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
——以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银饰为例

2023-12-25 15:12吴继宏张学亮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水族银饰文化遗产

吴继宏 张学亮

一、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日本在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提到“无形文化财”概念。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确切的定义。我国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同方式保持传承,被后代再创新表达成为了新文化的来源。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值很不稳定,回归系数的方差和协方差随着多重共线性强度的增加而加速增长,对参数难以做出精确的估计;同时回归方程高度显著的情况下,有些回归系数无法通过检验,甚至可能出现回归系数的正负号得不到合理的经济解释的情况.

(二)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

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与实质上都存在紧密的联系。人类对于文化的研究可以从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发展到靠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的研究方法的实证阶段。孔德认为社会科学与文化概念视域相同,把文化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两个方向去研究。社会动力学方向主张文化进化论、循环论是逐渐进步,迈向高级形式的,是以一种丛生的状态各自沿着自己的道路,彼此连接,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从社会静力学方向分为经济、政治、宗教、群体、语言、人心和生活环境等去研究,即“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这是文化获得的第一个定义。

3例病人因疾病影响,较长时间离开岗位,从而产生无法胜任工作的担忧。病人C:“我是服装厂仓库保管员,如果换了别的岗位自己也不知道能否适应?”

20世纪初,传统的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是独自进化出来的,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因而得出各民族都要走一种道路,而目前多样化的文化形式是各文化处于不同阶段的表现。这种观念被考古学发现推翻,文化进化论影响逐渐减弱,而文化传播主义应运而生。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认为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气候和一个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深刻地决定着处于该环境中的文化和历史的发展。文化传播主义认为文化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复制,而是人类的流动、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彼此学习而构成全球性质的文化传播。

保护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规政策并不完备,而且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缺乏长效的保护机制和发展策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单独设立的非遗保护机构只有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遗中心和三都水族自治县非遗中心2处,12个县、市只占六分之一,其余县、市则在文化馆或文物管理所增加非遗职能。由于没有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导致非遗工作岗位成为流动岗,非遗工作人员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持续培养,非遗保护工作始终停留在完成常规性工作的层面。除了个别经济条件优越的居民与在当地入职公职人员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外其他人很少关注。传承人之间发展不平衡,使之失去了参与各种交流活动,内部交流氛围不佳,阻碍其发展。

进化论和传播论都是把人置于文化中去研究,而忽略了人的自身力量。威廉·冯特将实验同内省相结合,创造了现代心理学,并将心理学引入到文化研究中形成文化心理主义。从人自身的精神活动去理解人、把握人,认为文化个体是心理活动、观念、情绪、欲望等构成的总合。马林诺夫斯基结合文化心理主义与功能主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化观。他认为文化是由物质、人群、精神三部分构成。是一种以人的需求为起点,兼具工具性、功能性的存在,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构成人的“第二自然”生存环境。

银饰在水族文化中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水族历史、精神和身份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民族的精魂,是支撑其自立自强的脊梁。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水族银饰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努力,让传统和现代并存,才能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繁荣兴旺。

(三)水族历史文化与水族银饰文化的历史渊源

目前对水族银饰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其类型、工艺、元素应用和现代设计应用。同时,还探讨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以及教育上的水族银饰文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承措施。此外,也对水族服饰类型、头饰和银饰种类的变迁进行了研究分析。总体而言,学界对水族银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有更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需求。

早期水族人把银作为货币流通使用,而且制造出诸多的银饰物和银器皿来参与到自己的生活、礼仪与生产中。经过岁月的洗涤,那些精美的器皿、饰品在当时社会的使用功能已然退却,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艺术的欣赏,是一种审美的境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地理环境的闭塞,使得华美的银饰风格得以保持,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银饰无疑成为水族民族历史、心理、文化、宗教的记录。反映水族人民的经济条件、宗教意识、审美观念、生活状态、人文背景等因素。透过银饰的样式及装饰,可以把握其时代文化、地域文化脉搏。水族银饰是水族人民生活的历史记忆符号,承载着水族人民的智慧,是水族人民生存必要的精神寄托[2]。2022年,水族银饰制作技艺(都匀市)被收录在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意味着水族银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进入新阶段。

(四)研究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的具象表现,是文化的精华集中所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体现人类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们相辅相成直接或间接推动社会发展。比如水族银饰,它不仅代表了水族人民的艺术才能,更蕴含着它们对自然、美和神秘的理解和尊敬。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的创新,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

二、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银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归兰水族乡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3年,全州共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106 项(111处)。2022年水族银饰制作技艺(都匀市)才被收录在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2]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人(水族银饰制作技艺1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制有《黔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行动方案》《黔南州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方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书文化保护条例》《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普查收录了《黔南州民间歌曲集成》《黔南州民间器乐集成》《黔南州民间谚语集成》《黔南州戏曲曲艺集成》。在我国加强文化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水族银饰非物质文化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研究现状

水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历史上自称“虽”,汉字写作“水”,是水语的音译汉字书写。历史上水族曾被称作“百越”“僚”“苗”“蛮”等,至清代中叶开始有了更明确的专称,如“水家苗”“水家”等。关于水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研究者提出的推断大致有江南迁来、殷人后裔、龙番后裔、东谢蛮后裔、土著民族、两广迁来等六种观点。1956年,国务院批准筹建三都水族自治县,根据水家人士的要求将原定的“水家族”改为“水族”,水族的族称得到正式确认。水族是以务农为主的农耕民族,同时非常重视林业的开发和对家畜的饲养和繁殖。一个村寨往往是由一个祖先传下来,以“聚族而居”为特征。水族人对居住地点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有一句“俗语”说:“苗住山顶汉住坝,半山腰住的是水家。”水族人民把大自然想象成有生命有意识的人格化实体,相信“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通常以“巫”的形式存在,与文化神学阶段最为接近。

三、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银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存在问题

(一)对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思想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的银饰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市场需求逐渐萎缩。非遗企业的文创产品研发薄弱,经营者多为小规模民营企业或家庭手工艺作坊,力量分散,市场开拓、研发、营销等形不成合力,大多处于初级、分散、小规模的小农经济发展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的非遗企业较少,不能支撑其发展。无法建立在适应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去创造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

经调查发现,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基长村片区银匠村,村里面世代以银饰制作(当地叫打银)为生。以这个村辐射到周边村子,出现陈贵敏、陈珍安、陈珍相、吴文海、吴文成等多名银匠大师,这些银匠大师为归兰乡居民服务多年,其中陈贵敏、陈珍安多次被列为水族银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周边村民对银饰的了解局限于重要节日的需要,与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丢掉的认知;或者变为炫富,以加重嫁妆的形式来维护虚荣心的方式别具代表性。而银匠大师们会基于生存需求,理解银饰物件背后的的含义,比如祭祀内容、图案意义等。而对于银饰背后承载着的文化价值、文化意义、如何发展认知甚少。教育落后使他们不能跳出传统农耕文化,不能建立在适应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去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

(二)传承人才缺乏

由于银饰制作技艺复杂,需要长期的学徒、培训和实践,而现代年轻人对此兴趣不浓,导致新一代的传承人才短缺。都匀市归兰水族乡水族银饰制作技艺以家庭传承为主,传男不传女。经调查,都匀市归兰水族乡水族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贵敏、陈珍安、陈珍相前几代都是以银匠为生。其次以拜师等方式传承,在家族传承中如果子女无法传承技艺,可以寻求有悟性、对此技艺喜好的年轻人作为接班人,以这个为代表的有吴文海、吴文成等。而今大多数年轻人都喜欢外出务工,不愿意失去与其他年轻人交流的机会,同时外出务工机会较多、发展空间也较大,愿意接受打工文化的“第二自然属性”,不愿意接受当地传统文化的第“二自然属性”。大部分银匠都年近70岁,老龄化严重,致使传承发展后继乏人。

评估方法:计算规划期末户均配变容量,并与上一年户均配变容量实绩值进行比对,对降低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建议和规划方案。

(三)市场需求逐渐萎缩

都匀市归兰水族乡是以自给自足与小农经济发展而来的农耕文明,长期交通闭塞使其与发达地区的文明出现不相适应性,无法借助这些优势文化文明来丰富本地文化。且文字存量较少,水书没有得到广泛运用,传承受到阻力。民族文化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与传承,容易受到传播个人因素影响,一旦掌握正确信息的传播人死亡或者有意曲解信息就会对非物质文化的真实性产生破坏。加上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没有能力吸收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来提升本土非物质文化认识,不能建立科学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

(四)技术更新滞后,生产成本增加

手工银饰的制作时间长,劳动力消耗大,并且随着原油以及其他产业材料价格上涨使得银饰的制作成本逐步上升,进一步压缩了银饰的利润空间。大量人口的流出,导致人力资源稀缺,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银饰制造工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车间状态,缺乏现代化的设备和方法,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还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种类的创新。

职业拳赛更像一个名利场,圈子的中心就是那些明星职业拳手。菲律宾拳王帕圭奥每场比赛收入1.7亿元人民币、“漂亮男孩”梅威瑟巅峰时期单场进账1.95亿元人民币。但现在谈论邹市明的钱景还为时过早。一场赛事的收入依靠门票、转播权、广告赞助和授权产品,但在中国,根据李胜的经验,除了广告赞助外,其他基本可忽略不计。“没让你给钱播比赛,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了。”

(五)保护和振兴机制不健全

9月6日,西部矿业旗下青海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万t阴极铜项目正式投产,实现了青藏地区现代化铜冶炼企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普查、记录、静态保护等需要对保护对象科学分析、精准的定性,以确保保护对象的原真性。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加之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或误解,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名不副实”、夸张现象,出现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完整性等问题。同时贵州各地地方政府债务较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的投入较弱。如2022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共申请到中央、省级非遗项目保护经费240.45万元(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经费82.15万元,省级经费186.3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与发展是一个连续性、高投入的事业,较低的经费是很难支撑其传承与发展的。

3)分析系统架构,分析人员在资料分析过程中要形成智慧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从智能化和信息化两方面做好结构内容规划,在确定信息应用系统需要使用哪些基础设施之后,考量系统与相关信息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以此使基础设施在符合信息系统建设标准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六)宣传推广不到位

知名度是销售的关键之一,然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归兰水族乡的银饰文化推广和宣传工作较为薄弱。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主要依赖口述传播,辅以文字和非语言符号传播。传播方式以人体媒介为主,以物质媒介为辅。这种传播方式多发生在亲缘关系和师徒关系中,其规模受限于传播者的精力、时间和空间,并且通常还受到行业规定的限制。因此,传统的传授方式一般局限于家庭、宗族或小作坊范围,在小群体中进行传播。同时,宣传方式主要通过地方区域媒体进行,还在当地高校与社会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等专项培训活动。在宣传方面,利用当地知名景点、特殊节日和重要会议等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宣传。然而,仍然存在传播方式有限,传播地域局限,缺乏系统性的传播的现象。

(6)DN50及DN50以下的管道配件,如闸阀、截止阀、球阀、水过滤器、自动排气阀等建议采用铜质配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性的工作。如何在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同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赋予其新的活力,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提高培训力度,强化对非物质文化的再认识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首先应该摆脱过去只停留在政策任务,因为传承而传承,满足逐渐萎缩的市场需求的看法,而是保持开放的态度,走出本土文化禁锢,吸取各地区与各个时间段的文化文明研究成果,以自我文化为建立基础,在适应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发挥本土文化的优势,去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形成一种竞争力强、创造力高、特色鲜明的优势文化。其次,提高当地教育,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学习各国各地区文化文明。再次,总结国内外历史研究成果,培养具有跨越空间视野、时间视野的非物质文化认知人才。最后,支持传统农耕文明熏陶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参与其他文化文明的生产,然后有效地把这些有所成就的乡贤凝聚起来,引导他们在非物质文化基础上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势文明文化。

利用传播学视角进行分析和讨论,将素材采集、编码、媒介选择、解码、反馈等多个环节嵌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传播过程中,寻找有效的传播模式,最终呈现出深植人心、广泛流传的非物质文化精髓。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教育力度,合理选择和使用媒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广泛性表现出来,引导公众理解和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改进工艺,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

引入现代化设备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时间和成本,同时保证银饰的品质。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例如三维打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进行艺术创新,既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和接受度,也能辅助传统手艺人的生产和创新。

(三)创新设计,满足市场新的需求

依据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设计,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版本来满足消费者。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所获得的市场调研信息,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偏好及其购买行为的背后原因。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元素,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去,帮助企业设计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并协助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产品和市场份额。改变和优化生产和运营过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利用新的市场渠道、技术、传播策略等,例如利用社交媒体、数字化经验、内容营销等来吸引和保持用户。

(四)给予政策支持,增强保护力度

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政策,对于银饰工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为它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政策倾斜、扶持基金、优惠税收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保护与振兴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足够的保护,又要鼓励和引导其创新发展,以实现“活态保护”。

(五)参与国际交流,提升影响力和生命力

参与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推广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例如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学者和研究员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参加国际文化节日或展览,制作电影、纪录片或其他形式的影视作品到国外媒体如YouTube、Instagram、Facebook等做宣传。

猜你喜欢
水族银饰文化遗产
水族敬酒歌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银饰
上帝的水族馆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