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路径

2023-10-24 13:27徐晓敏
求知导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构建路径双减背景

摘 要:应试教育观念主导下的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简单粗暴地将教材中的理論知识灌输给学生,再通过课后的死记硬背与反复练习加深学生的记忆,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负担。在此背景下,致力于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轻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双减”政策应运而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为切入点,介绍了“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简要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路径

作者简介:徐晓敏(1977—),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

在“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小学教育环境,如何在为学生减轻课堂与课外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成为当前小学教师们面临的难题。虽然学校与教师都在积极地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认识不够深刻,没能从根本上为学生减轻负担,对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对课堂的整体结构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作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1]。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双减”是指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在课堂上开展灌输式教学,在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采用题海战术,以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与应试能力,但这对学生个人思维体系的建设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没有实际的作用。而“双减”政策不仅强调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重视学习结果与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而在“双减”政策的推行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理念的主流地位,要求教师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充分且科学地活用教材内容

“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意味着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安排开展的教学活动已经不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成长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产生深刻的认识,减少学生课后不必要的学习负担[3]。

(三)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体系不够完善,其自觉性和个人能力不够支撑他们完全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需要依靠群体的带动和教师的引导,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4]。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应试教育观念主导下的教育工作也逐渐陷入内卷的状态。“双减”政策的提出虽然为义务教育带来了一丝曙光,但由于社会中的现实压力和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认识不够全面、透彻,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5]。

(一)课堂教学规划不够明确和完善

部分教师的教学规划不够完善,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课本内容和考试要求进行,只顾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所有内容教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所教知识点的实际理解情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课后还面临着巨大的作业压力,与“双减”政策要求的减负背道而驰,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固化与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和专业能力不够支撑课程改革的需要,只能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这种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面临不必要的学习压力,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学生在面对抽象且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自然很难快速消化与吸收新的知识。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

在“双减”背景下,为学生减轻负担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才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与现状的创新方向与根本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让课堂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的本质,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领悟当前新课改下的教学精神,明确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上应当扮演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顺应“双减”政策的要求,切实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创新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往往需要依靠趣味故事、趣味习题和趣味游戏来集中注意力和辅助理解,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养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但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会受到兴趣的影响。因此,要想在为学生减轻负担的同时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内容,采用更加有趣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闯关游戏,每一个关卡都设置两个不同的多边形,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对比和判断这两个多边形的面积大小。小组成员需要先在内部讨论出一个答案,然后安排代表进行答题,答对了可以继续闯关,答错了则被淘汰,这是游戏的第一个比拼点——“看谁跑得远”,判断依据是闯过多少关。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多边形进行分割,组合成常见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通过对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来比较不同多边形的面积大小,这是游戏的第二个比拼点——“看谁算得准”,以答案的准确率作为输赢的判断依据。最后,教师可给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来让学生画出一个与之面积相等的多边形,这是游戏的第三个比拼点——“看谁画得快”,画出的多边形面积误差最小的即为赢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复习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知识,还能够对多边形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思维碰撞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融合教与学的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社會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多媒体智能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说教不同,多媒体设备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将数学规律的推导与变化过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融合了教与学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对“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这两个基本要求的有效贯彻。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前确定好要统计的对象与主题,并展开数据调查,然后将调查的过程与结果提前制作成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节省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插图将调查结果展示给学生,比如将枯燥的数字“2”转化为形象的两个苹果,借助色彩与图像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件上来。学生可以尝试将教师在课件上呈现的数据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统计表,并依据统计表来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可以提前将“统计表转化为统计图”的整个过程制作成生动的视频或使用动画的形式呈现,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知识点之间互相转化的过程,并验证自己绘制的统计图是否正确,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探究与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在情境中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也是对“双减”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的教学中,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既是其中的基础知识点,也是重要知识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与复杂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在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小明家最近在搬家,但是家里只有大的纸板,没有可以收纳小物件的纸箱,如果想利用纸板制作一个纸箱装东西,可以怎么做呢?”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融入情境中以后,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彩纸来模拟问题中的纸板,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先分析纸箱的形状与彩纸的形状,确定纸箱的组成部分以后再对彩纸进行绘制和裁剪,最后将裁剪出来的彩纸组装成纸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纸箱为载体,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与展开图。

(四)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

在“双减”背景下,没有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培训负担,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变得散漫。因此,教师需要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再合理地安排一些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外时间也愿意主动进行学习探究与思考,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探究性活动来设计实践内容。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蒜叶的生长”一课为例,依据教材中的要求,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为每个小组分配相应的任务,让两个小组同时观察一盆蒜苗的生长情况并分别记录数据。实践结束以后,各个小组需要依照自己记录下来的数据绘制统计图,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安排时间分析数据与图表,并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与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教育政策,为改变义务教务阶段畸形的教育生态指明了方向。在“双减”背景下,减少不必要的课外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活动开展的大前提。实际上,“双减”政策对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达成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们应当继续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构建之道。

[参考文献]

[1]黄桂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化深度学习课堂构建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3(3):45-48.

[2]卢小中.“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甘肃教育,2022(19):76-78.

[3]钟志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2(合刊4):48-50.

[4]顾可沁.小学高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路径[J].文理导航(中旬),2022(8):43-45.

[5]颜煜炯.“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园,2022,15(9):16-18.

猜你喜欢
构建路径双减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的构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