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以科创驱动蓝色产业巨轮

2023-10-18 00:51王炜通讯员李旭高翔
山东国资 2023年9期
关键词:山东海洋养殖

□ 本刊记者 王炜/通讯员 李旭 高翔

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坐拥3345公里绵长海岸线的山东,如何凭蓝而立向海图强?山东海洋集团以建设国资科创基地为契机,加大研发投入,通过顶层设计、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创新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育,做好远洋运输、内河港航、海上工程服务等基础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海洋新兴产业拓展,在建设“海洋强省”征程上不断实现新跨越。

以科技为第一利器,构建海洋产业科创大载体

“位于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的山东海洋科创基地,以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为依托,集团各产业板块子公司参与共建,共设有4 个专业研究机构、5 个重点实验室。”山东海洋集团科技信息部部长、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弋甯对记者说,“同时,还拥有超过10 万平方米包括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 号’、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 号’、海上风电安装船‘慧海壹号’、小清河绿色智能船、内河水运港口及船闸等可供研发试验的配套场地及基础设施。”

6 月28 日,2023 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揭牌。“这是由省政府批准建设,由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建设,包含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理事单位29 家。”于弋甯介绍,“以提高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展壮大海洋产业为目标,重点围绕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清洁能源、海水资源利用、海洋碳汇等五个海洋特色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海洋产业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揭牌同时,中心发布2023 年第一批揭榜挂帅榜单项目5 项、涉海企业科研需求35 项、海洋领域科技成果100 项。

山东海洋成立由董事长挂帅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十四五”以来,集团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年均增幅超过50%。在重点产业板块建成包括省重点实验室、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在内的5 个省级科研平台,牵头成立山东省海洋碳汇产业联盟。在基层一线设立7 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3 个创新工作室被评为省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工作室”,自主开展技术革新改造,主导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和行业标准制定,职工创新创效氛围浓厚。

此外,围绕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科技、海洋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山东海洋以项目委托、协同创新、“一事一议”等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与李华军、包振民、陈松林、焦念志等院士团队保持长期技术合作,近三年柔性引进国家杰青、国务院特贴专家、泰山学者等高级人才90 余名,保障了集团技术研发及科研平台建设的人才力量。通过科研立项、联合研发等方式,与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青岛能源所、黄海所、省海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联合研发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近三年来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授权专利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荣誉。

百花齐放,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站在山东海洋集团展厅里可以一览其产业布局,作为海洋产业链龙头企业,山东海洋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注重模式创新、智慧引领,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多媒体大屏上,显示着山东海洋130 余艘船舶的实时位置,遍布五大洲四大洋。据介绍,山东海洋控制运力1500 多万载重吨,是继中远海运、招商局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远洋运输企业,其中乙烷运力占全球比重达25%,位居全球第一。

在海上工程服务领域,山东海洋运营4 座世界最先进的海洋钻井平台,是中国唯一向国际石油天然气公司提供海洋油气钻井服务的省属企业。

此外,山东海洋还运营山东省首艘海洋风电安装船“慧海壹号”,研发建造了山东省首艘新一代1500吨风电安装船,可适用于深远海70 米作业水深,开展20MW 海上风电风机安装工作。针对山东省海上光伏专用经济型施工装备稀缺的现状,创新研发国内首艘海上光伏多功能打桩运维船。这些项目都大幅促进了海上新能源建设。

走在前列,打造海上“蓝色粮仓”

莱州湾是中国主要渔场之一。这里水浅泥沙多,加上黄河带来了大量营养物质,非常适合水产养殖。在距岸边10 公里外的海上,山东海洋集团权属企业明波水产建成北方首个大型生态围栏“蓝钻1 号”,配合陆基养殖,共同打造海上“蓝色粮仓”。“两种作业场景形成‘循环水+大型生态围栏’陆海接力生态养殖模式:冬天海水寒冷,斑石鲷、石斑鱼、东星斑这些名贵的鱼类就养在陆基循环水车间的鱼缸里,到夏天海水温度高过18 度时,鱼儿就被运到远海大型生态围栏里养殖。南鱼北养不仅跨越了不同地理自然环境的新广度,更是攀登了海水养殖技术创新的新高度。”明波水产副总经理王晓梅介绍。

我们把目光转向青岛西海岸,从这里出发,向黄海深处行驶120 海里,茫茫大海中矗立着海上“巨无霸”,这就是我国首座大型全潜式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网箱“深蓝1 号”,山东海洋“海上粮仓”建设重点项目。这里创新打造了“中央综合管理平台+多个分布式网箱+多艘养殖工作船”的“1+N+N”深远海养殖新模式。其中,中央综合管理平台集合“生活保障中心、生产保障中心、综合监控调度中心、工业旅游基地、海洋科研教育基地、海洋清洁能源站、海洋科学实验室、深远海应急救援中心、海洋大数据处理中心”九大功能,为深远海养殖新模式搭建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2022 年6 月,“深蓝1 号”养殖大西洋鲑大获成功,共收成鱼17000 余条,单鱼平均重量超4 千克,品质超过欧盟出口标准,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成功。

在传统的渔业生产领域,山东海洋以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苗种繁育核心竞争力,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山东海洋又在明波水产厂区北侧3 公里处投资新建了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该基地计划建设10 座1 万平方米的数字型工厂化育养车间、10 座饵料培育温室、5 座生态中培池塘,实现海水鱼、海参、蛤蜊“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集良种选育、苗种生产、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北方最大的海洋渔业苗种繁育基地。记者看到,首座循环水育种车间即将投产。

走进山东海洋集团,你会被这里蓬勃发展的海洋产业深深打动。碧波无垠,孕育无限生机,蕴含无限希望。牢记总书记“建设海洋强国”的谆谆嘱托,山东海洋集团正用科技创新之笔,描绘一幅经略海洋的壮美画卷。

猜你喜欢
山东海洋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山东图片库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猪市虐我千百遍 我视养殖如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