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疗法结合肿块点刺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3-12-15 01:54赖冬冬陈卓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肌性斜颈胸锁

赖冬冬 陈卓伟

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 511400

小儿肌性斜颈是最常见的小儿先天性骨骼肌肉疾病之一,发病率为0.3%~1.9%[1]。临床最常见的分型是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绝大多数小儿肌性斜颈患儿为肿块型[2]。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常于颈部胸锁乳突肌中下1/3处有隆起肿块,底部不固定可以移动[3]。中医认为其症状与“筋伤”密不可分,国内研究认为小儿肌性斜颈的病机为颈筋痹阻、瘀血积滞、筋脉缩结[4]。国外小儿肌性斜颈常以手法牵拉治疗为主[5],治疗者通过对患侧头颈部进行反复牵拉来对症治疗,也有相关研究使用手法联合超声波、微波等进行治疗[6-7]。中医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主要及首选方案是推拿手法治疗[8],或配合中药外治、针灸治疗等[9-10]。单独使用中医或西医的治疗方式对于小儿肌性斜颈都能起到一定的临床疗效,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疾病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探究超声波疗法结合肿块点刺治疗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查阅相关核心文献,估计胸锁乳突肌厚度差为6.4 mm,α=0.05,β=0.1,根据N=2(Zα+Zβ)2σ2/d2,计算得到样本量为28例/组,考虑样本量脱落率为10%,计算出每组样本量≥30例,所以本研究每组样本量为31例。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收治的62例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患儿年龄0.5~24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23030102)。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8年美国儿科物理治疗学会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5];②颈部超声检查示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增厚,可探及肌性肿块,胸锁乳突肌厚度超声检查≥5 mm;③年龄0.5~24个月的患儿,证型分类属肿块型的小儿肌性斜颈患儿。排除标准:①外伤或其他原因所致姿势性斜颈以及头颈部活动受限患者;②严重心肺及其他器官疾病患者;③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的患者;④施术部位因其他疾病而影响治疗正常进行的患者。脱落和终止标准:①治疗过程中,患者或家属中途放弃治疗者;②不符合入选标准而被误纳入,或符合排除标准者;③不配合试验或检查,依从性差的受试者;④发现受试者出现不良反应及其他安全性问题。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HB810B型超声波治疗仪(苏州好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功率1.00~2.00 MHz,选择接触面积3.0 cm2的探头,在探头以及治疗部位均匀涂上耦合剂,强度开至0.85~1.0 J/cm2,垂直置于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在肿块上缓慢垂直或回旋滑动,滑动速度1.5~2.5 cm/s。每日一次,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超声波治疗后采用局部点刺治疗,在肿块上做上简单的标记,施针前嘱家长怀抱患儿,并固定患儿头颈部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肿块及周围局部进行碘伏消毒后,采用银针(0.3×25 mm,华佗牌)在肿块及周围进行快速点刺,刺入深度为0.5~1.0 mm,每次8~10下。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介质选用婴儿润肤油,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按揉,频率100次/min,按揉时间15 min。按揉后嘱家长固定患者双肩部,治疗者一手固定患侧肩部,一手向健侧按压患者头部,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进行牵拉10~20次,然后双手扶住患者头部向患侧旋转10~20次。手法要求力度轻柔,幅度由小到大。1次/d,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观察指标 ①胸锁乳突肌厚度差:正常人双侧胸锁乳突肌呈对称性生长,而超声检查可获得与肌肉骨骼相关的各种参数,可以通过对比两侧相应肌肉的厚度差异、形态、结构改变进行客观评估[11]。②颈部活动度:小儿肌性斜颈的患儿由于颈部肿块以及相关软组织的牵拉导致活动受限,其中颈部被动旋转度受限以及头向健侧侧屈活动度受限更为明显[12]。

1.3.2 疗效标准 治愈:正面观双侧头面对称性发展,头颈部主被动活动范围均无受限,B超示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之差≤1 mm。有效:正面观双侧头面对称,无歪斜,B超示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之差≤3 mm。无效:正面观有头向患侧歪斜甚至头扁畸形,B超示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之差>3 mm。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正态性检验得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比较

治疗前两组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胸锁乳突肌厚度之差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之差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之差比较(mm,)

表2 两组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之差比较(mm,)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对照组316.31±0.622.12±0.2758. 2110.004观察组316.39±0.711.27±0.32 152. 2610.000 t值0.31196.493 P值0.5810.011

2.2 两组颈部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侧颈部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部活动度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侧颈部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颈部活动度比较(°,)

表3 两组颈部活动度比较(°,)

组别n被动旋转度健侧侧屈活动度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对照组3151.02±10.3375.11±7.12 77.2130.01331.55±6.6641.25±8.95 16.2490.025观察组3150.56±10.4790.51±9.61 129.2270.00031.27±6.5255.21±9.23 38.1160.001 t值0.25512.4930.7128.223 P值0.5620.0020.6560.008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15次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之差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颈部的被动活动度得到更为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超声波治疗联合肿块点刺治疗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较常规的小儿斜颈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目前小儿肌性斜颈病因仍然不明确,但是众多国内外研究[13-15]对引起小儿肌性斜颈病因提出了各种理论假说,同时有研究[16]发现小儿肌性斜颈的基本病理改变主要是间质过度生长和纤维化,这些研究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指导意义。国内根据胸锁乳突肌有无肿块进行临床分型是最常见的分型方式[17],其中肿块型小儿斜颈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对于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西医的保守治疗以物理治疗为主,有学者[18]总结出物理治疗的常用方法:①头颈部的主被动反复进行旋转牵伸及向健侧牵伸;②对患者照顾者的健康宣教;③对患者的头颈部进行姿势纠正。中医手法治疗一直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最主要方式,推拿手法在小儿斜颈上的应用较为普遍,并通过不断地改良与优化使其更具特色和优势。研究表明[19]推拿手法的治疗可除邪固本、通经散瘀,从而达到舒筋活血、软坚散结的目的,临床中常常对肿块型斜颈患儿采用传统推拿治疗的方法,而单纯的推拿手法治疗作用很难达到肌肉深层组织,只能缓解比较表浅组织的挛缩,对于深部组织挛缩的缓解能力有限,所需治疗周期长,甚至有时会产生不良反应。

本研究以点刺颈部包块和肿块附近腧穴为主,针对小儿的特点针刺方法以快速点刺为主,不留针,起到舒筋通络、软坚消肿的作用[9]。对颈部肿块的快速点刺可促进肿块内部血液循环,起到活血散结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肿块的缩小[20]。超声波是通过机械效应、温热效应、理化效应发挥治疗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加快瘢痕软化、减慢神经传导,具有松解粘连、镇痛及缓解痉挛等作用[21]。超声波作用于颈部的肿块上,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胸锁乳突肌痉挛的效果,并且能有效地治疗肿块间质的过度生长和纤维化。肿块在超声波软化和改善血液循环后进行快速点刺治疗,在肿块得到软化以及缓解痉挛后结合点刺达到舒经通络、活血消肿的目的。利用超声波的物理效应并且在超声波治疗后予以颈部肿块的点刺治疗增强以及维持治疗效果,发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于小儿肌性斜颈患者能够明显促进肿块的消除并且改善其颈部活动范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本研究样本量偏少,且缺乏长期效果随访,后期研究仍需适当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等全面评估该方法的优越性。

猜你喜欢
肌性斜颈胸锁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探讨不同年龄段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的康复效果
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发展
先天性斜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
推拿结合牵张康复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