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比较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3-10-20 22:07
学周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比较法教师教学

杨 萍

(甘肃省合水县吉岘九年制学校,甘肃合水 745400)

初中地理作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学习的基础性学科,其与生活联系紧密,亦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地形地貌、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物候现象等,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事物发展的规律。新课改背景下,不少新型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地理比较法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将比较法应用于地理教学,能够帮学生构建立体化的知识体系,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教学推广价值。

一、地理比较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学生地理学习中比较法应用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会比”“比不透”。初次接触地理比较法,不少学生还是习惯于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思维习惯还和传统的课堂学习一样,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师的提示去思考和表达,而不总结学习规律。这导致尽管他们听课十分认真,但一做作业或解决地理问题就不会比较了,自然学习效率无法提升。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知道该从哪里比较,但在比较时还会出现“比不透”的现象,有时甚至遗漏了某一问题的主导性因素。这样的比较无益于学生巩固新旧知识,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对比较法的应用仅限于概念对比或对地理表面现象的对比,无法对地理特征、成因、规律进行对比[1]。总之,在初中地理比较教学中,学生“不会比”“比不透”现象较为严重。

2.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是学生地理学习中比较法应用存在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主要有这几方面的表现: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例如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很有个人魅力等,而地理学科魅力、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等内在动力十分欠缺;二是学生普遍觉得死记硬背更简单,而地理比较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导致几乎有超过两成的学生对比较学习法心存抵触[2];三是多数学生未养成归纳总结、知识迁移的习惯,学习习惯有待加强。部分学生习惯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从来不对比较学习法的使用范围、技巧进行总结,也缺乏自主构建地理知识比较体系的意识,从而导致地理比较法无法在理解、内化地理知识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对比较学习法的范围、步骤以及价值不了解,从而缺乏在地理学习中使用比较法的意识;二是学生在运用比较法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储备有限,导致找不到或找不全比较的内容以及缺乏一个可供参考的比较指标体系,最终使得他们利用比较学习法进行学习的意愿很低;三是由于部分地理教材的理论内容过多,图文资料过少,概念知识零碎而冗杂,导致学生在运用比较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时刻保持思路清晰,常常会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四是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接收能力不足。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差异化的知识接收能力,而教师未做到在其接收能力范围内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地理知识比较体系。

(二)初中地理教师比较法应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地理比较法时容易出现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很多教龄短或较年轻的教师使用比较法的频率不高、使用意愿不强;二是五成以上的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利用比较法进行梳理、学习、巩固地理知识的意识;三是一些教师的教学并未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也未刻意去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比较体系;四是很多教师缺乏明确的比较原则以及思路,都是跟着感觉走,缺乏教学素材激趣的意识,地理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较为薄弱。总而言之,尽管不少教师都尝试将地理比较法应用于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然而缺乏科学性。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和结果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一线初中地理教师还将传授学生地理知识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以及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现阶段的地理教学距离“授之以渔”还有较远的距离;另一方面,很多地理教师缺乏专业的比较教学素养和能力。尽管他们认可地理比较法的教学价值,也认为比较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然而约五成以上的教师不清楚这一教学法的运用原则、运用范围以及操作程序,加之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可供参考的案例少之又少,导致他们只能凭着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感觉走。基于此,如何构建并内化地理知识比较体系已经成为当下地理教师实施比较教学的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

二、地理比较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采取多元方法构建比较体系

1.由总体到部分的比较。在初中地理比较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遵循从总体到部分的思路对要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比较。具体可先让学生以单元为单位总结地理事物的整体特点,然后再去总结单元中地理事物各小部分的个性化特点,用思维导图或图表的方式对各小部分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要让学生在看见了一片花园之后,再深入花园去观察其中的每一株花[3]。如在讲授区域地理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欧洲、非洲这两大洲的整体层面出发去进行洲际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气候、水文等知识对比,然后可从自然、人文条件等局部层面入手去比较。这种思路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单元知识的整合能力,方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知识体系。

2.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在初中地理新课讲授中,教师可以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思路进行比较法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培养其知识迁移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应用比较法的思路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接收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这种思路组织教学活动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教育效果。

当讲到某个国家的地形这一部分地理知识时,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在一个大陆板块的其他国家的地形知识的时候,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将这个国家的地形知识整理出来,再同另一个国家的地形进行比较,并研究二者为什么会有不同,从而使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思路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演绎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亲自示范和精心指导。

3.同一地理事物的今昔生态对比。地球不断在公转和自转,地理事物往往随着岁月变迁而不断变化。从人类出现至今,无论是地形地貌、水文、人口、城市还是海洋陆地的格局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理解这些变化以及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规律,构成了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同一地理事物的今昔生态对比,是地理比较法中一种最常规的比较方法,又称“自比法”,将这种思路应用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可帮助学生直观、具象化地感受一种地理事物在外界因素变化的情况下真实的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在讲到七年级“陆地与海洋”这一章的《海陆的变迁》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古今地图来发现海洋与陆地古今的变化,让学生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地球经历了亿万年的板块运动之后才形成的,才有了七大洲、五大洋的这一地理格局。在讲授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也可以就黄土高原、黄河的历史演变来一次今昔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黄土高原是如何从中华文明的诞生地变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些都可以借助示意图来向学生说明。通过一幅幅反差极其鲜明的示意图,学生就会对黄河流域的变化产生更具象的感知。通过比较,学生也会很快意识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的重要性。

4.由“此图”到“彼图”的对比。由“此图”到“彼图”的对比思路就是借助于教材或教辅资料中的地图、图片、图表、柱状图、曲线图等对地理事物进行逐项比较,从而总结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化信息和特征。在讲授中国城市温差变化时,教师可通过曲线图来展现和对比拉萨和成都两个城市各月平均气温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拉萨每个月的平均气温都低于成都。紧接着,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拉萨和成都在同一个纬度,二者的气温差别会那么大呢?”并引导学生分析影响这两个城市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二者一个位于青藏高原,一个位于四川盆地。为了讲清楚“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有差异”这一点,教师可用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四张图片来举例说明:图一中的西亚沙特阿拉伯人穿着棉袄、住着帐篷,过着游牧生活;图二中的亚库特人住木屋、乘雪橇;图三中生活在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过着以捕鱼为生的生活;图四中达雅克人住长屋、种水稻。这说明,气候和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是不同的。通过比较和思考这四张图片,学生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气候影响着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由“此图”到“彼图”的这种思路,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5.同一专题中不同内容的对比。专题对比法就是结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对同一专题中不同内容进行比较,一方面可重整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对专题中易混淆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区分。对同一专题中不同内容进行对比是一种比较细致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专题内的知识点往往多而杂,不是通过简单对比地理现象、简单对比图表就能讲明白的,因此建议教师可用思维导图将细小分散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概括成一个大的专题[4]。如此,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做到“不遗漏”,深化学生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等到要用的时候,学生也可以随时调取,而不至于思考半天。

在讲授“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世界的气候”既是教学重点,亦是难点,如果将全世界的气候全部罗列出来并一一去讲,那么学生很容易混淆,即使一部分学生记住了,用的时候也很容易出错。如“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最容易被混淆,热带雨林气候有雨季和旱季,而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季,二者气候特征十分相似,只能通过降水量来判断区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顺带讲一下世界气候专题内的一些其他气候类型,将其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最终明白热带雨林的降水量是全世界所有气候中最大的。讲完七大气候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用比较法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让其深刻认识到气温和降水是影响气候最主要的两大原因。

(二)比较法应用时需注意的方面

1.与其他地理教学方法相结合。不可否认,地理比较法是一种比较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光比较而不去归纳、分析、总结,只有将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像地理综合分析法、地理演绎法、地理思维导图法等都和地理比较法相辅相成,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那么教学效率一定会得到提升,最终形成自身教学特色。

2.恰当选取比较的内容。前文提到,比较法的教学思路多种多样,教师应选取有地理性、典型性的比较内容作为实施地理比较法教学的前提条件。在进行比较教学之前,应考虑这两方面的问题:选取的内容之间有没有可比性?如果比较的地理事物没有任何的关联,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十分散乱,学生也会听得云里雾里。选取的内容是否典型?比较内容要做到典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方收集素材,从中筛选出那些最契合教学目标的内容,并确定好比较的角度,如此学生才能深层次地感受到比较学习的乐趣。

3.具体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初中地理知识包罗万象,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从东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概念、分布、成因和规律到我国的人口、地形、民族风情、自然景观等。地理知识对许多学生来说抽象难懂,而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比较教学时要懂得换位思考,教学设计要将处在这个逻辑思维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进去,不可为了“对比”而“对比”,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大部分学生学得懂、学得会为宜,不可过偏、过难。

三、结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比较教学法,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地理知识体系,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初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由总体到部分的比较、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同一地理事物的今昔生态对比等教学思路来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地理事物产生更具象的认知并进行辨析记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去践行这些方法,鼓励其将地理比较法应用于其他课程知识的学习中,这应是每位地理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愿景。

猜你喜欢
比较法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