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展示与传播研究

2023-12-25 15:12丁津津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景区文化

丁津津 姜 舟

近年来,《“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陆续出台,明确指出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加之2023年文旅市场加速复苏,非遗进景区产生的效益日显,那么在旅游场域内如何实现非遗与景区业态有机融合?如何展示传播非遗价值内涵?这些问题是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着重研究的。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进景区四主体价值阐述

非遗进景区产生包括目的地政府、景区管理方、传承人、游客四个主体价值。一是对于当地政府,通过在理念、政策、资金等方面引导和扶持非遗进入景区,可借助旅游形式拓展非遗的受众范围,让非遗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促进非遗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显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遗传承人收入来源问题;二是对于景区,通过引入非遗项目和邀请传承人进驻,从种类上增加了旅游产品供给,从内容上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可借此作为旅游新亮点提升自身吸引力;三是对于非遗传承人,进驻景区可作为较好的展示平台,主动进入文旅消费市场拓展非遗生存空间,获得更多传承发展的可能性;四是对于游客,满足其体验人文特色、品当地美食、购特色伴手礼等需求,增强旅游体验感、获得感、满足感。

非遗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借助适当的手段和模式在景区引入非遗项目,非遗进景区四主体可以形成相互促进共生的关系,实现价值共创,使非遗进景区产生的价值最大化,发挥非遗进景区的积极作用。

二、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内涵与模式分析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理念于2021年在江苏首提。所谓无限定空间进景区是指“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1]“无限定”强调了非遗进景区的多种可能,可根据景区自身条件和优势,创造性地将非遗与景区业态相结合,相应有六种融合模式。

(一)非遗+餐饮

“吃”是游客在景区游览的基本需求,希望能品尝到当地美食,了解当地饮食文化,体验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内容上深入挖掘当地非遗美食资源,引入非遗餐饮企业、保护单位以及相关的老字号餐饮品牌进驻景区构筑新的美食亮点,与景区餐饮服务无缝对接;形式上拓宽美食体验途径,通过可参观体验的非遗技艺、可流动销售的美食摊点、可视化的宣传推介,全面展示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

(二)非遗+住宿

在酒店的餐饮、用品、硬软装、氛围营造等处运用非遗产品、植入非遗元素,着手打造特色主题酒店、民宿。在酒店内提供非遗展示展演、手作体验、传统服饰租借等传统文化特色服务,将酒店、民宿打造成非遗在场体验新场景,让游客足不出店就能感受体验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

(三)非遗+交通

交通服务上开通景区非遗主题游线,打造或升级特色游览设施。游线配备讲解人员,串联景区非遗景点、展馆等,在交通设施里营造非遗文化空间,提供非遗特色服务,取阅非遗导览手册、品鉴非遗小吃、欣赏非遗展演等,让游客在游览途中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

(四)非遗+展区

景区应充分发挥区位内场馆和公共空间、设施的文化服务作用,在景区场馆内外打造全方位、全空间的非遗展区。场馆包括独立开辟的博物馆、专题馆、工作坊、传习所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内开辟的具有非遗展示、体验、消费功能的公共空间。场馆外的公共区域可结合景区需求设置非遗展区,如非遗户外展览、非遗艺术装置、非遗休闲街区等,增强公共设施的文化体验性,营造全方位的非遗氛围。

(五)非遗+文创

非遗产品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纪念品和伴手礼,“刺激非遗的文化消费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创新动力”[2]。景区可引入非遗商铺,举办周期性非遗市集或购物节,构建多种文化消费场景。除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单位制作生产的非遗产品外,还可以利用非遗元素再设计、再包装,通过塑造品牌、强化功能、提升审美、跨界联名等方面增强非遗产品市场吸引力,打造人们感兴趣、用得着、有内涵的文创产品,激发游客购买欲。

(六)非遗+演艺

非遗展示展演性非常强。景区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定期、定点举办非遗特色节庆活动或特色展会,打造活动品牌。针对消费者喜爱夜间演艺活动的特点,可以通过非遗展示、展演以及非遗“快闪”等活动,点燃景区“夜生活”、带动景区“夜经济”。非遗演艺节目可邀请专业指导教师提升舞台艺术效果,满足市场需要。对于民间文学,深入挖掘其价值和精神内涵,可编创后以话剧、音乐剧、木偶剧等形式搬上舞台,呈现给游客视听化的节目。近年来,剧本杀形式深受年轻群体欢迎,可以由专业运营团队推出非遗主题剧本杀,提供沉浸式体验。

三、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展示与传播策略

(一)“展示与传播”概念与理念的厘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序言部分提出:“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刘魁立也指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两个翅膀,没有有力的传播,就不可能有持久的传承”[3]。非遗传播从广义上来讲,囊括了人之间的代际传承和地域之间的横向扩布;从狭义上讲,是指借助现当代媒介和技术实现非遗大众传播[4]。本文主要着眼的“非遗传播”,是指面向人际传播的非遗展示和借助媒介的大众传播的综合运用,“非遗展示”亦不局限于博物馆类型的“展示”,而是在景区这个公共旅游空间中,充分利用或打造相应场所与设施,包含更为灵活的介绍、呈现、演示等实践类活动内容。

“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5]在非遗展览展示实践中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认识到非遗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将非遗的展示与传播贯穿于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中,让游客在游憩与体验中获得非遗知识,欣赏传统文化,感受美好生活。

(二)非遗进景区展示与传播策略

非遗展示是静态展陈(通过物来表达)与活态展示(通过传承人表达)的结合,在展陈理念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下,结合景区这一旅游空间特点,提出视听化呈现、场景营造、媒介综合运用、亲身参与四种策略。

1.视听化呈现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视听语言越来越具指导价值,传统文化通过内容视听化呈现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更加受到大众的热捧,这对非遗展示传播极具借鉴意义。

非遗的展示传播需要展示动态的表演过程、技艺过程以及节日仪式等实践活动,这包含由传承人在景区现场展示、展演,也包含通过媒体设备的交互体验和现场呈现。展示时传承人与道具、环境的互动需要合理安排和利用视听刺激,将技巧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观众。比如,剪纸是一种透空的艺术,南京剪纸技艺又有“犹如一笔画连绵不绝”“剪刀不转纸转”等特色,那么在技艺展示时就要考虑好灯光、题材、语言的处理,让参观者能够通过眼睛看、耳朵听来了解南京剪纸。数字化展示等已逐渐成为非遗展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利用非遗影片、纪录片来叙事、演绎,不仅可以传达技艺过程,更传达传承人的思想和精神,勾起观看者的回忆、联想和思考。

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交互融合,以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强化视听刺激,更加打动人心。比如,扬州瘦西湖景区夜游运用全息投影、3D MAPPING 等最新技术与景区文化相融合,融入古琴、洞箫、舞蹈等演艺形式,达到景、境、情与非遗完美融合,让游客沉浸在诗意而唯美的氛围之中。

2.场景营造

如今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文旅项目,成为大众尤其是Z世代文化消费热点,而抓住沉浸体验感的关键之一,就是营造全方位的场景氛围。场景营造本质是与目标群体一种“沟通”方式,引入到景区非遗展示领域后,将展示要素按照主题进行策划布置,可以借助新兴技术手段,甚至邀请传承人参与其中,融入景区景观,构建可感知、可参与的非遗展示场景。

场景营造既可以还原非遗原生态场景,如传统生产生活场景、民俗仪式场景等,让参观者迅速进入非遗发生时的情境;也可以营造艺术场景、故事情境,让参观者获得赏心悦目的、令人称奇的直观感受。南京甘熙故居即在清代古民居建筑中打造了“梨园雅韵”书场,营造了江南书场和茶馆环境,游客在此可实景欣赏传承人带来的南京白局、昆曲等非遗项目演出。苏州拙政园在梧竹幽居设计“月影回响”古琴艺术展示点,借鉴现代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古琴陈设于竹林方亭中并播放古琴乐音,在园林沉静幽深的氛围中营造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幽古怀远意境,吸引夜游者打卡。

3.媒介融合运用

随着媒介的迭代,大众对信息传递和获取方式更加便捷,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已不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还需要亲民互动性和个性化表达。非遗进景区必然需要利用媒介平台面向大众进行展示传播,通过线上、线下媒介传达非遗内容。线下媒介包括标识、展板、宣传册、地图、导览等宣传物料,以及音频、视频等数字资源与信息交互设备。线上媒介则提供丰富有趣的交互内容,满足游客获取信息和社交的需求。如2020年秦淮灯会,景区线下举办了亮灯仪式,为了让更广大的市民感受这一最有仪式感的环节,除了现场直播外,还创新举办“线上点灯”活动,进入灯会画卷小程序后不仅可以线上漫游秦淮灯会,点亮各式各样的秦淮灯彩,还可以拍照打卡大报恩寺、中华门、老门东等不同地标。

4.亲身体验

亲身体验破除单向接受信息的遗憾,能够让游客充分调动自身感官,实现双向沟通交流,过程中触发审美、技艺、文化等方面的思考,从而更深入地体悟非遗内涵。游客在景区中亲身体验非遗的途径可以包括:品尝和学习制作非遗餐饮、体验传统技艺、参加专题非遗培训和课程、体验传统民俗、借助体验设施等。在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中国科举博物馆、大成殿、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秦淮·非遗馆)、南京市非遗文创展示中心等场所常年举办非遗体验、展示、展演活动,推出适合不同人群的体验项目,观众兴致盎然。

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展示与传播原则

非遗进入景区后即从原生文化场域转变到旅游商业场域,需警惕非遗在过程中发生变质、同质化、商业化,造成游客对非遗的误读和肤浅化认识,非遗本身文化内涵也被弱化,如此不仅会影响对本地域文化宣传推广,也不利于非遗长久健康的传承发展。非遗进景区展示传播工作中应尽可能地使非遗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在承载者——传承人到体验消费者——游客传播过程中不被滥用、曲解和贬损。

(一)坚持内容真实性和正确导向

一是确保非遗内容的“真实性”。即要求展示传播的信息源真实可靠,内容真实客观,应以从代表性传承人、政府部门、公认的专家以及现行的文化传统调研的信息为依据,如参与展演的人应是该项目的传承人,表演的内容应是该项目内容,展览的文字表述应符合史实等等。景区作为集娱乐、消费、观光、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空间,容易存在夸张不实的信息,应当坚持内容以真实为边界,尊重非遗形式与内涵,防止在旅游商业场域为了追求利益、博人眼球而任意为之;二是传播内容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播正能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遵循非遗发展规律和自身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演变着的文化形态,它传承的基本规律,是恒定性与活态流变性的统一,它向来是在继承与创新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和活态性应始终受到尊重。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和饮食文化类等项目,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直在传承和演变,传统音乐、戏剧等也随着时代变迁更新发展了唱词和曲调,民俗也融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美好祝愿。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景区都要承认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展示传播时不能限制传承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承认和尊重传承人主体地位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要尊重传承人在继承与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尊重传承人群体自我传承和创新,不可为了景区人气、商业利益等施加外部干预;二是注意非遗作品版权问题,涉及相关群体的内容要提前进行充分沟通,尽可能地保护传承人或保护单位版权不受侵害,防止出现冒用、滥用、张冠李戴等现象;三是关注非遗对社区、群体和个人等传承者的身份意义和情感意义,尊重传承群体的行业规矩和信仰禁忌,不能强行违背其意愿开展展示展演活动。

猜你喜欢
景区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谁远谁近?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