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南社古村落文化意蕴分析

2023-12-25 15:12刘玉婷刘嘉诚刘秀玲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谢氏南社古村

刘玉婷 刘嘉诚 刘秀玲

广东东莞南社村是“以寨墙、谢氏大宗祠、百岁坊、古井、古树为一体的古村落,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文化,是研究岭南地区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实例”[1]。南社古村落是展示中国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活化石”,是岭南建筑文化艺术的资源“宝库”。东莞南社古村落文化意蕴丰富、文化载体多样、建筑艺术魅力独特,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弘扬和引领发展价值。有效地开发利用东莞南社古村落文化资源,揭示其文化意蕴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对促进南社文化思想的交流和传播有积极作用,对促进岭南文化艺术和东莞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南社古村落“现存祠堂32间,古民居200余间,古井25眼,庙宇5座,这些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古榕、里巷、门楼、古墓等融合为一体,组成很有珠三角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2]。从南社古村落选址布局看,南社谢氏先人具有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走入古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清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间的景象。古村中间一条水塘横贯东西,水塘随两岸地势高低起伏、迂回曲折,犹如“S”字形,仿佛一条玉带系于古村腰间。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南社人谢伯宽倡议把北门坑拦截筑堤壆并种上榕树,这样既可避免水土流失,又能挡住北风扫荡。俯瞰南社古村,古村呈现少有的合掌风水格局,两边的民居似船舷,中间的四口池塘似船舱,古榕树则犹如船帆。南社古村宛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航行在辽阔的海洋,山青水秀、古朴宁静、景色优美。“南社为‘船’状的规划设计格局和形态,祖坟高地为船头,塘为身,桥为隔,树为帆,有乘风破浪、一帆风顺之意,此番形态与注解在国内诸多古村落之中屈指可数,是南社比较有特点的形象之一。”[3]南社谢氏先祖择居时进行了山水林居环境设计,营造了祥和、安宁、和谐的氛围,充分体现了他们“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他们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想,以及艰苦奋斗不断前行的进取精神。

二、尚文重教的育人思想

在南社古村中,许多人家的祠堂前面都立着标志这家科举考试成果的功名牌。所谓功名牌就是记录家族中考中进士、举人的旗杆石。旗杆石上刻着科举中进士或中举人子弟的姓名、科举年份、科举类别等信息,有的人家祠堂前是两三块,有的是五六块,在谢氏大宗祠门前则有13块旗杆石。从旗杆石数量可以看出南社古村虽小,却出了不少科举名人,是远近闻名的“古代进士村”。南社古村人才辈出的原因就是其历史上就有尚文重教的传统。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李秋香在所著的《南社村》一书中认为,宗教和教育是这个村庄人才辈出的秘密[4]。

南社古村人尚文重教体现在多个方面,村里祠堂庙宇上的对联大多是教化后人从善敬业的家训。福德宫的门联是“积玉积金莫如积德,问神问佛先要问心”,告诉后人要多多积德行善。东元公祠的祠联是“妥先灵数椽插处,庇后嗣九世贻谋”,告诫后人当初始祖择居南社村创业条件非常艰苦,身为谢氏子孙应继承祖先遗志不畏艰险、勤于创业、奋发图强。在南社村书斋茶馆楼前,道路两旁排列着几尊泥塑,其中积少成多、将军、公仔书塑像等都以形象的方式教育晚辈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勤俭持家。谢奇遇的叔父建了一间大书房,书房作族中子弟传文习武之用。父母对谢奇遇从小寄予厚望,延请文武名师施教,其父专门请人为谢奇遇制作举重的石锁,建造马厩养马,还在佛山请铁匠定制了一柄122.5斤重的关刀,并添置弓矢等武器供其习武之用。谢奇遇自幼谙习水性,精于骑马弓刀等武举科目,这都为其加入广东水师、考取武进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政第是南社古村的重要建筑遗存,是光绪二年(1876)武进士谢元俊所建书院。在资政第的庭院中有一棵谢元俊父亲栽种的富贵树,传说谢元俊考中进士的那一年这棵富贵树长得格外茂盛。为此南社人认为这棵树是吉祥树,自那以后每临大考,谢氏后人就会到资政第富贵树下叩拜,希望富贵树庇护得到好运实现考中心愿。在南社古村尚文重教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这一切成为谢氏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南社后人承继尚文重教传统,精心治学、发奋图强。

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南社古村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南社古村,几乎每家祠堂内的神龛上都供奉着家族历代世祖们的牌位,这显示出南社村民对家族血缘关系和子孙繁衍的重视及对先祖的敬仰和缅怀。在南社村至今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在家里长辈年满60岁之后,家人就要到祠堂为这位长辈做“长寿位”,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给长辈添福添寿,因此,南社的祠堂里面有不少蒙着红布的牌位。村里的百岁坊是为纪念谢彦眷、谢振侯两对夫妻成为百岁老人而建;百岁祠是为纪念谢彦庆、谢实斯成为百岁老人所建;百岁翁祠是南社村崇老、敬老、爱老的集中体现。

南社古村尊老敬老的教育还融入了风俗习惯当中。在南社古村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下,有一组三人铜制塑像作品。塑像塑造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岭南青年给一位耄耋老人敬孝茶,旁边站着的一位小朋友见证了敬孝茶的全过程。这组塑像体现了南社人对孝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对于当代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弘扬有极大的引导价值。在南社村每年的除夕夜都有小孩儿“卖懒”的活动,在珠三角等地区把“懒”卖给谁都是不固定的,而南社村人的卖“懒”则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孩子们要把“懒”卖给自己家里的老人。因为南社人认为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应该有资格“懒”一下享享清福,勤劳的后辈应该把家里的活多干一些。因此,每年除夕一大早,父母就会给每个孩子一个染红的鸡蛋,让孩子们走到家里老人面前唱“卖懒”歌,唱完歌把鸡蛋掰下一些送到老人嘴里,剩下多半自己吃,意思是把“懒”卖给老人,把勤劳自己留下。南社古村尊老敬老的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清代文进士谢元俊在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中进士,被钦点为即用知县吏部郎中祭司行走。正当谢元俊即将赴任的时候,噩耗传来,谢元俊的母亲不幸病逝,谢元俊遂回乡丁忧三年。在此期间,他仍不忘帮助朝廷处理政务。南社村尊宗敬祖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谢暖柏是谢元俊的曾孙,他现在虽然已经搬到村外居住,但是每天仍旧要回到村子里打扫祖屋,为祖先添香焚香,是当今谢氏家族孝敬有方的表率。

四、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

南社古村有忠君报国的文化传统。关羽作为忠孝节义的化身深深地影响了南社村人,使得人人心中都有一份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南社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南迁,《南社谢氏族谱》记载,为抵御山贼匪寇侵袭,谢氏第十三世祖谢葆初带头捐银修建围墙。南社村民积极响应,当收捐银的人走到自己家时,各家都会慷慨地拿出自家的银子,支持谢葆初的保村活动。相传当年募捐银两修建围墙的时候,村里有个守寡的婆婆带着儿子靠织布为生,日子过的很清贫。母子俩在家左等右等都不见有人上门收捐银,母亲不禁落泪说:“都怪我们家穷,人家瞧不起啊!”儿子跑出去询问,回来对母亲说:“不是族人瞧不起我们,叔伯们是见我们家生活困难,不想让我们出钱。母亲你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考取功名,修一段最坚固的围墙,报答大家对我们的体恤之恩。”之后婆婆的儿子读书孜孜不倦,功成名就后为村子修了一段最坚固的围墙,履行自己的诺言。

在谢氏子孙中,谢遇奇是同治四年(1865)的武进士,他18岁参军入伍,曾官历总兵、副将。1875年,他随左宗棠入疆作战,英勇善战、战功显赫,荣升一品建威将军。作为一名军人,谢遇奇全程参与了晚清政府的海防和塞防之战。从士兵到将军,近50年南征北战,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谢遇奇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把忠君报国思想发挥到极致,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谢遇奇精忠爱国,不负重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谢氏家族为纪念谢遇奇建了家庙。其曾祖谢汉秋、祖父谢甸禹、父亲谢光梓也得到受封,以此来彰显他的丰功伟绩,让后世子孙学习效仿。

五、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岭南古建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南社古村落具有深厚的岭南古建筑文化底蕴,是研究岭南古建筑乃至中国古建筑不可忽视、难以绕开的建筑典范实例。目前,南社古村落多座单一姓氏的祠堂,如谢遇奇家庙、资政第、百岁翁祠作为村内的标志性建筑,是研究明清时期广府祠堂建筑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源。

资政第,风雨连廊气势轩昂,青砖麻石雕刻工艺精巧。三开二进院落布局,正门与正厅之间以连廊连接,连廊从天井中间通过,以四根笔直修长的红砂岩石柱承托。其屋顶与前门、客厅齐平而高于两侧的廊庑,方正、空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二进明间封檐板天弯罩木雕工艺精湛,木雕表达了对梅、兰、竹、菊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福、禄、寿、喜平安的向往。在资政第会客厅有一个“凤凰寿桃”落地花罩,花罩底部有两只高大的圆雕凤凰昂首立于石上,左右对望,寓富贵荣华之意。凤凰旁边是透雕的向上生长的桃树和牡丹。桃树结满了一个个硕大圆润的桃子,牡丹则绽放着一朵朵娇艳的花朵。六只鹭鸟立在桃树和牡丹的枝头,或昂首张望,或俯首应和,使木雕生机盎然。

谢遇奇家庙,三进式建筑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屋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顶部为鳌鱼,有激浪降雨消灭火灾的象征意义。梁间的柁墩刻有精美的戏曲人物,文臣武将共聚一堂,栩栩如生。梁底的挂落,左侧为“松鼠葡萄”,松鼠和葡萄皆多子,寓意“子上加子,多子多福”之意;右侧是“子鼠葫芦”,葫芦与福禄谐音,亦有“瓜瓞绵绵,子孙昌盛”的寓意。两个挂落繁密而不凌乱,雕刻精细,工艺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陶塑脊饰勾勒出华丽的天际线,陶塑脊线色彩明丽,与素雅的瓦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蔚蓝的天空之下极其绚烂夺目。头门正脊以人物故事、亭台楼阁为主要题材,两端脊为“飞鱼”(有翼的龙)。清代岭南龙(或飞鱼)用于屋脊时只能用于级别较高的官员。庙宇建筑(家庙)以“飞鱼”做脊兽,足可见其建筑级别之高。家庙陶塑正脊以牡丹为主要题材,寓意“花开富贵”。一朵朵牡丹花或倾情盛放,或含苞待放,可谓雍容华丽。

百岁坊,布局奇巧,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为三间三楼牌坊,歇山屋顶,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须弥座红石雕及二进梁架木,青砖麻石雕工艺精巧。雕刻精美的封檐板位于头门屋檐下,形制巨大,雕刻精美绝伦。共分九段并相对独立的画面共有三段戏曲人物、六段吉祥花鸟。戏曲人物手持的木牌上有“杨大元帅”四字,可推测所刻应为粤剧杨家将的故事。各人物均做粤剧动作,动作与神态各不相同,仿如一出大戏在封檐板上上演。吉祥花鸟包括牡丹、梅花、兰花、莲花、石榴、喜鹊、鹭鸟等,运用多层高浮雕工艺,部分镂空雕,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仿佛真实的花盛放、鸟跳跃一样。

南社古建筑,祠堂雕饰精细大气,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房屋为规整的对称式结构设计,营造出严谨、庄重、肃穆的建筑氛围。院内中庭露天的采光功能与岭南的炎热气候相适应。屋顶上的陶塑脊饰、磨青砖墙体、花岗岩红砂岩石柱等,无不展现独特的岭南古建筑的风格。南社古建筑体现了南社祖先卓越的艺术才能,也为当代建筑艺术设计提供了参考借鉴。

综上所述,南社文化思想以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至今依然让人为之震撼。南社古建筑蕴含的思想深刻、技术风格独特,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5]南社古村落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民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面对东莞南社文化奇观,人们无不敬佩南社祖先造福后代的真知灼见,无不感慨南社先人留给现代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造福当代,特别是将对东莞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谢氏南社古村
《古村小巷》
茶山镇南社古村一隅
古村新景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古村之晨
古村——大芦
《东山再起》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慷慨论交廿七年——论南社领袖陈去病与苏曼殊的交往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