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档案校史资源的“大思政课”赋能建设探索

2023-11-17 01:38姜素兰王岩
北京档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姜素兰 王岩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大思政课”理念,引发了教育界的深入思考。如何在职能范围内贯穿思政元素,与学校同向同行做好“大思政课”建设,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北京联合大学档案(校史)馆为学校守护着拥有近14万卷件档案的记忆宝库,承担着档案(校史)馆运维和史志鉴编纂工作。挖掘、整理、运用具有育人价值和功能的档案校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服务“文化润校”发展战略,档案(校史)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肩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从立德树人到三全育人,到“大思政课”建设,我们一直走在探索和实践的路上。

一、筑根塑魂,深挖育人众元素

档案(校史)馆保存的档案记载着北京联合大学建校45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自成立以来,档案(校史)馆一直致力于夯实业务基础,提供高品质服务,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围绕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发档案资源,深挖育人元素,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立德树人工作提供素材和服务,为学校塑建精神品质之魂探求历史本源。

党建引领,不断完善档案治理体系。学校档案工作始终坚持“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站位,以大档案理念,结合多校区办学特点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档案(校史)馆以支部引领业务工作,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强化“档案工作无小事”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从“1+1”到“1+N”探索基层党支部共建,打造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的工作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制(修)订校级档案管理制度5项;编制档案工作制度汇编,收录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校级管理文件,规范指导全校档案工作;全面推行立卷归档三合一制度,规范建档工作。

夯实基础,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在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档案(校史)馆采取多项措施提升档案资源的质量、深度及广度,以科技创新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加强立卷工作指导,对归档单位实行点对点上门服务,加强前端质量控制,提高进馆档案质量;坚持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专项攻克历史遗留难题,抢救性整理跨度29年的基建项目散置材料;规范管理,逐步接收在校学生个人档案;丰富馆藏,征集扶贫、抗疫和国庆70周年专题档案,面向广大师生校友征集档案;完整留存资政素材,建设党建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主题教育等专题资料库。有计划地推行“存量档案数字化”和“增量档案电子化”,依据档案利用需求依次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筹建数字档案馆,与机器人学院合作开发高校首个校史馆智能讲解机器人,引进开发智能互动云屏,提升校史馆参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相关成果获软件著作权登记和多项专利授权。

多维开发,提供深度校史和文化服务。在做好档案基础工作之上,档案(校史)馆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编写了校史系列丛书《校址的故事》《校史的故事》《专业的印记》,出版年鉴6卷、老领导和老教授的文集文选5本,为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案头材料;借编写《校址的故事》实地踏勘契机,采集学校原有和现用的51个办学地址的土与水在校史馆专门区域展示;梳理前期收集的素材并再次走访“老大学”收集信息,集齐了与学校有着亲缘关系的大学分校的校牌信息,等比还原制作校牌60余块展示于校史馆,老校牌与各校址的土和水一起生动、立体地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历程,激发了广大师生校友的爱校情懷。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档案(校史)馆积极提供校史服务:设计并制作学校办学40周年成果展及配套画册;为艺术学院师生创编的音乐舞台剧提供创作素材和史实审校;为建校40周年MV拍摄提供素材和拍摄支持;为师生党支部活动提供校史服务;为校友会、招生、宣传、迎检等工作提供支持等。

二、启智润心,搭建育人多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就要全面拓展育人场域。在“大思政课”视域下,育人主体不仅是全体思政课教师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还应包括其他各个部门的所有教职工。要做到与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同频共振,档案(校史)馆不仅要做育人素材的挖潜者,更要做教育的施行者,积极拓展渠道,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借助自身优势搭建多个育人平台,使学校的思政育人课堂更丰富、更立体。

开辟大讲堂,传承校史文化。校史记载着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是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是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精神富矿。把办学的历程、凝聚的文化和奋斗的精神融入课程和教材,将校史以一门课程引入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知校、爱校、荣校、兴校、强校”培养,可以使学生从校史中获得精神力量,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自2017年起,档案(校史)馆积极与学校思政课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宣传部门沟通,推进校史进课堂工作,起草工作方案、制作教学课件、组建教学团队。2019年,“知校史”大讲堂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必修课程写入本科生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以理论+实践的形式面向学生开课,在校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校史的热潮,学生知校史的热情和参与度得到极大提升。

成立校史宣讲团,组建讲解志愿者团队。“知校史”大讲堂启动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培养力度,档案(校史)馆与校团委和各学院联系沟通,牵头成立学生校史宣讲团,发挥学生骨干导学作用,传承校史文化。同时,与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招募学生服务志愿者,负责“知校史”大讲堂实践教学的引导等工作;组建校史讲解志愿者团队,进一步扩大校史讲解学生队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史讲解中来,使学生不但知校史还能讲校史,通过熟知和讲解校史悟到更深的道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馆系深度合作,建设档案学专业实习基地。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仅有的设置档案学专业教学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档案(校史)馆注重资源优势互补,与档案系密切交流合作,共同担负起培养档案优质人才的任务。一方面,档案(校史)馆主动融入人才培养工作,参与档案学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参编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另一方面,将档案(校史)馆建设成为档案学专业学生实训基地,承担档案系各层次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精心筛选指导教师、设计培训内容、编写指导手册,使学生真正获得实践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骋怀游目,开拓社会大课堂

社会现实中永远存有最真实、最生动的丰富题材。“大思政课”教学就是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将思政课讲在京畿大地上,为学生打开洞察社会、观照时代的“大视野”。档案(校史)馆将工作放眼于整个档案行业和北京市,带领学生参与和举办各类档案活动、承担和完成各级科研项目、提供档案专业服务,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接受有滋有味的“大思政”教育。

聚焦国际档案日,举办主题活动宣传育人。档案(校史)馆以国际档案日为契机,每年精心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广泛联系和合作,先后举办“档案在你身边”主题活动、“档案见证改革开放记录联大发展历程”主题宣传周、“新中国的记忆”主题报告会等,承办高校档案生态建设研讨会、首都档案治理体系建设高端论坛和高校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论坛,在“兰台之家”微信公众号平台直播交流工作经验、举办公益讲座、联合主办兰台大讲堂,联合北京收藏家协会等单位举办徽章展,协助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校徽上的大学记忆”展,与北京市档案馆共同举办红色展览进高校活动……一系列档案宣传和活动,为学校的思政育人工作赋能添彩,增加了活力。

服务社会,承担科研项目实践育人。档案(校史)馆组织师生团队为市委教工委等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开展档案服务,与6家优秀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基地,牵头申报国家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会等单位的科研项目,与北京市档案馆、首都博物馆、新街口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合作开展研究,主持或主要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必备专业技能,使学生通过项目式的“真刀真枪”的档案实操学习提升了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生从中学会了如何采集和梳理档案信息、口述档案的采集方法和要点、调研数据的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同时,项目研究的内容,从老党员的革命经历到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战斗过往,本身就是红色教育的种子,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也接受了心灵的洗涤。

立足本职、筑牢根基,深入挖潜、广泛合作,以实践育人、以育人推动实践,这是立足好档案校史这座育人富矿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未来,档案(校史)馆将继续以创新拓展為要素,凝练品牌特色,汇聚各方支持,以创新、系统的思维,为学校构建多维联动、多域互动的育人大格局,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不断贡献档案和校史的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档案(校史)馆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