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三阴交穴相关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3-12-04 11:08黄朝林刘厚材李安洪潘赐明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22期
关键词:发文电针中医药大学

黄朝林,刘厚材,李安洪△,潘赐明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三阴交穴在现存文献中,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并提出了三阴交主治“主足下热,胫疼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目前三阴交穴主治妇产科疾病、脾胃虚弱诸证、失眠、下肢痿痹等多个系统病症,其主治范围日益广泛。在临床运用三阴交穴治疗的具体方法也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日益丰富,如结合电针仪、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技术,故而对此穴进行研究有深刻意义。目前关于三阴交的研究主要是从其治疗各种疾病的疗效及与其他穴位配伍提高疗效的角度出发,缺乏文献以可视化方式展示三阴交在研究中的应用。

CiteSpace是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使用JAVA语言,基于科学计量学和数据可视化分析开发的引文分析软件,能够对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而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分布[1-2]。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6.1.R6版本,对三阴交穴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相关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推动三阴交穴的知识网络图谱的完成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与检索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为避免遗漏,经多次预检索后,确定通过高级检索主题“三阴交”AND篇关摘“三阴交”,时间跨度从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4日,排除会议、报纸、学位论文、数据挖掘、综述等无效文献,共检索出3 847篇文献,经人工复检后,共获得相关文献2 251篇。

1.2研究方法 将文献从CNKI以refworks格式导出,通过CiteSpace6.1.R6软件转换成可识别的文件格式,将数据导入CiteSpace中,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相关图谱。

2 结 果

2.1年发文量 以每年为1个时间节点,通过分析2003-2023年关于三阴交穴的研究年发文量(图1)发现,近20年间三阴交穴的研究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010年以前对于三阴交穴的研究一直处于平稳上升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大发文量(267篇);2010-2019年开始整体趋势呈波动下降,年均发文量约190篇;2019-2020年发文量增加56篇,此后呈下降趋势,到2022年为近20年来最少发文量(127篇)。

图1 年发文量趋势图

2.2作者分析 纳入文献中有693位作者,在CiteSpace 6.1.R6软件上的作者关系图谱中形成693个节点756条连线,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朱江团队、任晓暄团队、张露芬团队为该领域的核心团队,郭孟伟团队和赵雅芳团队为重要研究力量。将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进行排列,见表1。依据普赖斯定律[3]计算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约为5篇,故核心作者共有27位,占总发文量的3%,提示关于三阴交穴的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团队。

表1 发文量前10的作者

图2 作者关系共现图谱

2.3机构及合作关系 纳入文献中涉及549个机构,在机构关系图谱上形成549个节点271条连线,见图3。并将排名前10的机构进行排列,见表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研究机构主要是各个中医药大学,研究发文量排前3的机构分别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体可看出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该领域的核心机构,并与其他机构有较多的研究交流,对该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如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与其他省份高校或医院合作甚少。

表2 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

2.4关键词

2.4.1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纳入的2 251篇文献中,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上形成625个节点1 434条连线,如图4所示,其网络密度为0.007 1。文章的关键词代表了其所述主题与中心,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4]。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列,如表3所示,排除主题词“三阴交”,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针刺”“针灸疗法”“电针”。再结合其他高频次关键词,可将关键词主要分为“治疗手段”“主治病种”“穴位配伍”“疗效观察”四类。治疗手段以“针刺”为主,主治病种为“痛经”“失眠”“尿潴留”,多与“足三里”“关元”“合谷”等穴配伍,以“临床观察”为主要疗效评估指标。

表3 关键词排序情况表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2.4.2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图4的基础上,为更加清楚地展示出三阴交穴研究领域的热点及趋势,选择用LLR算法对聚类的关键词进行标记,展示出排名前11的聚类(图5)。聚类模块值(Q值)为0.550 6(>0.3),平均轮廓值(A值)为0.81(>0.5),表明该聚类结构显著且结果是合理的[5]。表4为各聚类具体数值排列表,排除主题词“三阴交穴”,最高中心度为#1针刺治疗(强度值为0.876),表明三阴交穴用于临床针刺治疗较广泛。

表4 关键词聚类排列表

图5 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

2.4.3关键词突现 关键词突现又叫关键词爆发点,反映出该时间区域受到广泛关注的主题词,通过图谱可直观了解到某领域的前沿。在CiiteSpace的“Control Panel”中点击“Burstness”,得到21个突现词,见表5。图中可看出艾灸(强度值为9.49)、穴位按摩(强度值为3.15)、数据挖掘(强度值为4.40)在近几年激增明显。

表5 关键词突现情况

2.4.4关键词时间线图 对聚类后的关键词谱进行时间线视图,菜单栏“Display”选择“Timeline View”。得到关键词时间线图,以下对除主题词外的主要聚类按时间发展进行详细论述。

2.4.4.1聚类1 包括#1针刺治疗、#6针刺、#8针刺疗法,针刺是通过使能量进入或离开人体的方式,使阴阳两者恢复平衡。在临床上针刺三阴交穴治疗疾病被广泛应用,三阴交穴有益肾调经、理气止痛的功效,为女性生殖泌尿系统要穴,针刺三阴交穴,可通经络、补肝肾、调冲任。另针刺还可止痛,虽然目前对于针刺止痛机制仍不明确,但通常认为针刺止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并与神经体液、神经介质密切相关,是一个整体综合的作用,是神经各部功能及体液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激发而形成的镇痛机制[6]。

2.4.4.2聚类2 包括#3电针,电针仪作为毫针结合现代化技术的产物,不仅减少医者行针的工作量,还能提高毫针的治疗效果,扩大毫针的治疗范围[7]。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2种刺激相结合达到治疗目的。跟传统针刺不同,电针是通过施加不同的频率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尤适用于痛症、炎症、顽固性疾病等。

2.4.4.3聚类3 包括#7穴,腧穴穴位配伍是针灸理疗的临床外在表现,是针灸处方最基本的要素,是疾病针灸治疗的基础。在临床上,三阴交穴常常与合谷、百会、阴陵泉、曲池等穴配伍使用,可以扩大主治范围及提高疗效。例如针刺合谷、三阴交穴可助产[8],针刺神门、三阴交穴可改善失眠所致的日间嗜睡[9]等。

2.4.4.4聚类4 包括#失眠,失眠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脾、肾,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经脉所交汇处,有健脾、柔肝、益阴之效,故临床常以三阴交穴为主穴,再辨经论治,配伍其他腧穴以治疗失眠。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提示,临床多选用三阴交穴与神门、内关、百会等穴配伍,且疗效佳[10]。

3 讨 论

3.1三阴交穴的基础研究现状 临床研究的发展是以基础研究为基础,基础研究可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支撑。通过查阅文献,关于三阴交穴的基础研究大多数是总结针灸三阴交穴能够治疗疾病及其作用机制,如周宏图等[11]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关于三阴交穴的治疗作用文献,总结三阴交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程中贵等[12]探讨电针三阴交穴、合谷穴在分娩镇痛中的机制;张小华等[13]探讨针刺三阴交穴治疗急性肾绞痛的机制研究。而关于三阴交穴的研究总结性文献尚缺乏。

3.2三阴交穴的临床研究现状 三阴交穴作为临床常用穴,在大量临床研究文献中出现频次很高。通过本文检索发现,(1)在运用三阴交穴的治疗手段上除了传统的针刺疗法,近期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关键词激增,如艾潇等[14]临床观察到电针三阴交穴、合谷可辅助药物流产;陈梅娟等[15]对新斯的明注射三阴交穴治疗产后尿潴留进行临床研究;李金金等[16]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在三阴交穴等进行穴位埋线以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可见临床治疗手段已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临床疗效等,为针灸学的一大进步。(2)关于三阴交穴治疗疾病时的临床配穴,本研究挖掘出的配穴主要为足三里、关元、合谷穴等。足三里可梳理上、中下三焦之气血治疗头面五官、心胸部、六腑、腰腿病症等[17],治疗作用非常广泛。关元乃元阴元阳闭藏之所,有培元补肾、固精止带、调经固本之效。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总治头面、神志、汗证、痛经等各类病症,三阴交穴与其配伍,如范靖琪等[18]研究补合谷、泻三阴交穴对促排宫内残留的作用,扩大了主治范围。但围绕三阴交穴展开的配穴研究文献量少,还需要以后的学者继续深入探讨。(3)关于三阴交穴的主治病种本研究筛查出的主要包括失眠、尿失禁、尿潴留、分娩镇痛等,病种不够丰富。三阴交穴在《针灸大成》中应用广泛,涵盖各科病症,尤擅治疗中医内科疾病及中医妇科疾病,基于此,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希望能继续探讨拓展三阴交穴的主治病种,推动对三阴交穴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

知识图谱可以从大量文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19]。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的呈现,初步整合了三阴交穴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加强跨团队、跨机构学术交流合作是目前研究领域需关注的问题,研究学者可从只注重研究传统针刺治疗手段转向与现代科技发展接轨的治疗手段的研究,扩大三阴交穴的临床应用时的治疗手段及提升疗效。本研究可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选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1)仅对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未涉及英文数据库,造成分析结果存在不足;(2)由于CiteSpace软件的限制,未能对被引文献进行分析,使分析内容不够全面。今后的研究可考虑完善数据库,丰富数据来源,多软件协同处理。

猜你喜欢
发文电针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