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循环:新课标下的设计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研究

2023-10-24 21:24郑楠
求知导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单元整合

摘 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美术设计课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文章通过师生共建真实问题情境、学生探究设计师思维、云端互联助力拓展评价维度等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基于生活经验的联想,培养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建立“理想、生活与艺术”一体化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一次次设计课中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全方位提升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关键词:设计思维;单元整合;五步循环

作者简介:郑楠(1994—),女,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小学。

一、单元整合,理清设计思路

“设计·应用”领域是小学美术学科四大领域之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3—5年级划分为小学美术第二学段,在小学美术第二学段的课程中有许多不同领域的设计课程,它们之间有许多的共通点,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比如平面设计更注重设计作品的图案创作;产品设计需要遵守“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建筑设计在实用和美观的基础上增设了安全性、整体性、环境性等特殊要求。

运用单元整合的方法能够更清晰地区分设计的种类,不同种类的设计对应不同的设计方法和流程,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设计思路,搭建设计思维支架。

二、跨年级整合设计内容

按照新课标对小学美术第二学段“设计·应用”领域的要求(观察学习与生活用品,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体会设计能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1]),可以把小学美术第二学段中的设计课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这几个设计领域所运用的设计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别,但又有着相似的设计思路与连贯性。

三、产品设计五步循环法实施策略

产品设计五步循环法以斯坦福的“设计思维”理论[2]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基础理论依据,经过优化后,成为为小学生量身定制的设计思维教学方法。

五步循环法可以引导学生从片面、简单的设计思维走向立体、高阶的设计思维,帮助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学生学会基于生活经验的联想,树立面向未来的创新性设计思维,将未来、生活与艺术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师意识和审美能力,为其未来的生活赋予活力。

(一)师生共建真实问题情境

产品设计课教学时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无法进行有效设计;设计的物品在生活中过于常见,学生的设计作品最终沦为对某样生活中已有的物品的复刻。解决这些痛点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尝试用变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1.寻找产品功能性的问题

我们以“吐槽大会”“一起来找茬”等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身边常见的物品,如笔筒、台灯、闹钟等,探究它们的功能性表现。学生经过定期观察记录,发现身边这类使用比较频繁的物品往往在单一的功能领域表现优异,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会暴露出许多不方便的问题,如有的笔筒只有放置笔的功能,并且存在比较短的铅笔或橡皮放入后就难以拿取等问题(表1)。

学生通过自主探寻问题的过程能够精准地发现物品功能设计存在的缺陷,同时这也是对物品的基本结构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不仅学会了从功能性入手寻找问题的方法,还提升了对物品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2.寻找产品外观设计的问题

视觉是人类的基本感知之一,产品外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每个人的审美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始终基于色彩、排列等美术基本通识。寻找产品外观设计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发现身边物品在图案装饰上存在的问题。当然,有时漂亮的外观也会影响物品的使用,如学生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了外观漂亮的猫耳杯、兔耳杯,但是在实际使用时,漂亮的耳朵装饰却变成用户喝水的一大阻力。外观设计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外观设计不可以成为产品功能的阻碍,这样的案例加深了学生对“产品设计中实用性优先于美观性”的原则的印象。

3.寻找产品可升级的方向

我们以“功能完备且美观的物品一定是完美的吗?”为议题开展微型辩论会,在辩论会中,学生提出案例:日常生活中,脚踏式垃圾桶的使用是比较频繁的,经调查发现,在实际应用背景下,很多人不愿意与藏污纳垢的垃圾桶近距离接触,从而才更换了挥手开盖式垃圾桶。通过对此案例的共同讨论,得出了“产品设计会根据大环境不断进行升级”的结论,并以此为启发,开展有指向的垃圾桶升级设计。

问题能促进设计萌芽,是设计的基础。只有在实际应用物品时发现物品的不合理、不方便之处,升级与改进才会真实有效。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物入手,養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敏锐的眼光,继而从发现问题走向创造问题。

(二)确立“用户首位”意识

在任何设计中,最应该考虑的是为“谁”而设计,要倾听用户的心声,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个用户可以是医生、盲人、同学、教师、家人等等,当然也可以是设计师自己。

1.收集基本信息,预设设计框架

学生以问卷形式收集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喜好等基本信息,将这些信息结合自己的设计经验,以设计元素图表的形式分项罗列用户可能存在的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预设整体设计框架。

2.深入访谈调研,沟通用户需求

建立基本设计框架,完成初步构思后,学生带着自己的初步设想与参考案例,和用户进行面对面访谈或线上访谈。根据用户基本信息预设的整体设计框架,有助于学生建立对用户的认同感,同时也能提升沟通效率,帮助用户更快速地确定自己想要的设计效果。学生在多次沟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设计思路,确保后期设计的整体方向正确。

3.分析设计突破点,开展同理心设计

用户给出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学生便通过罗列信息、筛检信息、提取信息几个步骤,从收集到的海量信息中,解析用户真正的需求,并把这些有用的信息转化为设计元素。运用同理心,使自己站在用户的角度寻找“人类本性”(超越文化的人性需求)与“文化属性”(不同的文化动因)之间的冲突张力,确定设计突破点。学生尝试把握用户需求中的冲突与矛盾以及用户需求中的痛点,找到设计的着力点,能使自己的设计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明了。

(三)整合线索创想资源

在信息时代,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早已不陌生。通过网络,学生能够获取许多有助于设计的资源,但接触庞大的信息流也有被混淆视听的风险。教师应通过精确收集、发散创新、精准取舍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让信息为己所用。

1.分类检索,精确收集可用资源

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设计所需的地域文化知识、背景知识等信息,并搜寻已有的同类设计作品,在外观与功能方面结合用户需求进行取长补短。

2.线索式发散思维创想

组织学生在一定的线索因子限制下进行头脑风暴,拓展思路,但也要避免思维发散路径过多,创想方案偏离设计整体框架。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设计方案及想法,这些想法不一定是完整的,可能仅仅包含某一个方面,也可能没有考虑到某些因素,不完全切合实际。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只有让思维的火山没有限制地喷发,我们才能从中找到耀眼的钻石。

3.提炼整合重要元素

对于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新奇的点子就像水龙头里的水一样,源源不断,而教师要做的仅仅只是轻轻地拧一下开关。思维的发散与创新值得称赞,但是爆炸的信息量也会出现弊端[3]。学生对于新奇事物的态度往往是喜爱并非常愿意接受的,而一旦接收的信息过多,就会出现什么元素都纳入设计中的现象,最终导致作品成为“四不像”。

学生需要耐下性子,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删减与整合那些零散或是无用的方案,并将思维碎片进行整合,“舍”是为了更好地“得”。

(四)展现思维过程

1.草图助力思维可视化

在确定了最终的设计方案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把充斥着各种术语、长篇大论的设计方案用直观的图画形式表现出来。在绘制初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在呈现和分享想法,也是在对方案进行二次探究,绘制初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发展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过程。把自己所想象的方案通过手来呈现,再根据手的描绘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想象,在大脑和手不断地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最终会形成一个成熟的想法。

2.模型助力思维具象化

设计方案是否可以真正转变为产品?想要在只具有图文信息的情况下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成熟的空间观念和强大的思维建模能力,显然这是小学生所无法胜任的,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入更加直观的模型来帮助学生。

教师可让学生从家中的废旧物品中搜寻材质相似的材料替代真实材料。在筛选材料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特性,如可弯折、可透光、有弹性等,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材料的认知,也能助力学生拓展生活常识。

在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发现设计方案中未能体现出的问题,如设计椅子时,部分学生的椅子设计得过高、椅背设计得过大、整体重心不稳等。这些问题在设计方案中无法直观体现,但以模型形式就可以快速找到设计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对方案进行改进。

(五)开拓多元评价路径

在设计师确定了切实可行且经过千锤百炼的好方案之后,他的工作仍然没有结束,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即将展开,那就是——评价。设计不同于绘画,它不仅仅是自我内心的表达,更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于“人”。

1.生生互动,共同成长

学生在设计时不免被过多的元素所束缚,他们有时不懂如何取舍,陷入“当局者迷”的状态。这时,学生可以邀请几位未参与自己设计计划的同学来共同探讨方案,并参考设计元素图表对原始方案进行删减与修改。在不同的视角下,各种思维模式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过程性评价,经过几轮这样的修改,学生的设计方案会在不断磨砺下渐渐成熟。

最后,教师可举办班级设计作品展销会,运用投票器,让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最具潜力的作品、最具创意的作品等。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能够学习他人作品的优势,为己所用。

2.师生互动,专业指导

教师应从美术专业的色彩搭配、外形设计等方面对学生的设计草图进行阶段性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设计作品的数据。对于对数值不敏感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必要的情况下借助身边成熟产品的测量数据,完善自己的设计草图。

学生经过多次修改,拥有了比较完备的设计草图后,教师可以利用线上课堂与专业设计师连线,让他们听听学生的设计想法,并从功能性等方面帮助学生分析设计作品成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专业视角助力学生完成作品。

3.用户互动,定制升级

设计是服务于人的,设计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感受,所以应在传统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基础上增设用户评价。学生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线上视频或是线下展示的方式为用户讲解自己的设计作品及设计理念,并请用户评价设计方案与自己的需求是否相符,有哪些部分需要改进,最后根据用户反馈及时修改方案。在设计成稿后,请用户从功能性、实用性、美观性、创意性等方面为学生的设计作品打分,学生依据用户的打分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设计能否获得用户的认可,为未来的设计师之路奠定基础。

四、产品设计五步循环法实施成效

学生在运用五步循环法完成自己的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从设计方法到设计思维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与用户的多次沟通以及与同伴之间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不仅培养了信息筛选能力,还提升了方案阐述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

运用五步循环法进行产品设计,还原了真实的设计师视角,不仅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对“有界限的美”的理解。

教师应模拟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灵活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以及如何拓展身边的可用资源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设计师思维搭建支架。让学生在反复的生生互评和专家点评中,通过试错和迭代提升对设计方案的阐述能力、信息获取和筛选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师思维,使学生成为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沟通、精于制作的小小设计师,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5-56.

[2]普拉特纳,迈内尔,莱费尔.斯坦福設计思维课1:认识设计思维[M].姜浩,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121.

[3]贝格尔.像设计师一样思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95-96.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单元整合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研读教材 合理整合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浅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艺术理念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