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反馈

2023-12-27 16:52张守荣
高教学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毕业生互联网+专业

张守荣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在时空方面获得突破,全面整合互联网技术,组建网络化的服务体系,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新闻传播行业的各个部门均开始大规模地应用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技术,且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互联网+”的优势正在不断扩大,新闻传播行业也正在加快脚步进行互联网化,由此引发了该专业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与改革。互联网行业正在与新闻传播行业进行大规模融合,展现融合发展的魅力,通过行业间的融合实现该行业的整体升级转型。

一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培养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介信息的独特性、新颖性,与大学生崇尚自由、乐于表达的心态及行为模式相一致。网络媒体平台已经变成了当今大学生认识世界,认识国情,提高自己的才能,培养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1]。大学生尤其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网络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在大学教育阶段愈发重要。在自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的培养,对于构建高校立体化教育系统,形成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互联网媒介的出现,使自媒体网络优势显现,同时有助于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新闻传播的新动向、新规律[3-4]。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素养共性培养目标和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特有培养目标,发现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要以厘清“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存在问题与挑战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融合媒体实践技能,具有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数字信息时代的融媒体新闻传播和宣传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舆论阵地有生力量。

二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存在问题与挑战

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养环节都与新时代的全媒体传播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的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未凸显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目前,很多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宽泛、不清晰。如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但实际上这些专业师资、课程设置和教授方法上都无本质区别,专业特点也不明确,容易混淆培养目标与培养定位。虽关注到适应多媒体形式的多元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没有凸显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数字时代的要求,实践课程体系老化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不连贯,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结合不够,缺乏融合。一些地方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号召,大多以开设通识课的方式来应对,但一些关键性的基础课内容并没有能够达到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法单一,起不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此外,考核方法的缺陷,导致教师创新型教学的实施受束,影响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内容和就业要求脱节

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尤其是对快速融入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过于学术化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些实用性,导致培养的人才有时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也在进行教学改革,但受制度、资金等因素制约,专业设置和教材内容更新相对缓慢,无法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5]。

三 “互联网+”背景下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模式实践

“互联网+”模式的兴起,对媒体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丰富行业理论,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转化挑战为机遇,培养模式变革势在必行。本文就以研究者所在的某大学传媒学院为例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了提高人才质量,输送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和多样性建设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相关学校和学院应该更加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以学科带头人、教授牵头的专业建设型、课程建设型、实践教学型和研究教学型为主的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具有多学科背景尤其是网络传播方向的博士毕业生来充实人才队伍,同时注重培养现有的师资来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提升学术论文质量,开拓产学研融合之路,建成一支师德好、结构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在新闻传播教学过程中渗透互联网思维,坚持思维先行原则,努力打造互联网思维新模式。

(二)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从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出口”下手,按照用人单位要求,继续优化已经形成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专业教育基础,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紧跟时代发展,优化专业课程群,改进实验实训条件,将传统采编实验与多媒体综合发布实践相结合,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形式。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增加针对新媒体应用与实践环节的课程,积极与媒体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三)推进专业课程体系革新,加强实践教学

坚持以团队建设和课程体系完善为工作主线,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科发展为目标的全方位建设理念,综合促进新闻学专业建设的体系化发展。具体思路可概括为“一个定位、两种转变、三个结合”。“一个定位”即要培养适应融媒体发展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两种转变”即由传统新闻教育观转向重视媒介融合综合应用能力的“大传媒”教育,由过分注重知识型教育转向面向社会融媒实践的创新创业型教育;“三个结合”即结合自身教学资源、专业行业发展及社会现实要求,打造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口径宽广、专业精湛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四)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建设,辐射带动专业发展

结合新时代的媒体人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并行,努力创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升级演播室、动画创作实验室、MR 混合现实创新空间实验室等,满足本专业学生实验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增建校外实训基地,优化校企合作实践内容,满足学生实习需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新闻职业能力培养。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通过服务社会,辐射带动专业建设。

(五)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融入“三全育人”过程

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正在影响和改变着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念与实践。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呈现,新媒体行业的兴起,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在教育理念、教育载体、教育实践等方面亟待改革的境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媒体快速发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与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具有较高的融合、契合度。

除专业教师开设的专业课堂,教育管理工作者、朋辈共同参与的课外“第二课堂”思想引领、专业训练、社会实践等拓展了人员交互学习范围。自学生进入大学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职业规划,人才培养注重阶段性目标的设立与达成,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贯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中,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竞赛交流中夯实专业基础,检验实践技能,提升综合素养。通过“以赛促练”促进专业化学习,将就业指导植入实习过程加强职业化引领,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日益多样化,改变了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区块链,线下课堂、线上慕课,线上+线下各类媒体平台实现多元融合,促使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更加全方位。

四 “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

(一)“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就业跟踪反馈制度

高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是获取毕业生社会信息和反馈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尤其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更应走出象牙塔,走进就业市场,及时获得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品德状况、专业技能情况、专业知识运用及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发挥情况、适应工作程度等等内容和信息,加强培养与就业双向信息交互。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开设课程,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内容涵盖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思想品德表现和敬业精神;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模式认可度以及对各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适应性;毕业生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生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2021—2023 年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结果分析

研究人员对所在学院新闻学专业近三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就业跟踪。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及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进行,辅之以毕业生座谈会、校友交流会等方式。从2002 年学院开设新闻学专业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本研究通过对毕业生及就业单位跟踪结果分析,拓展了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角,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就业方向跟踪结果。近三年学院新闻学专业毕业一年后跟踪就业总签约率分别为93.40%、96.08%、93.33%。其中,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26.85%、28.15%、26.49%,就业的同学主要分布在省市电视台、各地市融媒体中心和新媒体运营企业岗位上。

第二,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思想品德表现和敬业精神情况。根据就业单位反馈,近三年毕业生在工作单位无出现思想品德问题状况,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厚实、作风朴实和政治坚实受到就业单位认可。值得注意的是,有用人单位提到毕业生入岗初期表现出缺少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的情况,但经过1~6 个月的职业锻炼与磨合,绝大部分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合作意识。

第三,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模式认可度以及各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对近三年已就业学生的跟踪调研结果显示,95%的毕业生对母校培养质量满意度给予高度评价,毕业生表示自身就业感受良好,对岗位满意,愿意继续从事新闻相关职业。毕业生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较高,对新闻传播学主干课程,对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等核心课程和电视编辑技艺、电视摄像基础、新媒体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实验、实训课程满意度较高。

第四,毕业生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总体评价较高,在五分制李克特满意度评分量表中,工作态度(M1=4.9)、工作能力(M2=4.9)的评价得分最高,应变能力(M3=4.7)得分其次,创新能力(M4=4.5)得分相对较低(M 为得分的平均值)。

第五,毕业生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在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建设专业实践基地方面,对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在结合专业优势丰富网络教育内容和方式、智慧校园平台建设方面。

第六,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也对我们的学生培养质量非常认可。超过90%的用人单位表示,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生质量整体表现优异,希望继续选用我校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同时认为我校毕业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主要集中在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业务知识水平等方面。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文化积累与创新方面尚有较大培养发展空间。

五 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反馈情况分析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对社会产生了更加广泛化、深入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得到普遍关注和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共有719 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总计1 428 个专业教学点,新闻传播教育呈跨越式发展[6]。根据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学生就业情况良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满意度比较高。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模式认可度以及各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评价较高,毕业生对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建设专业实践基地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对思想品德表现和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满意度较高,但对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文化积累与创新方面满意度相对较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变革与发展的时代,传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元宇宙”的概念不断升温,2021 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目前,关于“元宇宙”的普遍认识是,“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是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随着沉浸式、场景化的融媒体作品形式不断发展,元宇宙打破了传统媒介生态,让用户能够通过触觉、嗅觉、听觉等多重生物感知系统切身体验媒介内容,实现场景的具象化和在场感[7-8]。传媒业界发展与变革必然引起教育模式随之适应性改革,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应对媒介技术和生态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新时代“实践”如何赋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才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学生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求,这些都是亟需探索的课题。

通过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就业反馈情况的分析不难看出,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聚焦新闻传播实践创新。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聚焦于实践对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就实践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还是作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探讨。为此,有学者提出“新闻教育实践观”的理念,主张实践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根基,将实践视为新闻传播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驱动力、贯穿性线索和导向目标,将实践教育整体升级为“全面实践”,提倡以“实践赋能”作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6,9]。

本研究以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反馈为基础,结合国内已有“实践赋能”学术观点,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元宇宙赋能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导向”实践路径优化策略,即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实务导向。虚拟构建的元宇宙平行世界,为解决当下传媒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脱嵌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思路[10]。新闻传播教育以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起点和目标导向,学生在虚拟环境下模拟现实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实践状态,完成从学课本到学实践的转化,锻炼自身复合能力;元宇宙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以创新为导向,逐渐呈现去中心化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学习创造,学生小组/学习小组是主要实践模式,学生小组在创造、更新和审核的过程中,以多元身份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教育环节,并能寓学于日常实践;高校致力于构建“元宇宙+城市/企业+大学”模式下的实践训练平台,发展“城市+大学”教育元宇宙技术实践渠道,政府、学校双方在共建的基础上,搭建资源整合与全方位互助的有效桥梁,共同培育符合社会用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发展“企业+大学”教育元宇宙技术实践渠道,联合元宇宙领域先进的技术公司共建元宇宙联合实验室,在就业实习资源共享、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提升专业学生能力的同时为企业输送新型传播领域人才。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互联网+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