元正态分布[23-24];而当样本量不多或偏离正态时,使用PLS-SEM可得到稳健可靠的结果,另外当模型较为复杂时,使用PLS-SEM的优势很明显[25-26]。本文研究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涉及较多评价指标且路径比较复杂,PLS-SEM模型在数据和模型设定上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图1 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影响框架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一) 数据来源

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三轮预调研并反复修改问卷,得到包含28个问题的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影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包括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志愿服务和“三农”情怀几个方面,第三部分为研究生对自身实践能力提高的衡量评价。数据搜集从2022年6月份初持续到7月底,历时2个月,主要通过涉农高校的老师对其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发放问卷,共获得2900份问卷,涵盖了云南、甘肃、辽宁等省份,共14所涉农院校,删除填写缺失的问卷,共获得274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6%,有效问卷中东南部地区占比39.9%,中西部地区占比34.4%,北部地区占比25.7%;男生占比42.9%,女生占比57.1%;研究生一、二、三年级占比分别为22.5%,56.2%和22.3%;“双一流”高校占比62.8%,非“双一流”高校占比37.2.8%。

(二) 变量描述

启发式开放教学是从案例式教学、课堂实习、组织学生研讨和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几个方面,考查教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导师实践育人方面是从带领学生参加基层调研、支持参加基层实践、鼓励参与农业服务工作和学位论文选题来自实践几个方面关注导师对实践育人环节的重视;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是从参与基层调研、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参与助学支教几个方面,考查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加情况。学生的“三农”情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体会农民的辛苦、对农业技术感兴趣、关注农业的发展和关心农民的技术需求。该部分问卷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格式设计,5表示非常同意所表述的观点,1表示不同意,从1到5程度依次加强。

农业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能力,根据前人对实践能力含义和结构的研究,得到学界共识的将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测量指标[27-28],这里设置的衡量指标有:较熟练掌握相关农业技术、较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能制定出可行性工作方案、实践创新能力成果。前三个指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格式设计,含义和前述一致;实践创新能力成果是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获奖情况,5表示获得省部级以上实践创新成果奖,4表示获得校级实践创新成果奖,3表示获得院系级实践创新成果奖,2表示参与实践活动未获奖,1表示没有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变量的描述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分析

三、模型拟合检验

本文采用R语言构建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图2),模型的检验过程包括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的检验,测量模型主要通过信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来检验内部一致性,结构模型的检验包括拟合优度和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25]。

图2 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影响模型的路径图

(一) 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观测指标和潜在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目前Cronbach’sα系数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指标。导师指导、积极参与实践、“三农”情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9、0.910、0.903、0.949和0.963(表2),均大于推荐值0.6[20],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表2 测量模型变量信效度分析

(二) 聚合效度

聚合效度又称收敛效度,用来说明观测指标对于其测量的潜变量实际反映的程度。通常由载荷、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和平均方差提取量(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三者结合共同评估。

载荷是观测指标在潜变量上的负荷,值越大说明观测指标和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通常要求载荷系数大于0.6[23],本研究的载荷均大于0.8(图2),利用重复抽样对载荷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均在0.001水平下显著,说明观测指标能有效地反映要测量的潜在变量;组合信度CR反映了观测变量的内部关联性,值越高,说明观测变量的关联性越强,本问题五个潜变量的CR值均大于0.9,超过推荐值0.7[29],说明每个构面的组合信度较高。平均方差提取量AVE表示观测变量对潜变量差异的解释能力大小,值越大说明观测变量的解释能力越强,本模型的AVE值范围在0.787到0.891之间,超过推荐值0.5[29],说明每个构面的收敛效度较高。

(三) 区分效度

区分效度(discriminantvalidity)是反映潜在变量之间的区别程度,一般通过比较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潜变量AVE的平方根大小[29],潜变量AVE的平方根为表3中主对角线上的值,都大于所在行和列的相关系数,说明各观测指标与其对应的潜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与其它潜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弱。例如乡村振兴志愿服务AVE的平方根为0.881,分别大于和启发式开放教学、导师实践育人、“三农”情怀、实践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综上说明潜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表3 潜变量间相关系数和AVE平方根

(四)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通过构建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图2)研究变量间的关系,利用bootstrap法对结构模型路径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表4),路径系数均在0.001水平下显著,内生潜变量“三农”情怀的R2为0.605,大于0.33适中的标准[25],内生潜变量实践创新能力的R2为0.716,大于0.67较好的标准[25],整个模型的GOF(Goodnessoffit)为0.74,大于0.6较好的标准[25],表明回归模型对观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对数据有较好的解释度,利用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该数据得到的结果是稳定可靠的。

表4 结构模型的输出结果

启发式开放教学、导师实践育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三农”情怀对实践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均在0.001水平下显著,说明假设H1,H2,H3成立;由于启发式开放教学、导师实践育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对“三农”情怀影响显著(p<0.001),又“三农”情怀对实践创新能力影响显著(p<0.001),从而 “三农”情怀的中介作用显著[24-25],说明假设H41、H42和H43成立。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对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的因素有强弱之分,启发式开放教学对实践创新能力的直接效应为0.101(p<0.001),间接效应为0.229(0.366×0.627,p<0.001),启发式开放教学对实践创新能力影响的总效应为0.33;导师实践育人对实践创新能力的直接效应为0.123(p<0.001),间接效应为0.241(0.384×0.627,P<0.001),导师实践育人对实践创新能力影响的总效应为0.346;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对实践创新能力的直接效应为0.095(p<0.001),间接影响为0.109(0.175×0.627,P<0.001),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总效应为0.204。几条路径的总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导师实践育人、启发式开放教学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研究结论,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在充分注重导师实践育人、启发式开放教学、参加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同时,更需加强研究生“三农”情怀的孕育和培养,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 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厚植研究生的“三农”情怀

有针对性地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明确以提升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把“耕读教育”“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授课计划和教案中。在实践教育环节增加“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内容,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鼓励研究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开展思政育人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学校应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引导教师根植育人理念、增强思政育人意识、完善课程设计和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政育人方式。

专业课应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发挥思政教育功能,鼓励教师挖掘各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梳理各专业课中蕴含的农业情怀,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嵌入育人要素,实现知农爱农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树立思政示范课程和优秀教学团队,以点带面,发挥引领作用,培植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帮助学生树立农村基层天地广阔、同样可以成就事业的就业观念。

(二)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

为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应对导师进行定期培训,引导研究生导师队伍明确立德树人培养目标,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做好学术规范,不断提升学业辅导、科研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构建“双师型”培养机制,结合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聘请一批思想政治过硬、师德高尚、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俱佳的农艺专家、农业企业家担任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导师,共同承担对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建立实践导师定期培训、定期考核和退出制度,有针对性地提高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

导师多渠道为学生搭建学术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从“三农”实践中寻找论文研究选题,提升其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组织学生深入一线开展生产帮扶、产业调研、技术科普等,在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的实践中,培养朴实作风和担当精神,增强分析和解决新时代农业农村实际问题的本领,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践育人成效

涉农院校要开设实践类、方法类、技能类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课程,让课程永远跳动着新时代的脉搏。教师要结合乡村振兴实践体系挖掘典型案例和教学素材,对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进行系统案例开发,构建乡村振兴教学案例库,打破原有的校园壁垒,高校间共享优质资源。

课堂教学可采用分组讨论、课程汇报、创新竞赛等方式,把思维的空间、展示的舞台和思想的交流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思考和主动发展;教师在遵循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隐形课堂的作用,将乡村振兴专业知识引入课程教学、论文研究和实践训练各环节,提高学习成效。

建设有不同背景行业教师参与的课程授课团队,遵循“课程—实践—创新”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贯通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达到知识传授和实践实习协调统一的培养目的;可聘请农业专家进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鲜活的农业一线知识,会加深学生对现代农业的认识,激发他们崇尚农业科学的热情,增强他们“爱农情,强农志”的决心。

(四) 产学研融合发展,多元化开展实践训练活动

为充分激励和调动研究生参与实践训练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应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例如,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平台,建立高效的知识转移体系,并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远发展,如加强科技成果的共享,加强知识产权及创新形式的归属管理等[30]。

涉农高校应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核心地位,加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宣传、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实训工作,例如:组织志愿服务、农企实习、农村调研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加强学生对“三农”的多维度深层次认识和了解。

建立各种类型的教育实习基地,比如围绕教学实习,可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可建立智慧农业基地;围绕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可建立乡村调查和研究基地等,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体系,激发研究生探求“隐性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塑造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良好的参与意识,促进产教融合育人效果[31]。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三农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V eraW an g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