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国两会图片报道的启示:具象性叙事与场景化构建

2023-12-27 00:01彭伟步
对外传播 2023年12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联合早报

【内容提要】新加坡《联合早报》站在海外华人的视角报道中国以及全球华人新闻,特别是其采取源流不同的图片,叙述了中国两会的现场情况,在全球华人当中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联合早报》采取图片的框架报道,刊发大量新闻照片,展现了公共性的互动场景,构筑了一个华人信息的传播场域,以及一个华人信息共享和集体想象的互动平台。以探讨照片组合对实现信息重组、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为我们的国际传播提供诸多启示,即加强图片报道,采用轻量化报道方式,降低阅读难度,以实现提升传播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联合早报》 中国两会 图片 对外传播

第十四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作为在海外华人社会当中享有较大影响力的华文媒体,《联合早报》对两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刊发了大量有关两会的新闻报道,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产生了强烈影响。《联合早报》通过图片报道的方式,展现两会的全貌,并对两会进行符号叙事,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方式,而且在新媒体时代以更加直观、简洁且又有深度的新闻叙事,强化了两会的主题,反映了图片也能解读新闻故事,深化新闻主题,描述新闻过程,引导受众阅读,并实现议题设置的作用。

一、以图片为载体叙述海外华人的视角

《联合早报》于2023年2月26日开始两会报道,3月17日基本结束报道。根据本文统计,该报关于2023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共有117篇,其中配有新闻照片或视频的新闻有73篇,占61.5%。该报重视融合报道,尽量通过新闻照片还原新闻事实,展现客观公正的形象。

1.海外华人的话语语境

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大多是从中国移民出去的人群,且基本上是第二代之后的群体。他们在海外出生,在当地工作生活,接受所在国的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同时由于生活在不同国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比如,在欧美国家,华人接受西式教育,接触到的同学、朋友以及工作同事,均大多是当地主流社会人群,因此从小就培养了西方价值观,对中国政治制度、文化传统自然与其他地区的新生代华人有不一样的观感。

而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由于中华文化环境保持得比较完好,而且能够实现代际传承,再加上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非常紧密,大量中国人赴东南亚旅游,中资企业也向东南亚投资,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帮助当地产业升级,也为当地华人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因此他们的价值观以及对中国的态度与欧美华人存在许多差异,对中国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这就为图片新闻的阐释打下了多样性的基础,提供扩展性、多元化的话语叙事空间,从而建构起一种不同的文化符号想象系统。

长期的华文教育与文化融合之下,东南亚华人的语言使用、表达与叙事思维,不仅使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华人出现了许多差异,而且也与中国的叙事方式、话语阐释、符号想象产生了差异性。由于与其他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华人与当地人的语言交流互有融通和借用的情况,例如在马来西亚,出现马来语与华语词汇相互借用的情况。在语词、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东南亚华语不仅出现了许多中国不存在、不常见,甚至语义完全不同的话语,例如娘惹、峇峇等,这些词汇借用了马来语的词汇与发音,语意也与中国语言出现差异。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印尼语借用中国闽南方言的情况。不论是顶层的政治话语,还是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用语,海外华人的语言使用与表达,均与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感、所知、所想均存在差异,这自然形成了海外华人与中国不太一致的话语体系,产生不同的话语语境。

作为新加坡的华文媒体,《联合早报》站在南洋华人的视角,密切关注中国的动态,传达南洋华人的声音,展现东南亚华人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因此其无论是报道视角、立场、态度和思维方式,还是关注焦点,都以东南亚华人的角度冷静、客观地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态势。因此在媒体语言的阐述手段、叙事风格,以及图片的隐喻与转译,均具有海外华人的文化、思想色彩。

2.中国两会的图片报道

《联合早报》极其重视对中国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每年两会期间的新闻采写与报道成为其重要的新闻来源,也是其彰显独立、客观、大媒体形象的重要机会。特别是2023年中国两会,是新冠疫情缓解,中国疫情政策放松后召开的重大政治会议,是后疫情时代观察中国动态的最重要窗口,因此该报投入了大量资源对其进行报道。从新闻的数量与版面篇幅来看,两会新闻仅次于新加坡本地新闻,并开辟《早报中国》《中国早点》等栏目,对两会新闻进行了重点报道。

从2月26日开始介入两会的报道,至3月17日两会报道基本结束,《联合早报》对两会的报道总共有117篇,两会召开期间的报道有112篇。在117篇新闻当中,有72篇配发照片,强化对两会现场的报道,深化新闻报道主题,展现记者观察两会的另一种视角,增强华文媒体的中立色彩。

72张新闻照片来源各异,为全景式敞现两会新闻窗口,客观展现两会动态打下了基础。其中来自路透社的新闻照片最多,次之是新华社,法新社的照片数量排第三。从表1来看,西方媒体的照片数量共28张,中国媒体22张,《联合早报》记者拍摄的照片9张,视频7个。中方媒体、西方媒体、《联合早报》自身的图片数量相对接近。这种比例构成,既可以消除中国官媒色彩,使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也能够打消西方国家对《联合早报》立场偏向中国的质疑。

这种报道两会的新闻方式,不仅真实地再现两会的新闻场景,而且还符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受众阅听心理,构建了一个同业之间、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场景,一方面《联合早报》所刊登的照片以及报道方式,为其他华文媒体所借鉴,从而形成了同业互动的场景;另一方面,《联合早报》以照片的报道形式为主,并辅以少量文字简述,与受众之间产生信息与情感的互动场景,从而破除信息茧房的制约,以更加具有真实与深度的新闻报道,为受众了解两会以及照片背后的信息提供了对话环境,反映了《联合早报》的图片报道符合新媒体环境下轻量化信息传播的要求,说明国际传播采用图片叙事现场情况,有时能够取得比文字表述更好的传播效果。

照片作为具象符号,能够直观地反映新闻现场,真实地反映新闻情景,叙述新闻过程,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在新媒体时代,冗长的文字新闻面临受众阅听心理改变与习惯的挑战,将不得不简化新闻内容,力求以最少的文字、最精炼的表述,去描述新闻现场与事件。这使得图片能够利用其本身简约化的符号,展现强大的传播功能,不仅能为受众提供鲜活的视觉盛宴,而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新闻现场,缩短受众了解新闻的时间,极大地满足了受众阅听新闻的心理,符合新媒体时代下受众阅听习惯的改变。

3.《联合早报》的图片话语叙事

叙事赋予和呈现叙事者的身份和自我认同。照片作为一种能够真实还原现实的符号,对新闻现场的真实再现与重建提供了最具真实性的条件,特别是摄影照片,未经修改和剪辑,更能反映新闻现场,并通过非语言符号来构建所指,并表现自身的情感与立场。

在两会话语叙事中,图片主要表现人民大会堂内部的人际互动,以图片的政治阐释功能,叙事政治事件。例如,2023年3月17日,《联合早报》刊出了一张由香港中国通讯社提供的照片,照片内容是香港立法会最大党民建联于2023年3月16日举办两会精神分享会,由该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李慧琼为成员讲解两会精神,表达了“爱国者治港”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爱国爱港是每一名特区从政者必须坚守的政治伦理,也是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的明确规定。

在微观的话语符號表达方面,图片主要通过对人物具体的特写,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表2来看,《联合早报》图片内容主要是人民大会堂内的会议现场,图片的景别主要是人物特写,以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感动态,借此表达新闻的情绪与感情。例如,2023年3月6日,《联合早报》刊登该报记者拍摄的照片《摘下口罩微笑“见面”》,叙述政协开幕式结束委员走出人民大会堂摘下口罩合照的情景。记者通过此张照片中的这一符号,阐释了后疫情时代中国更加自信、开放的符号意义。

《联合早报》利用照片获取广泛的受众关注,这与照片所蕴含的共享性和亲近性密切相关。例如对于人民大会堂、国旗、国徽、红色等符号,海外华人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即代表中国这一实体,展现中华文化热烈奔放喜庆的色彩,发挥了符号意义的所指功能。

图片的客观性,摒弃了评论与文字表述的主观性。记者用第三只眼睛观察现场,运用图片来叙述新闻事件,不仅能为受众带来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感受,而且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新闻现场更加清晰简洁。图片能够体现记者对两会现场细致观察的态度,以及对事件细节的捕捉,更凸现报纸力求用照片来说明问题,用符号来叙述新闻事件的思想,展现了该报对中国社会的深入洞察和细致体味,呈现出华文媒体的独特话语叙事方式与符号生产思想。

二、跨越海外华人语境与中国语境的轻量化叙事

《联合早报》采用符号化的表现方式还原新闻,并利用符号的意见展现报纸的潜藏信息。该报大量刊发两会新闻照片,利用图片的指向性功能,把受众的注意力引向符号对象,使符号的意义在传播中生成,为受众了解两会新闻真实场景提供方便。由于新闻照片原汁原味地反映现实,再现现实,因此新闻照片中的符号很容易被受众识别,从而使新闻照片的真实性与可阅读性得到提升,但同时又通过对特定场合的画面捕捉,经过符号的组合,产生了一个具有深度所指的符号景观,生产了一个跨越不同语境的叙事空间,促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互动场景,形成了一个具有扩散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想象空间。

例如习近平主席进行宪法宣誓的新闻照片,为受众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意指内容: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其国家领导人忠实地在宪法下宣誓,发出铮铮有力的誓言,表现对国家和宪法的忠诚,有力回应国际社会期待。符号有强烈的意指功能,并生产出象征意义,即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意气风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全球华人在这个庄严的宣誓场景下受到感染,感受到文化母国的强大,消除了地理距离而拉近了心理,从而使得身居全球每个角落的华人不约而同地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熟悉的母语、具有第三者色彩的照片内容,以所在国特有的叙述风格与表达方式,从第三者角度去评判发生在两会现场的新闻事件,使海外华人感受到另一种不同于中国媒体报道风格的叙事手段。这种叙事手段产生既像中国媒体、又异于中国媒体的另一种媒体想象,构建了《联合早报》特殊的文化与媒体形象。《联合早报》利用新闻照片增强新闻内容的指向性,并利用符号的阐释功能使新闻照片直观地展现场景的角色功能,在媒体传播语境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抽象的华语认知系统与具象的符号认知系统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异于中国话语体系的海外华人传播场域。

《联合早报》用图片符号构建全球华人信息场域的新闻实践,反映这样一个现实:中国是海外华人共同的文化母国和原乡想象的来源地。生活在世界各国的多元种族社会里,海外华人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或忘记他们与生俱来的华人身份。他们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因应情境,探索华人身份的意义,进而思考海外华人的生存方式,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身份认同的情感。例如,在《联合早报》所刊发的新闻照片中,更多表现对中国的崛起的某种期待或者说一种强烈的兴趣。《联合早报》所构建的全球华人信息传播场域,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共享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而非政治认同的范畴中。故此,该报利用照片等方式,通过同文同语同缘的华人血缘与文化基因,构建文化传播的信息场域。

三、《联合早报》中国两会图片报道对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启示

《联合早报》采用图片叙事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国两会,降低了阅读门槛,提供了事件性想象,为东南亚以至全球华人阅读中国两会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动态,给我们带来了如何提高对外传播效能的诸多启发。

海外华文媒体通过图片报道,可以帮助中国减少“资讯赤字”,能够为中国国家形象在海外的扩散提供帮助。海外华文媒体的图片报道还能构筑一个想象的族群认同体,帮助海外华人缓解在世界的流动而产生的“边际人”心理,消除新移民因为跨地域流动,导致旧的社会网络的隔断与新的社会网络的组建而产生的冲突。图片的具象传播,可以帮助许多受众了解中国动态,通过文化纽带制造想象的族群认同体,通过对图片信息的整合与协调,创造共享的生活方式、经验、事件、时尚和日常生活习惯,把海外华人凝聚在一起。

图片新闻报道,具有低门槛的传播特点,能够在不同话语语境当中完成穿越性传播,能够消除因為话语不同或者话语表达方式不同而产生的话语阐释误差和噪音,帮助受众接收到更加具体、真实、现场的信息,从而消除许多语言传播的不确定性信息,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减少信息阅读的难度,故此,我们在从事国际传播活动时,应更多地尝试用图片来叙事,一方面符合社交媒体的即时、轻量化传播要求,另一方面实现跨语境的传播,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

四、总结

《联合早报》利用图片诠释两会新闻,对两会的新闻场景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还原真实状况,增强信息的可看性与易读性,对于减少观点对抗,提高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和渗透率,实现传播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海外华文媒体具有强大的符号再生产能力,能催生、引发、强化、固化一个群体的身份意识,从而可以通过文化纽带制造想象的族群认同体。海外华人在媒体图景中,通过加入、复制和文化变迁的过程来参与中华文化的形成,最终完成文化身份的主体建构。而在这样的传播景观中,图片的具象符号以及扩展性的所指功能,无疑有助于信息场域的构建,并构筑起独特的文化空间,满足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华人的不同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通过文化纽带作用,促进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说,《联合早报》以图片的传播方式报道两会等新闻事件动态,不仅有助于实现信息传播的再现性,而且有助于构筑一个跨越全球的海外华人想象共同体。其采用图片叙事的方式,还原和重建事实景观,推动以华人和华文媒体为传播结点的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应成为我们开展对外传播的重要借鉴。

此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疫情期间海外华文媒体铸牢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VMZ003)的阶段性成果。

彭伟步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联合早报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新计划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