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少年”陈凯歌的战场

2023-10-26 00:59余驰疆
环球人物 2023年20期
关键词:陈凯歌长津湖志愿军

余驰疆

陈凯歌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這是辛柏青第二次与陈凯歌合作。第一次是在电影《妖猫传》时,他对导演的印象是两个字:严苛。这次同样如此,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以下简称《志愿军》)的拍摄现场,陈凯歌常说的话,包括但不限于:“再来一次”“我不够感动”“再多一点情绪”……而且,他总是连说三遍。

讲戏时的陈凯歌更认真了,眼神、动作、情境、情感,陈凯歌能用最文艺的语言讲着最务实的需求,甚至自己上场演起来。在片中扮演彭德怀的王砚辉说:“每个演员都想碰到这样的导演。”

严苛和认真之外,陈凯歌还有另一面——孩子气。“有一场戏,他说镜头最后摇过来,拍你们依山而立的镜头,我一听就觉得脑子里有了一个升华的画面,直说这个设计太好了。”辛柏青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导演一脸得意,像孩子一样,特别开心。”

这种孩子气,恰是陈凯歌近几年创作的初心。从两部《长津湖》到三部《志愿军》,曾经以浪漫主义见长的陈凯歌却对抗美援朝题材念念不忘。长达13个月的时间,他将自己沉浸在“志愿军”的故事里,这也是他从影以来拍摄时间最长的作品。

究其原因,还是“少年意气”。陈凯歌出生于1952年。那年,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空前激烈的上甘岭战役。后来,这一段历史被拍成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感动了无数国人。因此,陈凯歌的少年时代,抗美援朝始终是热烈、澎湃的记忆。

“铭记抗美援朝对于我们国家的成长、对于我们国家长久和平的意义,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书写这段历史的用意所在。”陈凯歌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们希望用一部全景的、多维的,更大规模的抗美援朝电影,向观众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打这场仗,我们怎样去打这场仗。”

在《志愿军》的拍摄期间,陈凯歌每天都会带着本子,在上面写下感悟、分镜,以及许多灵光乍现的瞬间,直到最后,形成了数千页的文字——那是少年记忆对今天的反馈,也是陈凯歌对那段艰难岁月的闪回。

古稀之年的他,拍70年前的故事,依然热血沸腾。

细节控的暴脾气

在《志愿军》之前,陈凯歌已经作为联合导演,拍出了两部《长津湖》,但这一次他有更大的愿景和野心。“《长津湖》聚焦一场战役、一个连队,《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从国际博弈角度展开叙述——当时为什么要打这场仗、打的过程以及到最后取得胜利,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历史。”陈凯歌说。原本,他考虑分为上下两部,但仔细研究资料后发现,两部电影体量根本容不下所有内容,最终决定制作“三部曲”。

光是第一部,叙事线就有三条:第一条,是在北京,中共中央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时,做出选择的艰难过程和坚定信念;第二条,是在朝鲜战场上,从跨过鸭绿江到首战两水洞,再到三所里、松骨峰的激烈战斗;第三条,是外交维度上,在联合国会议上中美双方的短兵相接。

在这三条线路里,既有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梁兴初、江潮等军队将领,还有伍修权为代表的“外交天团”;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李默尹、杨三弟等虚构角色。

群像电影往往易流于事件,如何将《志愿军》拍得不一样成为陈凯歌与团队在创作时首要思考的问题。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让观众与70年前的志愿军“同呼吸”。

在电影拍摄现场,陈凯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既要写实,也要写意。”他将这两种手法形容为一部电影的两条腿。“要是没有写实做底子,步伐就不会很坚实;但如果没有一点浪漫,可能就走不远。”

写实,一是逻辑线,二是细节处。《志愿军》开场,陈凯歌用近1小时的时间,讲述了“我们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从台海局势到朝鲜战场,从中南海的会议到请求苏联援助,还有彭德怀跨过鸭绿江前后的惊险故事……这些都是陈凯歌与团队在无数历史资料中牵出的故事线。“这部电影不写一时一事,而是要写出在整个国际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拍摄现场,陈凯歌更将“细节控”的性格发挥到极致:大到爆破画面的呈现,小至演员脸上的汗珠、剁菜时用刀的角度。一次,他走进拍摄场景,看到一条被子就火了:“那个年代的被子是有被头的!”转头对道具组说:“别让我在现场看见任何一点破绽,片场就是战场。”

美术、道具人员因此常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里。曾与陈凯歌在《妖猫传》合作的资深美术指导陆苇,至今能想起陈凯歌严肃的语气:“三所里这个村落怎么布置?战斗主要在哪个方向展开,在什么区域展开?事先没想好就比较被动。”三所里的野外置景,经历了数不清的推翻重来,陆苇经常在现场带着美术组连夜修改。

“历史狂人”加“细节控”,陈凯歌也让观众学到了不少冷知识:志愿军用来对抗敌人坦克的自制武器“燃烧瓶”,38军113师在极速行军中的“无线电静默”,还有中方代表在联合国时检查名牌上英文的细节……

“写实,就是电影的基础。”陈凯歌说。

电影《长津湖》剧照。

电影《妖猫传》剧照。

导演一部电影,也是在生活

有了写实的基础,陈凯歌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在战役和历史之外,我们还能传达什么,表达什么?”他将这个“什么”形容为“无形之气”。

“我一直在想这股气,这个‘无形之气才是真正能够使影片扩大的因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这股“气”的载体,是人;每个人物身上,也都承载了陈凯歌表达的主题。

辛柏青饰演的李默尹,是一个虚构角色,陈凯歌为他设定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大革命时期,他直接受周恩来领导,在“白区”参与地下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死里逃生,又参加了红军;抗日战争期间在八路军总部做参谋,解放战争又去了“四野”做参谋……这些人物前情,在电影中鲜少被提及,但陈凯歌希望用这样一个老革命的角色,传达激烈战争中的悲悯之心。“减少伤亡,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的战斗原则在片中一以贯之,珍惜士兵的生命是影片的主题之一。”

陈凯歌举例,战役打响后,志愿军屡有上佳表现,唯独第38军一反常态,出师不利。会议上,彭德怀质问军长梁兴初,他才说出真实原因:“因为想准备再准备,尽量减少牺牲,我们牺牲了太多了。”听到这句话,原本暴躁的彭德怀陷入沉默,门外的李默尹掩面痛哭。表演时,辛柏青整张脸都埋在毛巾下,观众看不到他的表情和眼泪,却能在他的哭声和颤抖之中感同身受。这一段哭声,正是陈凯歌所谓的无形之气。

“志愿军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或说一大群人,志愿军是一个整体。”陈凱歌说,“我们篇幅这么大,但是能够给予个体的又那么小、那么少,怎么能够用两三句话、一两个动作就让观众留下印象呢?”

从创作开始,陈凯歌就确定了一个方向:“不管文戏、武戏,都要写人物。”彭德怀与李默尹在炉火前谈心,一句玩笑就体现了大帅的幽默感;戴如义、杨少成、孙醒等三连的战友,在松骨峰的最后一支烟,是将士们的视死如归;毛岸英和杨三弟在残垣前的对话,是战场上难得的温暖瞬间……

这些画面并非剧情推动的关键因素,却是配合写实故事里不可或缺的写意片段。“导演一部作品,也是在生活。”陈凯歌说。这些战场上生活的、柔软的瞬间,正是人性之光的流露,才能真正告诉观众,“这70年的和平,是用多大的代价才得来的”。

这是拍电影的第一条

《志愿军》开机不久,陈凯歌就迎来了自己的70岁生日——那一年,他联合执导的《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第一,拿下金鸡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从1984年的《黄土地》开始,在长达40年的创作生涯里,陈凯歌始终是一位荣誉与话题并存的导演。在许多人眼中,他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最具艺术追求的人,《霸王别姬》至今仍是许多电影评分平台的榜首;他也经历过漫长的挣扎期,他的作品、他的个人生活,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不断被营销号撰写成一篇篇流量文。

他的成功来自于满腔的浪漫。在自传《少年凯歌》中,他真诚讲述着少年时代的丝丝痛楚,伤怀而自省。豆瓣有一个高位评论:“陈凯歌的文笔足以称之为散文大师。”

在他众多的创作回忆里,这份浪漫清晰可见。比如1984年元旦早上,正在苦恼于剧本修改的陈凯歌在黄河边,目睹一位老汉,佝偻着身躯,从黄河里打了两桶水,再佝偻着身躯离去。他心中有了一幅画面,电影《黄土地》的轮廓出现了。

后来,在《黄土地》的“导演阐述”里,他写道:“人们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之间总是横亘着艰难的道路,但是,现实中的每一个行动又总是放射着理想热烈的光辉。”

他的风雨也往往来自这份浪漫主义,或者说不合时宜的复古情怀。在执导《我和我的祖国》之前的20年里,陈凯歌拍摄了《无极》《梅兰芳》《妖猫传》等6部长片,不算高产,却总伴随着被曲解、被议论。他也曾耿耿于怀,为此反驳过、争论过,可最后陷入了更大的恶性循环。

2019年,陈凯歌担任综艺《演员请就位》导师,这是大众难得真正了解他的时刻。他引经据典,细致讲戏,引得许多年轻观众大呼“佩服”:“大导毕竟是大导。”节目里,他淡然谈论自己的争议,真诚表达创作观点,少了份针锋相对,多了些豁达自在。

如同他曾在自传中写下的:“当你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很重要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人近古稀,对世界的理解才真正有了点透彻。

唯一不变的,还是创作的自觉。他向记者形容自己拍《志愿军》的工作,每天只做三件事:“首先,我要拍摄,从早晨太阳升起到太阳落下;接着,我要开会讨论第二天的拍摄内容;我还得创作分镜,这些分镜有一两千页A4纸,我都完好保存着。”

电影中有一个全长70公尺的镜头,中间需安置300多个爆炸点,陈凯歌和团队在冬季的“松骨峰”整整拍了35天,对他而言挑战巨大。只是,这个镜头拍完,他又觉得创作生涯到此刻,依然能有想表达的东西,依然有可以坚持的理想,是最难得最珍贵的事。

《志愿军》上映后,陈凯歌和陆苇同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交流,他对学生们说:“电影的记忆会逐渐隐去,可能拍出的电影也不一定能被留下,如果真是这样,那也没什么。”

“你感觉你跟这个事情有关系,能够为了它付出,可能某种程度上还不计回报。”陈凯歌说,“这是拍电影的第一条。”

陈凯歌

1952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84年执导电影处女作《黄土地》,1993年执导电影《霸王别姬》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代表作品还包括《孩子王》《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搜索》《妖猫传》《长津湖》等。2023年国庆档,由其执导的《志愿军:雄兵出击》上映。

猜你喜欢
陈凯歌长津湖志愿军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The Review of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长津湖》观后感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长津湖归来
冰雪长津湖 初醒冬与狮——《长津湖》推介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女儿歌
陈凯歌 大师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