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阳性及输血次数对血液肿瘤患者单采血小板输血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3-12-04 11:08杜旭利白艳丽邓苗苗杨俊龙杨媛媛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22期
关键词:微孔次数阳性率

杜旭利,白艳丽△,邓苗苗,杨俊龙,杨媛媛

(1.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输血科,陕西 西安 710100;2.西安大兴医院输血科,陕西 西安 710082)

血液肿瘤种类多样,且多数发病前无明显征兆,临床上表现多变,患者很难自己察觉,多在因其他疾病入院治疗或健康体检时发现,治疗难度较大,彻底治愈的概率较低,易复发,对患者生命质量影响较大[1-2]。血小板输注作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影响患者预后[3-4]。目前PTR的发生原因临床上缺乏统一结论,多认为可能与血小板抗体表达和输血次数有关[5-6]。本研究为了探讨血小板抗体表达及输血次数对血液肿瘤患者输血效果的影响,收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90例单采血小板输血(单采输血)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90例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比例49∶41;年龄21~64岁,平均(42.36±10.17)岁。纳入标准:(1)符合输血适应证,即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20×109L-1,或PLT 20.00×109L-1~50.00×109L-1,有出血倾向;(2)输血次数超过2次;(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机体免疫功能发生异常;(2)患有严重感染疾病;(3)妊娠或哺乳期;(4)输血前存在活动性出血;(5)输血前有脾大或使用激素等药物治疗。

1.2方法

1.2.1仪器与试剂 37 ℃孵育器(CU-600,上海一恒),血清学平板离心机(LB-300,无锡源博),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及血小板抗体检测指示红细胞(美国Immucor,Inc.)。

1.2.2血小板来源 本院所有单采血小板均由西安市中心血站提供。无偿献血者经过献血前健康征询、体格检查、血液检测合格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单采血小板采集,采集后的单采血小板置于22 ℃振荡血小板保存箱保存,5 d内使用。1 U(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容量250~300 mL,血小板含量大于2.5×1011个/袋,残余白细胞量小于5.0×106个/袋,所有单采血小板均经白细胞去除和γ射线辐照后输注。

1.2.3血小板抗体检测 取出适量微孔条回温30 min。每待测微孔加入血小板抗原2滴(100 μL),760 r/min下离心5 min(专用离心机程序1或程序A)。生理盐水(或血小板洗涤液)沿管壁加入每个微孔达80%满(塑胶试管6~8滴),快速翻转微孔条,然后移除多余液体。重复6次。加入2滴(100 μL)低离子强度盐液后(紫色液体)与1滴(50 μL)待检血清/浆(阴阳性对照孔分别加入阴性/阳性对照液),液体变为蓝色。37 ℃孵育箱孵育30 min。生理盐水(或血小板洗涤液)沿管壁加入每个微孔达80%满(塑胶试管6~8滴),快速翻转微孔条,然后移除多余液体。加入1滴(50 μL)指示红细胞于微孔,2 800 r/min离心1 min(专用离心机程序2或程序B)。

1.2.4结果判读 阳性反应:指示红细胞与待测样本血浆中血小板抗体黏附,在微孔表面形成均匀单层。阴性反应:指示红细胞因为离心力作用,在微孔底部中央位置聚集形成一个细胞点。见图1。

图1 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判读示意图

1.2.5单采输血 对所有血液肿瘤患者选择ABO同型单采血小板输注,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速度输注,并观察患者情况进行调整。每次输注1 U单采血小板量,输注后24 h内检测血常规并完成输血病程记录及输血后疗效评价。多次输血的血液肿瘤患者,抽取标本在输血科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将患者标本送往西安市中心血站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选择配型阴性单采血小板输注。

1.2.6血小板交叉配型 采用固相凝集试验,患者血浆与制备的血小板悬液进行ABO同型交叉配型,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7PTR判定标准 利用PLT增高指数(CCI)进行评估。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109L-1)×体表面积(m2)/输入的血小板总数(1011),体表面积=0.006 1×身高+0.012 8×体重—0.015 29。有效为输注1 h后CCI≥7.5,或24 h后CCI≥4.5,反之为无效[7]。

1.2.8观察指标 (1)输血效果:记录所选患者的PTR发生情况。(2)输血前后相关参数变化:分别于输血前、输血后24 h检测患者的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血小板压积(PCT)水平。(3)血小板抗体阳性与PTR发生情况。(4)输血次数与PTR发生情况。(5)PTR患者单采输血前后相关参数变化。

2 结 果

2.1患者单采输血前后相关参数变化 输血后,患者PLT、PCT水平均较输血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986、13.416,P<0.05),患者P-LCR、MPV较输血前变化均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单采输血前后相关参数变化

2.2血小板抗体不同表达患者PTR发生率比较 90例患者中PTR发生率为42.22%(38/90)。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发生率[53.19%(25/47)]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30.23%(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2,P<0.05)。

2.3不同输血次数患者PTR发生情况及血小板阳性情况比较 90例患者中累计输血次数大于6次的患者PTR发生率为60.42%(29/48),血小板阳性率为64.58%(31/48);累计输血次数3~6次的患者PTR发生率为21.43%(9/42),血小板阳性率为26.19%(11/42),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58、13.266,P<0.05)。

2.4PTR患者单采输血前后相关参数变化 PTR患者单采输血后PLT、PCT较输血前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73、3.808,P<0.05),MPV、P-LCR较输血前变化均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PTR患者单采输血前后相关参数变化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认为血液肿瘤的发生与血小板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当恶性肿瘤开始扩散时,肿瘤细胞会侵犯到骨髓,对机体骨髓造血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增加机体贫血发生风险;另外,恶性肿瘤还会造成血管内凝血,进一步减少PLT[8]。单采输血可缓解机体凝血功能障碍,纠正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低下导致的出血或出血倾向。本研究结果显示,单采输血后,PLT、PC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LCR、MPV变化均不明显(P>0.05),说明血小板输注会促使PLT、PCT水平恢复,减轻血液肿瘤对机体凝血功能造成的影响,与上述文献观点一致。

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会发生PTR,虽然输注足够剂量的单采血小板,但低PLT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未得到改善[9]。本研究90例患者中38例出现PTR(发生率为42.22%),说明在血液肿瘤患者经过输血治疗后,存在PTR现象。90例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47例,25例发生PTR(53.19%),血小板抗体阴性43例,13例发生PTR(30.23%),血小板阳性患者PTR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小板抗体阳性与PTR相关,血小板抗体阳性者PTR的发生风险更高。其主要原因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液中含有HLA抗体或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这些抗体与血小板发生反应,促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也发生反应,导致血小板被快速清除,增加PTR发生风险[10-11]。为避免PTR发生,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血前需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检测,选择配型相合单采血小板输注,可以提高输血疗效[12]。

本研究发现,90例患者有48例输血次数大于6次,其中29例PTR发生率为60.42%,血小板阳性率为64.58%;42例输血次数3~6次,其中9例PTR发生率为21.43%,血小板阳性率为26.19%,相对于大于6次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升高,血液肿瘤患者的PTR发生率会随着增高。输血次数大于6次患者PTR发生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均较高,与黄秀凤等[13]研究结果相似。血液肿瘤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多次输血治疗,但长期、多次的输血治疗,会使机体免疫刺激产生HLA抗体或HPA抗体,当再次单采输血治疗会发生血小板相关抗原抗体反应,造成PTR[1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体内含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会增加PTR发生风险。本研究中,输血次数大于6次者与次数为3~6次者相比,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从而反映了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会升高,导致单采输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15]。PTR患者单采输血后PLT、PCT较输血前下降,说明PTR患者输血后PLT、PCT会降低。

综上所述,随着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升高、输血次数增多,血液肿瘤患者的PTR发生风险更高。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选取的患者为本院就诊患者,与其他地区患者相比,存在一些地域与人群差异,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微孔次数阳性率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依据“次数”求概率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强疏水性PDMS/PVDF微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膜蒸馏用PDMS/PVDF/PTFE三元共混微孔膜制备
微孔发泡塑料中成核剂的研究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