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

2023-10-30 10:06林文用
天津教育·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寒号鸟教师应劳动

林文用

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和家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导致不少学生養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坏习惯。可见,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对此,教师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将劳动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教学价值:提高课程实践力

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又是创新语文教学方式的途径,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劳动审美、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等有着重要意义,真正落实“以劳增智”的目的。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理应承担这份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学科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动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另外,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综合性,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交流中形成劳动意识。同时,劳动教育具有明显的活动化和操作化等特点,通过合理的拓展延伸能弥补语文教学的不足。由此,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语文教学达到预设效果的同时,还能在劳动精神的影响下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二)劳育价值:培养新时代劳动观

劳动教育价值不仅包括劳动本身,更涵盖了劳动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而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不仅可以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还能突出综合育人的价值。劳动教育不仅包括体力活动,还包括意识教育,通过教学活动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生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促进劳动教育全面发展。而语文课程利用人文内涵传递、渗透的形式,引导学生的精神层面,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使语文课堂与劳动教育完美融合,深化学生对生活实践的感悟,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品格。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呈现劳动教育知识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且部分贴近生活,能够支持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对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内容,整理知识与劳动教育的衔接点,并据此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接受高效的劳动教育。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应带领学生深挖教材内容,突出其中的劳动教育知识。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并提出问题:“寒号鸟为什么被冻死了?”学生结合阅读感悟纷纷展开讨论,“寒号鸟非常懒惰,入冬前只顾玩乐,没有心思做窝”“对!寒号鸟不愿意付出,所以没有顺利度过寒冬,最终被冻死了”。借助寒号鸟的故事,学生认识到懒惰的危害,初步唤醒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其次,教师以文本中另一角色“喜鹊”引导学生:“喜鹊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呢?与寒号鸟对比,大家更愿意向谁学习呢?”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思考,发现喜鹊勤劳、肯吃苦,与寒号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纷纷表示愿意向喜鹊学习。基于此,教师借助寓言故事向学生传递“美好生活需要用劳动来创造”的理念,让学生明确了好逸恶劳的危害。

(二)强化劳动教育实践,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知识与技能。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多是通过理论讲解的形式,意图使学生理解“劳动最光荣”,但缺乏实践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带有较强的说教性质,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应以语文课堂为载体,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内容,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劳动能力,并逐步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有效渗透劳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首先,教师与学生进行集体讨论,确定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制定班级公约”,包括学习、纪律、卫生等多个方面,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其次,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先在纸上写下2—3条自认为比较重要的公约内容,再进行分组讨论,将不合理、重复的内容剔除,形成小组意见,并在讨论中进一步优化,从而形成完整的公约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将制定的公约打印出来,并张贴到班级展示栏,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如“保持学习环境的整洁,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做好值日生工作,定期进行班级大扫除”“桌椅是学习的重要物品,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等,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动手能力。

(三)抓住课堂教学契机,把握劳动教育概念

素质教育主张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合理的点拨和引导生成教学内容,而要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需要教师抓住课堂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会对课堂进行预设,并在课堂中根据预设引导教学走向,但过于依赖预设,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课堂整体教学效果,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渗透。对此,教师应积极抓住机会,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对劳动概念形成正确认知,并在完成语文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显著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另外,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劳动关系密切,以多种体裁的形式歌颂劳动、赞美劳动,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教师应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带领学生多角度品读课文,或者尝试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演绎课文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的根本,人们幸福的生活离不开辛勤的劳动,从而使学生对劳动人民产生敬仰之情,并在生活中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课文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精品细读,分析其中的描写手法和写作特点,让学生学习作者对劳动内容的阐述角度。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应指导学生深化对劳动教育概念的掌握,注重二者融合时的衔接性,而非将劳动教育生硬地融入语文课堂,这样学生才能接受高质量劳动教育的熏陶,使劳动意识和能力得到明显强化。

(四)借助课外阅读环节,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節,学生在这一环节能收获知识、开阔视野、净化心灵,而在阅读中渗透劳动教育,能有效强化整体教学效果,助力学生劳动素养的生成。而素质教育背景下,除了课内阅读之外,课外阅读同样重要,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助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推荐与劳动相关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中分析描写劳动的名句美词,感受文章中的劳动精髓,使劳动教育得到强化和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提出问题:“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做成的?”学生通过阅读发现,米糕需要经过水稻种植、收割、磨制米粉、加糖制作等多重工序,从而认识到劳动与创造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劳动产生正确的认识。其次,教师为学生推荐阅读《荔枝蜜》这篇文章,让学生分析“荔枝蜜”是如何形成的,蜜蜂身上有着哪些值得人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在深入探究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也让劳动教育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真正融入学生生活,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的目的。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自行搜集与劳动相关的文章,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找到文章内容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积极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理解劳动、赞美劳动,从而保证阅读的有效性。基于此,教师借助课外阅读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受到劳动思想的熏陶。

(五)运用语文教学实践,全面践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与实践联系紧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应借助语文的实践性设计教学活动,并调动多方面的资源支持教学。

首先,教师应积极挖掘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利用亲子关系,鼓励家长通过言行影响学生,并在沟通中引导学生的劳动思维。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描写的是田园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学生去瓜果蔬菜采摘园游玩,在亲身劳动中感受收获的乐趣,助力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

其次,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学校应基于“知行合一”的理念,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植树节的契机,有序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宣传植树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让学生在劳动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同时,学校应定期拍摄植树区域树苗的成长情况,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直观看到自身的劳动成果,实现劳动教育的多途径渗透,提高劳动教育的价值。

最后,社会是培养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的重要助力。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辅助,还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持,教师应立足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主题,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的机会,使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的联系更紧密。例如,教师可以与社区人员积极沟通,为学生争取社区志愿者的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清理社区卫生、参与社区组织的花卉种植活动等。在这一过程中,丰富的社会资源支持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劳动的价值,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六)写作教学融入劳动,关注学生劳动感悟

写作是语文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推动写作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劳动的感悟,还能让教师从细节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保证劳动教育效果得到强化。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以音、形、影融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并以劳动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丰富自身感悟。之后,教师布置与劳动相关的写作任务,使学生将讨论中的想法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开展写作指导工作。首先,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我与母亲共同劳动”的相关片段,尝试感悟作者的乐趣和怀念之情,为写作教学做好铺垫。其次,以“我与____的一次劳动”为主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展开讨论,如冬天清理积雪、夏天采蘑菇等,在阐述中回顾劳动时的乐趣,并产生写作欲望。最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将真实想法和感悟融入其中,有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挖掘隐性劳动资源,助力劳动素养形成

教材中包含的劳动资源分为两类,一是显性资源,二是隐性资源。隐性劳动资源非常容易被忽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而学生要想认识到隐性劳动资源,自然要深入研读文本,无形中助力劳动素养的形成。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外,还应抓住“伟大的工程”这一关键词,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劳动因素,让学生体会蟋蟀不辞劳苦、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为了深化学生对文中劳动因素的理解,教师应设计对比阅读活动,将本文中的“蟋蟀”与《寒号鸟》中的“寒号鸟”做对比,让学生对比分析二者的性格特点,在总结、反思中形成劳动素养。基于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发现,主动挖掘并设计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一切创造都离不开劳动,劳动不仅支持着人类迈向美好生活,还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是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勤劳品质的核心要素。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在课堂中合理渗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完善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应积极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收获劳动的乐趣,进而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猜你喜欢
寒号鸟教师应劳动
寒号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寒号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解救寒号鸟
被误会的寒号鸟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