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的策略
——以潮汕方言童谣为例

2023-12-01 20:14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潮汕童谣方言

李 婷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学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以史为鉴,审视自我,又可以丰富文史知识,洞悉古今;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既延续了“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又传承了地方传统美德和习俗;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并开拓创新,可再展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自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潮汕作为沿海地区,具有开拓进取、敢闯天下的海洋文化精神。潮汕方言童谣,作为地方语言类的文化传承,是潮汕乡音,是潮人情感,是潮侨血脉彼此身份认同的印证。它承载着潮汕几百年的文化印记,见证了潮汕地区风土人情的独特生长,也开创了地方非遗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一、幼儿文学中童谣及潮汕方言童谣的含义

幼儿文学作为一门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课,不仅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理论知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还要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编创丰富多彩的幼儿语言类教学活动,指导幼儿在语言类活动中享受艺术熏染,感受语言魅力,陶冶文化情操。幼儿文学涵盖了儿歌、幼儿诗等九种以上的文学样式。其中,儿歌作为人类最早接触的来自母系语言的文学,以口语化的韵律唱咏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短歌,十分容易被低幼儿童接受,尤其是0—3 岁的婴幼儿。“儿歌”这个名词初次出现是在1896 年意大利人韦大利选编的《北京儿歌》中,在此之前,我国多以“歌谣”“童谣”等统称儿童歌。童谣是指“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以韵语创作,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1]。据介绍,在我国古代,“童谣”一般被称作“孺子歌”“小儿语”“童子谣”,其中,“孺子”“小儿”指代儿童,《幼儿文学》“儿歌”章节中指出,我国古代将儿歌称为“童谣”,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低幼孩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诗歌。“童谣”的意义与现代所讲的“儿歌”相近,都是能反映儿童思想感情和认识水平的“歌谣”。

潮汕方言童谣,是一种以潮汕方言为载体的民间歌谣,是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事物、以儿童的语言反映事物并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儿童思想感情的歌谣。《潮汕方言歌谣研究》一书中指出,“潮汕方言歌谣”作为传承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吸收了历代诗、经、乐、歌、谣等艺术精华,具有明显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类别……潮汕地区群众习惯叫作“畲歌”或“歌囝”。[2]其蕴含丰富的潮汕文化价值,是潮汕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潮汕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之一。现代儿童多听现代儿歌,少识童谣,对于这种古人存留下来的听觉感知文学知之甚少。

二、潮汕方言童谣融入幼儿文学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幼儿动画、真人互动游戏、电子早教课程等形式各异的网络产品迅速发展,普通话高度普及,成了幼儿接受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阻力。越来越多的潮汕儿童不会念方言童谣,甚至有些家长、幼师也看不懂潮汕方言童谣的文本。据了解,潮汕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下文统称“学生”)多数表示,除了孩童时期长辈口耳相传的几首耳熟能详的童谣,并未真正接触过潮汕方言童谣,即便知道如何吟唱,对大部分童谣中的含义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出现理解偏差。加之幼儿文学课程教材内容多为通识教育,不具地方特色,大大减少了学生对方言类文学的认知。譬如《雨落落》这首童谣中,“雨落落,阿公去栅箔”的意思是渔民在水里竖起一些短竹竿并挂上渔网,等退潮时被捕的鱼就会挂在渔网上。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渔民的捕鱼习惯,只会理解为渔民带着竹竿去叉鱼。又如,潮汕方言童谣中经常出现的“老爹”一词,是魏晋以前对官老爷的尊称。潮汕地区俚语多保留古语词义,包括炒菜的锅,潮汕方言称为“鼎”;眼泪,潮汕方言称为“目汁”,既生动形象又不失传统韵味。如果学生对潮汕方言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便会酿成笑话,误认为“老爹”是“父亲”的意思,直接就影响对整首童谣的解读,更别谈后面的教学。

尽管近年来潮汕地区的小学和幼儿园都积极投身方言类歌谣的传承活动,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方言教学工作室,集中力量对小学、幼儿园老师开展方言教育培训,但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在读学生开设的方言童谣课程或专题讲座却少之又少。有专家建议,潮汕地方“高校内成立一支由专家、指导老师和优秀学生组成的小型教学团队”[3],由高校自主学习、研发潮汕方言教学案例或产品,进而将优秀的教案传播到本地区其他高等或高职院校开展施教。但诸如此类的方法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目前,尝试将潮汕方言童谣适度融入学前专业文学课程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类(特指方言童谣)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操作依旧是一片空白。

三、潮汕方言童谣融入幼儿文学课程的途径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入手,不得与幼儿文学课程培养目标相悖,使潮汕方言童谣成为幼儿文学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内容。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进行设计,比如在教学“儿歌”或“幼儿诗”章节时穿插潮汕方言童谣相关内容,也可以在讲解完“儿歌”或“幼儿诗”这两个章节后单独设置新单元。教学时还应对课时有所把控,避免其他文学体裁教学不完整。

(一)将潮汕方言童谣穿插入“诗歌”类章节

有学者认为,“以活态语言文本的歌谣为中心,探究歌谣的文本组织程式和语境意义,我们称之为口头诗学和表演诗学方法”[4]。诗歌作为口头文学,结构单纯、篇幅短小,朗朗上口,且遵循文学的一些根本属性,比如语言性、形象性、虚构性。我们在穿插潮汕方言童谣入“诗歌”类章节进行教学时,应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针对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形象具体又趣味盎然的特点进行讲解,如充满童真童趣又朗朗上口的童谣“挨呀挨,挨米来饲鸡。饲鸡叫啯家,饲狗来吠夜,饲猪还人债,饲牛拖犁耙,饲阿奴来落书斋”(《挨呀挨》),以及“一、二、三,洗浴免穿衫,三、四、五,身体樽过大石部(身体壮实的意思)”[5](《洗浴歌》)。另外,诗歌按不同的艺术形式分为七大类,分别是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歌、颠倒歌、谜语歌。巧合的是,所有诗歌艺术形式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潮汕童谣作为补充案例。例如摇篮曲就有潮汕三地(潮州、汕头、揭阳)家家户户都会吟诵的“拥啊拥,拥金公,金公仔,叫老爹……”(《拥啊拥》),潮汕人即便不知后半部分的内容,都能念出前面一二句来。又如“打呀打铰刀,打来铰绫罗,绫罗段,过深河,深河深河深,一群姿娘仔在听琴……”[6](《拍啊拍铰刀》),这首童谣可作连锁歌形式学习,内容丰富,场景不断转换,最后落在丰收年的主题上。潮汕人童年有“打呀打铰刀”的互动游戏,这首童谣亦可作为游戏歌来教学。还有生动有趣颇具“无厘头”风格的颠倒歌,如“老鼠拖猫上竹竿,鸡仔错脚踏死鹅,秀才山上掠海马,书生厝(房)顶摸田螺,尼姑抱仔走去看,和尚相挤相挽毛(抓头发),青盲(瞎子)担尹(说他)有看见,哑仔(哑巴)说道无无无”[7](《老鼠拖猫上竹竿》),既滑稽又讽刺,意在揭露当时社会丑恶黑暗的一面,堪称潮汕先人的智慧结晶。

文学还具有审美功能,“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能用简明的文字为幼儿提供充分联想和想象的余地,使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奇妙的境界”[8]。鉴赏诗歌应植根于幼儿生活,把握诗歌的稚拙美、纯真美、巧思美及音乐美,从字里行间感受幼儿诗歌的天真活泼和质朴明丽。在此基础上,如涵盖了潮汕婚嫁习俗、潮州八大景、潮汕地区独有的昆虫鸟兽的童谣《潮州湘桥好风流》 《客鸟客客声》 《潮州姿娘好针工》可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这三首童谣不仅内容包罗万象,还构思巧妙、语言隽秀。学生在学习中既可联想地方文化古迹,又可对照现实生活,通晓古今,了解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从而达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通识教育融会贯通的丰富效果。

(二)独设“潮汕方言童谣”章节

将潮汕方言童谣分为“历史概况”“内容研究”“文化内涵”及“幼教课程设计”四个板块进行系统讲授,其中,历史概况可参考林伦伦、林朝虹两位老师编著的丛书梳理成概述,内容研究可根据《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中的“爱情之歌”“时政之歌”“生活之歌”“过番之歌”“仪式之歌”“滑稽之歌”“儿童之歌”“风物之歌”等挑选较具代表性的、适合低幼儿童进行文学赏析的童谣一一展开讲解,再根据不同童谣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解读其内在的地方习俗、文化心态和思想理念,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潮汕方言民间读本的独特魅力。如《月娘月光光》中的“冠陇(地名)姿娘会打扮,打扮儿夫去做官,去时草鞋共雨伞,来时白马挂金鞍,阔阔祠堂骑马鼓,阔阔门楼红旗杆”[9]以及《拥啊拥》中“阿舍读书赴科期,科期科,阿舍读书中探花,去时书童担行李,来时街市挂彩旗”,充分表现了潮汕人民崇尚读书为官的文化价值观。通过这类童谣,学生知晓古时潮人深受文化浸染,了解古时潮汕妇女没有上书斋读书的机会,都通过“歌册字”来识字等知识。

“历史概况”“内容研究”“文化内涵”这三部分内容可分层次讲解,也可在讲到相关内容时以某一代表童谣为切入点。每一首童谣创作的时间节点不同,也就必然代表了不同时期潮汕传统风俗文化历史的沿革。厘清时代脉络下每一首潮汕方言童谣的独特文化内涵后,我们便要协助学生以潮汕方言童谣为脚本开展幼儿园语言类活动的教学与设计。

指导学生设计潮汕方言童谣的幼教活动,要求学生考虑授课对象的年龄,选择律感较强、极富童真童趣、内容积极向上且具有教育意义等优点的童谣开展活动设计。学生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思路进行活动设计。

一种是围绕童谣(幼儿诗歌)特殊艺术形式分类来开展教学。学生尝试在3—4 周岁(小小班、小班)幼儿班级中以可玩可赏的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进行语言类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组织幼儿听童谣、赏童谣、吟童谣和演童谣,让幼儿感受方言童谣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可以组织幼儿演绎童谣中的场景,让他们了解本土的传统文化,如《点啊点竹壳》的内容可作为游戏口令执行。幼儿们围坐成一圈,由其中一个幼儿边念童谣边用食指“点”人,一字一人,“点”出“底个”(谁是)“漏屎汁”(倒霉蛋)和“底个”是阿总(优秀者)。幼儿的座位要轮着换,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被点到“漏屎汁”要上台表演节目,点到“是阿总”可以指定其他人表演节目。学生既要做好童谣内涵的讲解,又要安排幼儿乐在童谣之中。针对5—6 周岁的幼儿(中班、大班),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问答歌、谜语歌来设计活动,并设置较有难度的乐童谣、编童谣和集童谣等环节,尝试组织幼儿围绕相关童谣进行游戏知识竞赛,运用简单的换字、换词甚至仿句的方式鼓励幼儿进行仿编和编创,激发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语言爆发力,如根据已有的童谣“门脚一丛柑,斩头斩尾做平担,瓦有平担无水桶,吕个水桶借我担”(《门脚一丛柑》),将歌中的种“柑”换成种“桃”“梨”等幼儿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进行仿编,将生发出不同的幽默诙谐效果。

另一种是通过主题文化活动来开展教学。在活动中综合语言、数学、健康、音乐、社会、科学、美术等领域,利用潮汕传统节日相关的童谣,如“窑埔虫,叫匀匀。五月节,扒龙船”(《五月节扒龙船》),“年年冬节边,家家户户在舂米;舂米做乜事?舂米来挲圆”[10](《年年冬节边》)。潮汕先人下南洋谋生而产生的独有的侨批文化和“过番”文化,“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还,勿忘父母共妻房”[11],凄苦的过番生活曾经是一代潮人海外奋斗的血泪史。该环节可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创意设计,如摆放一些工夫茶具、茶叶和潮汕小食以及手工制作的红头船侨批信等,向幼儿讲述相关的历史由来,实现情感输出,创设让幼儿轻松愉悦又丰富多彩的园中生活,让幼儿更真切体验浓浓的乡情,感受本土独特的文化气息。

四、结语

潮汕方言童谣是以潮汕方言为载体,响彻在一代代潮人耳边的幼儿文学,将其有选择性地融入学前教学专业课程中,不仅是再一次唤醒潮人的童年记忆、一次次重构故土的印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以有声的语言做无声的文化传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潮汕童谣教学时,建议全程以潮汕方言为教学语言媒介。正所谓“以方言理解方言文学,以方言引导方言表达,以方言激发方言学习兴趣,以方言保护方言形态”[12],这也是帮助潮汕在校大学生加强自身文化认同和实现文化自信的母系途径。

我们不仅要将潮汕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中,融入对幼教老师的培养中,而且应将这项工作提至幼教人员还是学生之时,在他们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时,在他们有更充足的方言理解能力和训练机会时。潮汕方言童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在校生文学文化课程,对丰富幼儿文学课程意义非凡,不仅是对高校执教人员本土化的再要求,也是对修订该门课程的地方研究专员的再挑战,还是一项需自愿、系统、多方(课程研究人员、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及幼教机构)协同打造和践行的长期工程。

猜你喜欢
潮汕童谣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童谣里的童年
潮汕牛肉火锅
快乐童谣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