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深化与知识探索: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

2023-12-27 21:16周亭蒲成
对外传播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

周亭 蒲成

【内容提要】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23年1月至10月中国大陆国际传播学术研究进行分析,发现随着中国国际传播实践的深化,国际传播相关知识的探索也在理论、方法与策略的层面展开。在研究主题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获得最多关注,中国主场外交活动牵动相关研究热度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国家形象是学者经常探讨的研究主题。在研究路径上,多元的理论取用显示出国际传播研究的跨学科特征,研究方法也更强调科学、规范和多样。在研究价值上,回应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构国际话语权的现实诉求,与战略传播、精准传播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相关的策略研究成果丰富。伴随实践深化的知识探索为构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国际传播 文献计量分析法 中国式现代化 讲好中国故事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被载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上升为国家顶层战略。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的颁布更是以法律形式为其接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还稳步开启了从顶层战略设想到各方具体探索的实践深化。河南、江苏、湖北等地纷纷成立国际传播中心,成为地方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核心抓手和主要平台。在教育部、中宣部等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高校联合共同推进筹建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成为教育界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的年度标志性事件之一。①在国家政策引导、各方实践探索的合力驱动下,2023年的国际传播研究成果发表也尤为活跃。学者们以实践为起点,围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重点议题展开知识生产。

一、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图谱

利用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对相关数据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不仅能最大程度减少研究者的主观干扰,还可以直观、具象地展示该领域在特定时期内的研究分布、知识结构、前沿热点与演进规律,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理论的前沿动向。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23年1月1日至10月15日期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全时段、全文本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呈现。在具体操作上,将中国知网总库作为数据获取来源,以“主题=国际传播,发表时间=2023年1月1日至10月15日,语种=中文,类型=学术期刊”为要求条件进行检索,在剔除卷首语、主持人语、导读、资讯、动态、征文通知、会议报道、书评、封面人物、媒体脸谱和其他非直接相关内容,再经去重和标准化处理,最终确定了1616篇有效样本。②

(一)热词提取:明确研究旨趣

关键词是数据文献核心内容的集中体现,频次值越高代表其重要性越强、研究热度越高,能够直观反应国内学者在国际传播研究上的共同关心所在。通过词频运算从数据文献中识别提取出前十大热点议题(见表1)。

(二)聚类分析:描摹研究网络

聚类分析是将具有联系的关键词进行团聚,使得类团内属性相似性最大、类团间属性相似性最小,可用来观察目前某个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哪些分支团体,有助于将隐含的学科知识结构显性化。使用CiteSpace的“K聚类(label clusters with indexing terms)”对数据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计算后,根据聚类规模大小,从样本文献中挖掘出八大主题关系网络(图1)和关系网络内的高频关联词(表2)。

二、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

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落地,实践步伐进入加速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新需求,对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结合国际传播知识图谱分析的结果,本文从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研究价值三个维度归纳了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的三大面向。

(一)問题牵引:实践催生下的本土关怀

围绕国际传播要研究什么的问题,从图谱分析看,涵盖了#2中医药文化、#3中国式现代化、#4中国共产党、#6国家形象、#7文化传播等主题关系网络,关联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形象、共情传播、文化传播、城市形象等主题词。综合研究热点可发现,如何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成为年度重要研究主题;在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作为关键词频繁出现,带动相关研究热度的攀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始终是各方关心的持久话题。

具体来看,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刻的国际传播意涵,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国际传播的关键议题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核心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关怀和问题意识。目前相关研究分别在理念梳理、话语建构与路径探索三个层面展开。第一类研究聚焦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使命性与必要性。研究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实践,更打破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迷思,由此引发制度、道路、意识形态之争只会愈演愈烈,需要对其中所蕴含的当代的、世界的、普遍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挖掘和阐释,建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元话语为核心的新型话语体系,推动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而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呼唤与之相匹配的国家叙事和解释力;第二类研究专注于探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和路径。相关研究既有从规范角度出发,提出应坚持中国特色、注重文化传承、倡导和谐共处、推动多元发展等基本原则,归纳出以制度逻辑诠释政治内涵、媒介逻辑建强传播体系、叙事逻辑实现话语创新来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话语建构思路,也有从策略角度出发,提出强化主体建设、创新话语表达、凝练标识符号等实施路径;第三类研究则是结合具体对象,探讨本领域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具体路径。如有学者提出中国纪录片可从国情、发展、文明、自然、全球身份五个维度构建国际传播叙事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也有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出发,从议题、机制和话语三个层面考察城市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其次,北京冬奥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是开展国际传播、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难得契机。相关研究从共情传播视角探讨如何提升短视频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效能,或从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对外传播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为本年度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带动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研究热度的提升,主要探讨国际传播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数字经济转型、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多元议题。另外,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从传播策略、认同效果等具体议题的探讨,进入到如何以中医药文化理念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的哲思层面。

最后,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始终是学界关心的焦点议题。相关研究呈现出阶段反思与前沿探索两种相互联动的趋向。有研究通过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回顾,发现存在六个各有侧重议题群,并对国际传播研究的未来走向提出研判。而以短视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潮流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作用、路径、机制与风险防范也得到了显著的关注探讨。

(二)路径深化:研究方法与理论取用的趋势

围绕国际传播要如何开展问题研究,数据分析显示与两个关键词存在密切关联。其一是“对外传播”,大多出现在对具体传播实践的务实性探讨中,形成“问题—解决”的研究进路,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反映出在解决问题的目标导向下,国际传播研究注重采用多元研究方法的特点;其二是“跨文化传播”,大体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作为理论思考的背景,国际传播的沿袭流变和理论发展都显示出其具有复杂的理论谱系,跨文化传播是重要的理论脉络;二是作为促进对话的策略,如何更好地运用跨文化传播策略往往被视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一个关键手段。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國际传播研究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和复杂的理论取用。

国际传播作为交叉研究领域,与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存在关联,其研究方法因学科交叉而呈现出多元特征。2023年,由于实践深化催生的解决问题的需求,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适用性、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在定量研究中,全样本量的大数据研究因能更全面立体反映现状趋势而受到青睐。有学者就运用计算美学方法,对社交机器人在“X”平台(原推特)涉华议题下发布的106562张图片展开研究,发现其已形成差异化的美学风格,并被证明能取得正向的传播效果。再如,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从更多维度解释国际传播中行为主体的动机缘由,有研究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并结合案例分析法加深了人们对中外媒体合作实践的认识。

多学科的交叉性质决定了国际传播研究存在复杂的理论取用。随着国际传播实践探索的深化,随之产生的新课题跨学科特性更加明显,学者们都在努力开拓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新视角,注重在比较维度中开展研究,规避新闻传播学的单一维度。如有学者引入国际政治和法学研究视角,剖析真相话语策略在舆论战中的不足,提出在特定事件中应考虑以法律话语应对国际舆论战。也有学者采用新结构经济理论和教育研究视角,探讨如何增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成就的国际传播等。跨学科的理论关照与比较研究已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应有之义,这不仅有利于新视角、新知识的产生,也有助于不断更新国际传播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三)研究价值:回应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

围绕国际传播如何实现效能提升的问题,构成了相关研究的第三个面向,主要涵盖#1软实力、#5国际传播能力两个主题关系网络,关联新媒体、传播策略、话语权、对外话语体系、人才培养和中国故事等高频关联词。在研究热点上,指向“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两个关键词,前者向内诉诸于自身综合实力的建设和发展,后者侧重于对外部环境的主导能力和对他者的影响程度,相关研究旨在回答如何实现国际传播资源投入和效果产出的最优化,实现从资源优势到传播效能的转换,最终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首先,学者认同国际传播需要运用系统观念,作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战略布局和理论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不少学者选择以史为鉴,有的扎根战略传播的脉络演变与实践归纳,以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供方向性的建议;有的则聚焦自身,通过梳理新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并结合地缘政治博弈和传播生态变迁,尝试锚定实现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基点;或是借鉴他山之石,总结分析美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经验,以期获得借鉴启发。强调资源协同与分层布局的战略传播体系建设关键在于能否调动立体式、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参与其中,激发积极性。学者更多关注了政府和传媒之外的国际组织、智库、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等传播主体,并将非遗文化、行为艺术、网络文学、民族音乐、传统书法等多元对象纳入研究范围。如有学者关注到近年来海外华人青年和留学生热衷的展示汉服、民乐、中国舞的“国潮快闪”活动,认为其建构出一种国际传播的艺术地理新范式。

其次,在实现战略传播目标的具体方式上,精准传播被认为是一条重要路径。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前提下,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有助于实现传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传播效果的精确获得,达成更具针对性传播目的。特别是当前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推下,精准传播的想象边界被进一步拓展,有学者认为AI技术可通过在人机协作、内容矩阵、算法智能、数据融通等层面的运用,助力主流媒体实现国际精准传播。也有学者认为,“数字原住民”的“Z世代”因对互联网媒介的天然依赖而培育出了独特的文化情感认知方式,面向“Z世代”的精准化国际传播,应当注重传播理念、传播机制与传播方法的协同。

再次,培养更多复合型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是加快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支撑,尤其是当前伴随国际传播的实践深化,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有学者从高校培养的角度归纳出我国目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提出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国际传播人才的多维复合能力培养;外语、国际中文教育等与国际传播实践密切关联专业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也得到了探讨。还有学者对当前国际传播从业者进行观察,发现存在缺乏意识、忽略场域、路径依赖等问题,并提出对应举措,期待能促进人才队伍的结构转型。

结语

做好新时代的中国国际传播工作需要学理支撑,在当前国际传播实践全面深化的背景下,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尤为迫切。一方面,在经过对西方理论的引介消化后,如何完成超越是构建中国自主国际传播知识体系的关键一步。这就要求学术共同体在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问题时保持清醒认知,既要对理论的思想脉络、认知特征、效用边界有明确界定,也要对变动中的中国社会现实情景有深刻把握,形成对具体实践的充分理解力和阐释力,进而推动经典理论的延展,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工具性移植,避免陷入生搬硬套、泛泛而谈的窘境。另一方面,研究者需要从现实问题出发进行反思,突破理论范式的约束,以实践为起点、以问题为导向,对本土传统与现实境遇进行挖掘提炼,在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与重大实践的结合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在彰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本土化、在地化特征的同时,注重与世界进行交流对话,向“全球南方”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示迥异于西方迷思的国际传播实践。

周亭系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蒲成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联合!各路大军齐聚中传共商“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建设》,“中国传媒大学”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WcVblz8Kf85a0YsaA0QtGQ,2023年6月1日。

②本研究以下所举例证,均归纳总结于研究时段中以国际传播为主题的中文期刊文章,受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

责编:荆江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