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姚海军:科幻是这个世界的黏合剂

2023-10-26 00:59陈娟
环球人物 2023年20期
关键词:科幻世界刘慈欣三体

陈娟

姚海军

10月中旬的成都,整座城市都沉浸在一种“科幻的热潮”中——历经80余年,世界科幻大会终于来到中国,来到成都。作为本届科幻大会专职主席,姚海军的内心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在家门口遇见科幻大会,这曾是中国几代科幻人的梦想;忐忑的是能否成功举办一场令世界科幻迷、科幻界人士满意的盛会”。

他曾在国外参加过5次世界科幻大会,每一次都内容丰富而富有生机,“作家、艺术家、产业届人士、科幻迷们共同参加活动、设置话题,每个参与者都尽情地享受科幻。”姚海军回忆。

印象最深的是5年前那次。2018年8月,姚海军和中国科幻联盟代表前往美国圣何塞,参加第七十六届世界科幻大会。出发前,大家心中都有一个想法:争取把世界科幻大会引进中国。大会第二天,姚海军代表团队做“申幻”演讲。按照规定,他有10分钟时间陈述成都的准备工作、城市的科幻氛围、中国科幻的发展状况等。真正上台时,才发现每个人分配的时间不足10分钟,再加上翻译,演讲内容并没有来得及讲完。走出会场时,他有些沮丧,但不少外国朋友过来拥抱他,说“讲得精彩,我们会全力支持成都”。

3年后,经过多番努力,成都“申幻”成功,世界科幻由此开始进入中国时间。

“2015年,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登上了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的颁奖盛典舞台,它就像太阳爆发一样。那一刻,我就坚信世界科幻大会一定会走进中国。”姚海军说,如今几代中国科幻迷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从 “科幻迷”到“中国的坎贝尔”

回顾40多年的“科幻人生”,姚海军常说自己是“被科幻‘冲昏了头”。他的人生也见证着中国科幻的发展。

姚海军最早遇见科幻是在十几岁读中学时,数学老师思路比较活跃,常常会从图书批发市场进一批书,带到学校来。“我从他的大书包里看到了一本《布克的奇遇》,书里讲了‘小狗换头的故事,一下子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对未来世界充满了向往。”姚海军回忆,他自此迷上了科幻。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科普杂志遍地开花,各省科协都创办刊物,一些主流文学杂志也时常发表科幻小说。那段时间,他一头扎进科幻里,读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读凡尔纳、别里亚耶夫等世界科幻大师的作品。

1983年,由于一场到底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科幻小说被打上“伪科学”“思想性问题”等标签,受到质疑。很多杂志不再发表科幻作品,相关作者纷纷停笔。姚海军每周都去书店找科幻小说,但总是失望而归。时间久了,心中有了念头:何不自己做一本杂志?

1986年,姚海军创办《星云》,“希望集结科幻爱好者的力量,促进出版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后来,他到东北一个林场工作,《星云》也没停。他自己组稿、编辑、刻版、油印、邮寄,经费由科幻迷们“众筹”,每期杂志上都发布一个收支表。“那时《星云》杂志用手刻蜡纸,制作很土,但代表的那种精神一点也不土,那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姚海军说,他也由此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出版机构、科幻作家和科幻迷。

科幻出版沉寂了十几年,转折发生在1997年。那一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召开,邀请到美俄两国宇航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科幻迷和作家前来参加。在北京,姚海军见到了过去十几年一直在信里熟得不能再熟的朋友,开始了一场“狂欢节”:白天,在科技会堂的大会上,人人听得心潮澎湃;会议散了,一帮人聚在街边大排档里高谈阔论;晚上,回到地下室旅馆,大伙儿接着天南海北地聊天。

就是在挤满科幻迷的地下室,姚海军遇到了山西《科幻大王》的副主编马俊英,并接受其邀请,到《科幻大王》工作。一年后,王晋康等科幻作家劝说他:“到《科幻世界》去,可以为中国科幻做更多的工作。”

姚海軍创办的杂志《星云》,曾是科幻迷和科幻作家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

2014年9月,第二十五届银河奖颁奖典礼后,姚海军(右)和刘慈欣在上海天文台合影。

《三体》推出之后,火爆全球。

1998年,姚海军入职《科幻世界》,最初被安排到“读者俱乐部”。次年他被调入编辑部,也正是那一年,刘慈欣开始在《科幻世界》崭露头角。

“我是一个科幻迷,比较了解科幻迷这个群体,杂志社领导很希望我能发挥‘专业优势。”进入编辑部后,姚海军开始担任刘慈欣、王晋康、星河、何夕等“顶流”作家的责任编辑;在期刊工作之外,他敏锐地意识到图书出版之于科幻产业的重要性,启动了包括“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等书系的科幻图书视野工程,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科幻作者。

《三体》的“幕后推手”也是姚海军。刘慈欣的每一部作品他都是第一读者,“一部比一部好,把所有绝妙的创意都聚合在三部曲中。像一个想象力的集束炸弹,为中国科幻炸开了一条路”。 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火爆全球。作为“伯乐”的姚海军,也因此被刘慈欣赞誉为“中国的坎贝尔”—— 美国著名科幻杂志主编约翰·坎贝尔,培养了一大批科幻小说家,奠定了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

如今,姚海军已是《科幻世界》的副总编辑,日常工作满满当当,仍把相当多的时间花在看稿子上。不仅如此,很多影视改编项目也与他息息相关。

“第二个刘慈欣可能已经出现了”

《环球人物》:您的一大成就是“发现刘慈欣”“发现三体”。现在回过头看《三体》为什么会成功?

姚海军:并不是我发现了刘慈欣、发现了《三体》,而是《科幻世界》就在那里,这是作者对杂志的选择。刘慈欣投稿《三体》之前,曾给《科幻世界》投了大量短篇小说,已经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科幻明星了。我所做的,只是让我们的出版模式与作家们的成长相适应。

《三体》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作品的经典性,它是跨时代的一个作品。同时也有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促成,比如中国经济、科技的崛起,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科幻、对中国的未来感兴趣。正因此,中国的科幻作品才能够进入世界科幻的视野之中。

可以说,中国科幻终于真正完成了对复杂文明体系的构建,展现了中国人在想象世界里所能跨出的最远距离;第二,为中国科幻争取到了与世界科幻平等对话的机会。

《环球人物》:也就是说,《三体》之后,世界读者都对中国科幻有了全新的认识。

姚海军:在科幻领域,以前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基本是单向的。西方人常问,中国人也有科幻吗?现在西方开始发现中国科幻,掀起了一个小小的好奇心热潮。西方与中国科幻领域的交流开始变成双向的了,中国科幻不再是一个“孤独星球”。美国、日本的科幻杂志开始刊登中国最新一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在国际科幻大会上,很多人的发言都会提及中国科幻、提及《三体》。这次世界科幻大会,就有中国作家和外国出版界人士一起探讨《三体》在各自国家的情况。

《环球人物》:从2006年首发到现在,10多年过去,一提起中国科幻还是《三体》,这背后反映了什么?

姚海军:一方面,《三体》太了不起了,是中国科幻难以逾越的一座山峰。另一方面,中国科幻作家队伍规模是很有限的,需要寄希望于年轻作者的成长,这需要时间。

另外,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是,也许有些优秀的作品已经出现了,但没有被我们关注到。就像刘慈欣,刚发表作品时也没有获得那么大的关注一样。未来的第二个刘慈欣可能已经出现了,正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待奠定他/她文坛地位的作品出现。

《环球人物》:那么,您认为产生好的科幻文学,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姚海军:从根本上讲,科学幻想与民族的梦想有关。随着经济、教育、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人的梦想正在被打开。美国科幻作家大卫·布林等人预言的“科幻的未来在中国”的可能性正在提高。

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

《环球人物》:有人说现在是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您怎么看?

姚海军:历史来看,当下是最好的时代。有像刘慈欣、王晋康等这样的顶尖作家,也有陈楸帆、宝树、江波等一批有潜质的青年作家,每年还有大量新人进入,这种蓬勃的生命力让人鼓舞。同时外部环境对科幻也很友好、包容,整体的氛围也催生出更多的科幻活动、科幻奖项。希望这个黄金时代能够延续足够长的时间。当然,我也希望在更长的历史当中,今天的黄金时代,是未来的辉煌的黄金时代的前奏。

《环球人物》:据您的观察,国内外新一代科幻作家都在关注什么?有何不同?

姚海军:科幻是丰富的、多元的,很难去概括它的潮流。从历史上来看,从太空歌剧到赛博朋克,再到今天 的科幻现实主义,主流不停转换。当下世界科幻的最大特点,是从一个超越性的维度观照被科技渗透的现实,试图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关联。像刘慈欣这样喜欢“空灵”的作家,越来越稀少了。

这种国际潮流在国内有很多呼应。比如最近两年,我读到了多篇语言学方面的科幻小说。这种题材非常难写,大家可能知道根据最成功的语言学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成的科幻电影《降临》。那种蕴含深刻哲学的外星文字的模样是非常考验想象力的。现在这类题材比较多的出现,其实和世界的变化是有关联的。我们能否真正相互理解?我们越来越对真正理解对方这件事产生了怀疑。

《环球人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该如何与科幻联系起来?

姚海军:我们有很多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来得及被开掘。其实,有一些科幻作家在这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探索。比如说王晋康,多部作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东方人思考、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他有一本书叫《古蜀》,就是以古蜀文明为基础展开幻想。还有科幻作家刘宇昆,小说中也有很多东方的元素,被大家定义为“丝绸朋克”。现在大家对东方文化元素有了更多的兴趣,这是中国科幻的机遇。

《环球人物》:一提到科幻,总会问到一个“终极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对一个国家、对生活在当下的个体,到底有何重要意義?

姚海军: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获取关于未来的更多的信息。这些都是科幻能够给予的,它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折射,是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也是一种预警。

世界越发纷乱,正处在一个撕裂的过程当中,科幻还是这个世界最好的黏合剂。科幻常常是把人类当做一个整体来书写,我们都是在科幻当中探讨诸多可能的未来,共同谋求一种大家都期望获得的美好未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世界很需要科幻,需要科幻大会。

至于每个个体,很多人问为什么要去关注天空和宇宙。现实很繁琐,每天都面对各种各样的琐事,我们常常迷惑和自我怀疑。这个时候,如果看一看辽远的星空,去思考一下生命、宇宙的意义,反过来再把我们的一些小选择放在一个大命题下重新思考,我相信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帮助的。

姚海军

1966年生于黑龙江,现任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兼任《科幻世界译文版》主编。曾获首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编辑金奖,担任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专职主席。

猜你喜欢
科幻世界刘慈欣三体
刘慈欣素描头像
来自科幻世界的高科技
科幻世界(1)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奇妙的科幻世界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Trekking Cat Country By Tyler Roney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