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教育之变革

2023-12-13 15:47张海生
山西教育·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教育

文∣张海生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教育是将客观理解和思维方式传授他人的过程,旨在使他人收获知识并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逐渐成熟、理性。“变革”曾出现于《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指变旧革新,改变事物的本质(多指社会制度方面)。而“发展”作为哲学术语,一般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综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可知,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教育变革需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教育之变革,即结合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从符合时代背景的角度出发,审视中国教育的变旧革新。

中国最早的教育以“游学”模式进行,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时候的学子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游”中领悟真谛、提升境界。那时的教育内容相对单一,以“学而优则仕”为主的教育观念也相对功利。“十年寒窗,鱼跃龙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那时教育模式的缩影。

帝国主义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东方雄狮,因循守旧的封建王朝终于肯正视自己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了。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维新思想的引领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逐渐涌现。然而,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使得多数教育改革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近代中国曾遭受多次侵略战争,学子们也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或投笔从戎、参军入伍,志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或以笔为枪、投身革命,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书写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那时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

1949 年10 月1 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可以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时的教育提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及“上山下乡”。1977 年10 月,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莘莘学子迎来了教育改革的春天,无数有志青年通过高考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方式,为无数刻苦学习的寒门学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至此,教育迎来了第二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使东南沿海城市率先崛起,“特区”一词变得家喻户晓。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贵族学校、私立学校应运而生,家庭条件优渥的孩子似乎接受着比常人更优质的教育。

20 世纪下半叶,西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教育行业涌现,在给中国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对教育改革的思考。我国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宗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随着时代发展及科技进步,我国教育模式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早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率高低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会埋没学生的个人特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则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准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994 年6 月,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我国首先对考试科目及考察内容进行了改革,例如将音体美等被称为“副科”的学科划定为考试科目。但是,为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个别地区和学校选用了不太恰当的考核方式对音体美等学科学习成果进行考查,这样的做法似乎又走上了应试教育的老路。当我们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其实是想要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想让教育走上正确的轨道。理想中的教育应该以培养有独立思想、有健全人格、有创新思维的人为目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个性、兴趣和特质,接纳个体差异性,而不是把学生限制于标准答案内。未来,简单、重复的工作可能会被机器代替,而人的最大价值在于会创造、敢创新。所谓创新,要的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批判性思维,是对质疑的宽容和支持,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明确教育的目的后,首先要做的便是改变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选拔性考试的评价方式。评价时应兼顾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此后,全国开始了以“双减”为目的的教育改革,“减负”成为了各个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需要明确的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仅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且要求学生能从作业中有所获、有所感。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教育之变革,意味着不仅要提升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及执行力,更要兼顾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一代又一代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

国家兴衰系于人民,人民福祉系于社会,社会进步系于教育,教育发展惠及民族。一个民族要想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脚踏实地的精神蹚出一条适合的教育改革之路。

虽然教育改革之路布满荆棘,但是我们应坚守教育改革初心不动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我们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定教育改革的脚步,相信教育改革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