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中学历史课堂

2023-10-24 13:27左远桥
求知导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辛亥革命大数据

摘 要:大数据是当今时代的特色,各行各业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能够精准施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将大数据融入中学历史课堂,是借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创新举措。对教学中的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从而因材施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章基于大数据下的中学历史课堂,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探讨大数据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融合过程,并通过数据支撑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行为和思想,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历史情感、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大数据;历史课堂;辛亥革命

基金项目: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历史‘云端双师课堂探究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PSZD2021009)。

作者简介:左远桥(1976—),男,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

教育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教育与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科技服务于学生,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科教兴国[1]。而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通过高密度的信息采集为人们提供精准化的数据资料,也为现代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方向。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跟上时代脚步,与时俱进,借助大数据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混合性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一、基于大数据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

基于大数据的中学历史课堂必须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依据中学生群体的特征精准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精准化、深度化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探究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始末及影响。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笔者初步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一)目标情境中的学习:创设技术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大数据的形成以互联网的发展为基础,我国已有超过10亿的网民规模,互联网技术趋于成熟。借助大数据开展中学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不再单纯地依靠想象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而是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感受,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历史问题、体验历史场景、生成历史智慧。这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更优质的教学环境。目标情境教学主要以三种方式开展:(1)学校计算机教室给学生提供了网络检索和学习的环境,还有学校自建网站以及各学科推荐的学习网站可供浏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2)基于大数据时代特色创设微课程或微视频,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3)建设历史学科实验室,以历史图片、历史书籍、历史人物、历史器物等为素材,为学生创设相对真实的历史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历史问题。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学生在互联网中可以检索到关于这段历史的各类文字、图片、影片等相关内容,大量的数据信息正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问题情境中的学习:创设情境环境,生成问题,释疑学习

实践证明,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是一种有效、直接、快速的学习方法。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可以基于个人的历史认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借助教师的讲解、资料的查询、同伴的帮助形成一套自己的认知体系。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大数据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问题的机会。通过提炼历史事件核心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的检索功能快速检索到有效的历史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检索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学生学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辛亥革命的发生與清政府的腐败有没有关系?”“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各个人物和事件?”“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这些问题既符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又能够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去思考问题,研究辛亥革命的始末和意义。学生可以在学校计算机教室检索关于辛亥革命的文字、图片及影视资料,带着问题和情感去感受这段历史,并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搜集到的有效数据上传到学校网站,与其他学生分享和交流,这样就完整体验了学习输入和输出的整个过程。

(三)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形成数据,提炼升华

素质教育背景下,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教学模式,都希望通过学科教育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质量人才[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课堂获得进一步发展。智慧课堂不仅可以获取学生的具体学习数据,还可以记录学生学习的行为和过程,这些行为和过程的数据足以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取向。

以“民国元年——1912年”为例,为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在1912年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如“中华民国”建立、清政府倒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教师应以时间为轴展示历史事件,让学生感知当时的历史背景,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对其有准确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能力、价值观的培养和知识储备的增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在长期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学生的每一个学习动机和行为都影响其学习成果。因此,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倾向、价值取向、学习行为的变化。

二、基于大数据的中学历史课堂数据分析

(一)从数据中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上文提到,教师能够从大数据中探究学生的情感倾向、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处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会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以下是笔者对所在中学4个班级150名学生的问题设计和数据统计的分析。

问题1: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倡导“断发易服”,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若你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你会怎么做?你如何看待“断发易服”?

答案A:我是保守派,我认为留发辫和着传统衣冠是人们自然而然形成的习惯,辛亥革命的开展与人们是否“断发易服”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没必要废除。

答案B:我支持“断发易服”,清政府已经倒台,我们要开启新纪元,必须与时俱进,“断发易服”阻力再大也要强力推行。

答案C:我认为发辫和传统衣冠由来已久,强行“断发易服”自然会遭到反对,所以改变应该从其他方面入手,逐步改革,逐渐转型。

数据分析:从表1中的学生选择数据可以看出,新时代的青少年思想先进、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不拘小节,所以答案A的选择率为零。选择答案B的学生大约为三分之一,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是比较先进的,假如他们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他们可能是最有魄力的一批年轻人。但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似乎选择答案C更加理性和务实,这部分学生希望辛亥革命能够顺利开展,不能因为内部阻力而导致人心涣散。

教学实践表明,历史教师要想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好的办法是设置某种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让学生在面对历史事件时做出思考和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问题2:假如你生活在清朝末年,接下来将会发生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请问你比较想参与哪一个?(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

选择参与戊戌变法还是参与义和团运动相当于两种人生选择。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它们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两个节点,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它们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变法还是运动,都会有人伤亡,面对大国小家,我们应该慷慨赴死还是等待时机?有55%的学生认为“国不在何以有家,既不能保家又不能卫国,生存的意义在哪?”还有45%的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历史的车轮总会滚滚向前,应该等待时机再开展运动”。

从学生的选择上,我们能够看出学生处事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变化莫测,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不仅限于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国家软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较量。以史为鉴,必须用战略性眼光来看待时代发展趋势,以更加理性、科学和务实的态度处理现实问题。

(二)从数据中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从日常的习题作业、资料收集、事件讨论、历史观察模块数据中了解学生对各个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运用现代化的数据统计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进行有效追踪和评价,从而开展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学历史教学中大数据的应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师教学的大数据分析,还应包括学生利用大数据自主探究学习材料。学生通过观看文字、图片、数据和影像资料等信息,仿佛在自己的眼前重新上演了一遍历史,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洗涤心灵,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基于大数据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必须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和分析[3]。学生对历史的评价往往基于教材阐述,但教材篇幅有限,有些内容往往过于简略,使学生不能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做到以史为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数据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就非常有必要,教师可以为学生推送一些精选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好奇心,让他们享受学习历史知识带来的乐趣,并要求他们在班级群或校园网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教材中将辛亥革命背景介绍为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而进行的改革。有些学者认为“新政”就是幌子,有些学者则不以为然,我们到底应该相信哪一种观点呢?基于此,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大数据检索相关资料,对辛亥革命整个事件的由来、经过、发展和影响进行全面了解,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一套具有自己思想观念的价值理论,而不是盲目听信于某一学者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客观理性分析和评判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习历史不仅要以史为鉴,更要从历史中提取爱国主义精神,教材上一两句话所描述的某个运动或战役,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正是他们改变了历史、推进了历史,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推送经典电影《辛亥革命》和《走向共和》等,让学生在观影的同时走进这段历史、感受这段历史、思考这段历史。教师将这段历史生动形象地还原给学生,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从而从小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一百多年前,孙中山、黄兴、董必武等一批批先进人物挺身而出,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我们要从中汲取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将之弘扬光大,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主要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对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了解,形成一套具有理论支撑的历史观,对他人提出的不同意见能够做出理性的辩证分析;以史为鉴,能够准确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整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这些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應该着重培养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互联网教育机会,以图片、影片、微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继而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为今后我国现代化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结语

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赋能课堂、创新教学。本文基于大数据下的中学历史课堂,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得出大数据下中学历史课堂的几点重要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数据分析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历史,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能够沉下心来思考历史发展的缘由、经过和影响,将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水源.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5):95-97.

[2]袁尾香.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以统编版《辛亥革命》一课教学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72-74.

[3]汤永成.“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课堂教学范式: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兼谈如何进行数据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31):66-68.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辛亥革命大数据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