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规模国家现代化何以可能?
——以国家动员能力为分析中心

2024-01-01 21:49殷冬水
探索 2023年5期
关键词:动员现代化国家

殷冬水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1 问题的提出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被逐步纳入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体系之中”[1]197,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人开启了追求国家独立、统一、和平、富强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进程。为了改变国家命运、推动国家发展,不同政治力量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对中国的未来走向都有不同的见解”[2]61,并展开了诸多政治实践,但这些努力大多都失败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近代中国人通过政治革命推动国家的近代转型,致力于把中国“迅速过渡到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强大和富裕状态”[3]356,完成国家再造的任务;另一方面,近代中国人运用国家这一组织化的政治力量引领和驱动现代化,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1.1 中国现代化命运转折的政治逻辑

中国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在器物、制度、文化多个层面发生了深刻转变。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开启了近代中国国家重建的历程。但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的改革探索,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奋斗,都未能完成国家重建的使命、未能再造中央权威、未能缔造出具有强大组织动员能力的新型现代国家。所有这些努力未能完成国家的独立、统一,使中国的现代化缺乏有效的国家力量推动,造成中国早期现代化失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政治上的失败乃是解释中国对现代化起步缓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3]189。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不断加强政党建设,逐渐发展成一个先锋队政党,“逐渐奠定了超越其他政治力量的领导优势、阶级优势、组织优势以及意识形态优势”[4]28,成为领导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从沿海深入到腹地,从政治的中心地带潜入边缘地带,从知识群体来到农民中间,以其简洁明了的口号动员农民”[5]21,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奋斗,构建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权力集中、国家能力强的新型现代国家。中国共产党“终结了长期的政治动荡,统一了国家,从而为它所许愿的民族复兴铺平了道路”[6]39,也为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国家建设,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动员能力,运用国家的力量来引领和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

1.2 中国现代化政治之维的重大意义

理解中国现代化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现代化的政治维度,即政治现代化。这不仅是因为政治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因为政治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有效推进的一个重要条件。实践表明,“国家追求现代化的过程是党对中国社会进行动员(例如组织化运动)的过程”[7]13。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引领,需要一个强有力国家政权体系的推动,尤其是需要不断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的组织、规划、统筹、动员,中国现代化才得以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在适应复杂环境中变革发展。从政治学视角看,中国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起一个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新型现代国家。

从性质上看,“中国共产党是通过领导、组织与动员党员及人民,实现国家战略使命的新型政党”[8]167,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通过愿景塑造与传播,引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通过意识形态整合、权力整合、组织整合、资源整合、制度整合等方式,维护了当代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国家的统一性,为中国现代化展开提供了广阔的政治地理空间和丰富资源;通过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为中国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汇集了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集体力量;通过实施人民民主,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保障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政策,为中国现代化注入了持续的动力,排除了现代化推进中的各种干扰。

“超大规模的领土和人口,与一个高度强势的政府体制之间独一无二的结合,乃是今日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最大特征。”[6]8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新型现代国家是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变量。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共产党持续不断的国家构建行为,通过国家构建实现了国家的转型与重构,缔造了一个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新型现代国家。“新型现代国家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构成要素,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力量。”[9]2本文讨论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何种复杂的历史进程缔造出一个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新型现代国家?新型现代国家与中国现代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新型现代国家的国家动员如何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中国共产党、国家构建与新型现代国家的形成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构建的新型现代国家,“既不同于以皇权为中心的传统国家,又不同于西方式的政党竞争、分权制衡的现代国家”[9]7,而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权为轴心,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对当代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国家实施有效治理的新型现代国家。

2.1 从国家动员能力审视新型现代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构建起来的新型现代国家,是现代国家的一个特殊类型。首先它是现代国家,区别于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以皇权为中心所构建起来的国家治理体系。这种不同是辛亥革命以来不同政治力量对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持续革命和改造的结果。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构建的新型现代国家,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构建起来的,不同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所构建起来的国家形态。相对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所构建的现代国家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起来的国家,无论是从国家治理理念、治理机制看,还是从国家治理技术、治理行为、治理绩效上看,都是一种崭新的新型现代国家。

其次,从国家能力视角看,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国家形态而言,新型现代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拥有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第一,新型现代国家具有通过社会动员解决国家治理重大问题的偏好,善于运用社会动员的方式集中分散的社会资源,整合社会的不同力量,高效实现国家特定的治理目标。第二,新型现代国家具有有效社会动员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一般而言,社会动员指的是国家政权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的治理目标、整合社会不同力量、解决特定治理问题而对其治理对象——社会成员——进行劝服、说服、激励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国家话语权的运用,旨在建立一个话语共同体。为了对社会成员有效动员,国家需要有足够的公共资源,动员者与被动员者之间要形成“一种非对称式的互动关系”[2]220。第三,新型现代国家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受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国家自身的性质,也包括社会的特征,还包括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既取决于国家是否拥有充足的公共资源以及将公共资源转换成动员能力的水平,也取决于国家权力是否实现了对社会的整合、渗透,以及国家政权是否在社会之中拥有足够的权威。

2.2 新型现代国家形成的历史逻辑

当代中国这个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新型现代国家是在复杂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缔造出来的。

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使得晚清政府遭受严峻挑战。由于当时的中央政府缺乏有效权威、国家财政在抗击外来入侵和镇压国内反叛等中受到严重削弱、国家权力依赖乡绅等中间代理人、国家权力未下沉到社会之中等多重因素的存在,使得晚清政府缺乏足够的社会动员能力来进行现代化建设。“清朝崩解后,取而代之的并不是一个崭新且充满自信的共和国,而是一段内战连绵不绝、思想彷徨无依的时期。”[10]205无论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还是北洋政府统治,以及国民党所推动的国家建设,都未能真正重建中央政府的权威,难以完成国家的整合和统一,“国家只是有限地进入村落”[6]75,未能完成对乡土中国的社会改造。虽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能力,尤其是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但都未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新型现代国家。构建新型现代国家的任务由中国共产党来完成。具体说来,新型现代国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壮大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不断完善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自身的社会动员能力,形成了社会动员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网络,完善了社会动员的技术,积累了社会动员的经验。“党的组织系统能够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社会的细胞单元中,改变了传统的‘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格局。”[8]160“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为有效的革命动员提供了保障。在革命动员中,无论是在军事领域、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渐找到了有效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方式方法,将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着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个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新型现代国家开始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成功所积累的合法性资源、革命时期形成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网络、国家权力对社会的逐渐渗透等因素,使得新生的政权具有较为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尽管如此,仍存在制约国家社会动员能力发展的因素。比如,国家统一仍未完成、在一些地方国家政权体系仍未建立完善、国家权威并未真正扎根全社会,“人们对于家族或村落的忠诚要远远高于对国家的忠诚”[5]69。在一些新解放区,“党缺乏组织方面的资源或群众支持”[11]6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得到提升,新型现代国家得到发展壮大。“正是在这一时期,‘旧’中国的本质才被彻底根除”[2]25,国家权力的集中性、权威性、渗透性得到发展,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广大城市和乡村。“中国共产党重组了中国社会”[3]338,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极大提升。无论是从政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角度看,还是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一个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新型现代国家在当代中国真正建构起来了。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多元化、异质化、世俗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形成了挑战。为了激活社会的活力,国家权力从社会之中适度抽离,“改革有目的地大幅减少了国家干预社会的范围”[12]31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改革开放后,无论是从频次、范围上看,还是从规模上看,群众动员有所减少,但群众动员并没有消失,国家对社会的动员被延续下来,仍是中国政治实践的一个显著特征。新型现代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中国共产党这个先锋队政党是新型现代国家的领导核心,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与此同时,中央集权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得到坚持和延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未动摇,在改革探索中发展壮大,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并内化成社会成员的自觉,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当代中国仍具备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通过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新型现代国家日臻完善。从国家动员所要实现的目的和所依赖的主要媒介看,可将新型现代国家的动员分为思想动员、参与动员和资源动员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国家动员既有一定独立性,也相互支持、相互联系。

新型现代国家的构建与发展,为当代中国通过广泛有效的社会动员推动现代化建设,破解超大规模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合作难题创造了条件,也为当代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将国家的规模优势转变成现代化的发展优势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动员是“实现大规模经济变革的有效方法”[13]286。在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规模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代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挑战在于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来应对国家规模巨大必然带来的集体合作难题。新型现代国家的构建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有效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中央政策目标与分散的地方执行之间的鸿沟,保障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具体说来,新型现代国家通过有效的思想动员,将现代意识植入社会之中,实现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培养了社会成员对现代化的认知与认同,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广泛的参与动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齐心协力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局面;通过广泛的资源动员,有效汇集和调配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

3 新型现代国家、思想动员与现代意识的塑造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成为国家社会动员重要的政治话语,奉献牺牲、谦虚和善、艰苦工作、自我约束、品格高尚、节制与节俭等为国家所倡导,会议动员、典型动员等是国家社会动员采用的重要方式。众所周知,现代化的展开需要塑造具有现代意识的国民,“涉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转变”[14]45。而在传统的农业中国,国民普遍缺乏现代意识,晚清时期“中国的士大夫官吏对工业化的要素——蒸汽机、信贷和资本、私有财产及公共教育等一无所知”[15]32,一些国民对现代化缺乏认知和认同。增强国民的现代意识,提升国民对现代化的认知和认同,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3.1 思想动员塑造国民的现代化观念

“现代化”是新型现代国家对国民进行思想动员的重要政治话语,国家通过赋予“现代化”这一政治话语具体含义,增强社会成员对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国家的社会动员中,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概念,主要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所谓走向现代化,指的是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这样一种巨大转变。”[3]1如同毛泽东指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提高经济、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需要一个过程。”[16]71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进步史观嵌入现代化这一概念之中。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而且体现为一种整体的社会进步运动。现代化之所以应被接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幅迈向未来美好生活的理想图景。“本世纪中叶,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那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将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7]399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容。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既包括物质意义上的现代化,也包括精神意义上的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8]258现代化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其内涵在不断丰富,现代化的概念也在变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6]116现代化还是一个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概念,各国现代化有共同要遵循的一些规律,但任何现代化都发生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必将打上特定时空的烙印。“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19]110

3.2 思想动员培养国民对现代化的认同

在新型现代国家的社会动员中,现代化被赋予多重重大意义。“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20]152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21]514。推动现代化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要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通过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22]201。现代化在提升制度认同和增强国家竞争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常用的话语,旨在培养国民对现代化的认同。“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我们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越是现代化,我们同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作斗争就越加有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拥护。”[20]86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这是因为现代化是改变中国人集体命运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23]169实践表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中国人民新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共同奋斗的成果”[24]266-267。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之所以要持续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目标而奋斗,是因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当代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现代化,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17]538“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国家搞富强,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国家富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了,任何国外敌对势力也颠覆不了我们,任何国内破坏势力也动摇不了我们,党和国家就会稳如泰山、长治久安。”[25]184现代化具有文明内涵和文明价值,是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力量。“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落后是要受人欺负的。”[20]237可见,强调现代化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实力和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常使用的政治话语,意在培养国民对现代化的认同。

3.3 思想动员增强国民对现代化的信心

在新型现代国家的社会动员中,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还是一个逐渐实现理想社会图景的持续奋斗过程。在国民现代意识塑造过程中,仅仅展示现代化的理想图景是不够的,还要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目标与策略之间建立关联。唯有建立起了这种关联,国民对现代化的认同才能形成且持续,将现代意识转变成现代化建设的行动。

在当代中国,具备了推动现代化的条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家实现了独立、统一、稳定有序,这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当代中国推动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使命型政党,可以为当代中国推动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20]164,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发展规划,将国家发展的目标与国家发展的方案结合起来,为现代化的展开提供了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当代中国才能在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序推动现代化建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变成治理效能,既维护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也促进了共同富裕,保障改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等原则,“宣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道理”[20]176,努力将中国现代化光明前景变成现实。人民在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的过程中自然就增进了对现代化的信心。“人民有自己的亲身经历,眼睛是雪亮的。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不仅吃饱穿暖,而且有现代化生活用品,人民是高兴的。”[19]235

4 新型现代国家、参与动员与集体行动

如同思想动员一样,参与动员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经验意义上看,现代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家对社会持续不断的动员,因而中国的现代史可通过动员视角得到解释。新型现代国家不仅要通过持续的思想动员塑造国民的现代意识,增强国民对国家推动现代化的认同,而且还要通过不断的参与动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唤起广大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增强广大社会成员的参与能力,提升广大社会成员的参与效能感,形成齐心协力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局面。

4.1 参与动员塑造现代化参与力量的自我认同

在新型现代国家的社会动员话语中,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广大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够扎根人民、造福于人民,始终坚持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要保障现代化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就要充分调动起人民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推动现代化发展。“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在前进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才能解决。”[24]86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是超大规模国家的现代化,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不能很好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现代化就难以成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现在,每一个党员、团员,每一个爱国的公民,都必须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出一切力量。”[20]163在新型现代国家参与动员话语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21]50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艰巨的事业。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需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同努力。我们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21]124。现代化建设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20]248-249,要“进一步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0]185,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26]243。

4.2 参与动员为不同社会群体参与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

在新型现代国家参与动员话语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力量,工人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被赋予重要责任。“工会要教育全体会员认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意义,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管理、技术、文化水平。工人阶级要发扬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严守纪律、服从调动、爱厂如家的光荣传统,团结一致,克服‘四人帮’所煽动的派性和无政府主义的残余。工人阶级要用最大的努力来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知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的贡献。”[20]136除工人阶级之外,农民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我国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人数众多的基本力量,一定要采取妥善的政策,不断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21]99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20]40科学技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提及。“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20]86而在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征程中,知识分子群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20]104

实现现代化关键是要选拔和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迫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增强领导能力。”[21]438倘若我们有一批又红又专的强的领导骨干,“我们的管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前途”[27]337。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我们要抓紧四件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19]3强调干部队伍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常被使用的政治话语。“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强的、有专业知识的干部。而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我们老同志要清醒地看到,选拔接班人这件事情不能拖。否则,搞四个现代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20]221

4.3 参与动员为不同社会群体参与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引

新型现代国家之所以要对社会进行广泛动员,其内在逻辑在于只有充分调动基层和人民的积极性,现代化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19]180在新型现代国家参与动员话语中,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因此它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现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20]136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工人阶级要用最大的努力来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知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的贡献”[20]136。工人阶级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参与生产,推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创新,积极参加企业管理。“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20]137

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国家大多数的国家而言,现代化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9]213农民阶级不仅是革命的主体,也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国家通过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调整赋予农民经营管理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积极性,释放了农村社会的活力,这为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空间。“我们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19]81在现代化建设中农民要扎根农村,搞好农业建设,要成为推动农村各项改革的重要力量,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知识分子群体是一股重要力量。知识分子群体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知识分子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发挥其专长,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在育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在咨政建言方面承担重要角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邓小平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解决四个问题:“第一,要有一条坚定不移的、贯彻始终的政治路线;第二,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三,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第四,要有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20]248在推动现代化过程中,各级干部尤其领导干部要带头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持群众路线,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5 新型现代国家、资源动员与资源有效配置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20]162。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资源巨大投入的过程,必然涉及资源的汲取、分配、重组等问题。权力在本质上“是动员社会资源以实现某些目标——这些目标业已或能使其获得一般公众的‘承诺’——的能力”[14]119。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巨型国家在一穷二白和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展开现代化建设的,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问题,需要在同一时空中完成现代化的不同目标。“我们党是世界最大的执政党,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掌好权、执好政,如何更好把14亿人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始终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28]287

要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通过讽刺性或批判性的方式进行文章的分析。重点是通过此类题材的文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真正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表达方法。例如《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学习,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分析文章的主旨大意,并从中悟出所讲的人生道理。文章讽刺了现实生活,说明了现实和理想之间是有差距的,但也不可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5.1 资源动员提升国家的资源汲取能力

国家是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组织,也是“组织经济生活与控制社会的集中权力”[1]153。无论是提供公共服务,还是国家政权自身的运作,尤其是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来自社会资源的支持。“对中共精英来说,政治不只是一种和平的政治竞争或行政管理,而且是在危机形势下动员和激发人的资源的一种努力。”[29]57在国家对社会的资源动员话语中,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国家的引领和推动,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了有效引领和推动现代化建设,坚持通过社会动员来凝聚各方力量,不断从社会中汲取资源。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23]80中国现代化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不足,发展很不平衡,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很繁重,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17]102。我国国家财政仍较困难,国家资源汲取能力仍有限,国家的财权与事权之间的矛盾仍较为突出。“我们经过几十年努力,虽然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新中国经济建设是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至今经济技术文化水平还比较低。”[21]151“多年来国家财力分散,财政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收支矛盾逐年突出,赤字规模不断扩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这种趋势在今后一个时期还难以根本改变。财政困难影响政府各项开支,国家拿不出必要的财力充实国有资本,宏观调控缺乏应有的财力。这样发展下去,不仅政府应尽的职能无法有效履行,而且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缺乏必要的资金保证。”[21]540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财政收入能力显著提高,但仍然面临不同程度的财政困难,国家财税体制也需进一步完善。

5.2 资源动员提升国家资源统筹分配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18]269在新型现代国家资源动员话语中,统筹区域发展的关键是统筹资源。现代化不仅需要汲取各种类型资源,提升国家的资源汲取能力,而且要合理有效统筹分配资源,提升国家的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对于当代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国家而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维护国家的统一性,也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激励,还要维护共同富裕,这三重任务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充满张力,都需要国家具备强大的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国家的统一性是当代中国推进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但国家的统一性并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超大规模国家内部的异质性、流动性以及国家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统一性构成挑战。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性,需要国家统筹调配国家发展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在当代中国,国家要维护统一,就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要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就需要国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行资源动员,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集中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办大事,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30]47-48,因而需要集中全国的资源投入到一些重点地区、重要领域、重大项目之中,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还要将全国的资源分散投放到最需要的领域、行业之中,赋予不同经济主体自主性,鼓励不同主体之间的竞争。所有这些都需要国家具备强大的资源统筹能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维护国家统一性的政治价值。在维护国家统一性的过程中,经济持续发展是重要的,但仅仅有经济持续发展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于当代中国这样一个规模巨大、发展基础充满差异、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言,还需要将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目标。如果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是少数地区、少数人的富裕,国家的统一性就难以维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地区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就会突显出来。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性的内在需要。在维护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要发挥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职能,也要发挥不同地区之间的横向支持作用。“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30]375

同样,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也需要国家统一,有了国家的统一,才会有可用于经济发展所需的丰富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区域之间的合作协作,才具有更强的能力来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危机和风险。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和平有序的重要条件,一旦国家的统一遭受威胁而国家面临解体的危险,那么国家内部不同力量之间的冲突就会加剧,国家现代化发展会因为缺乏和平稳定的环境而受阻。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理想可以更为广泛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实现共同富裕也要维护国家的统一性,需要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有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才可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5.3 资源动员提升国家资源重组能力

资源动员不仅要破解国家资源汲取难题和国家资源统筹调配难题,而且还要破解国家资源效益最大化难题,“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18]247。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国家手中掌握的资源,提升国家资源重组能力,是国家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化需要在国家资源重组中进行持续的资源动员。国家治理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国家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也是不断变化的,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国家治理会采取不同的资源策略。这就意味着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资源策略和政策,也不存在可以一劳永逸的资源策略方案。国家需要根据治理环境、任务等方面的变化对资源进行重组,通过资源重组的方式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

然而,资源重组的过程是资源规模、结构、使用方向等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社会主体会受益,而另一些社会主体会受损。国家资源重组需要持续的资源动员,通过动员来减少分歧,凝聚共识,确保国家资源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资源重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是国家推动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国家通过运用资源重组可以适度扩大资源规模,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而且也是因为国家通过运用资源重组可以改变不合理的资源结构,改变资源组成及其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协同性得到增强。国家还可通过资源重组来调整资源的使用方向,协调不同资源之间的关系,整体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 结论

从大历史角度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3]3。中国现代化尤其是当代中国现代化,既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美丽华章,也是人类现代化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样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既改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集体命运,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正是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现代化建设,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才变成了如今的富强中国,中华民族才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说明:“国家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性力量。”[9]27国家对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将分散的国民组织起来,为生产高质量公共产品而奋斗。“国家建设从本质上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化的政治维度”[31]87,是国家有效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国家领导和推动下实现了“对全体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进步的双重解放”[8]27。中国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共产党持续不断地加强国家建设,缔造出一个具有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新型现代国家。国家构建重塑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态,也在很大程度上“为1949年后中国的复兴奠定了基础”[32]266,使中华文明在当代中国焕发出生机活力。在现代化过程中,有效的社会动员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有效工具,旨在使人民群众支持国家发展的目标。新型现代国家对社会的思想动员、参与动员以及资源动员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共同作用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贯穿于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之中。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社会动员,尤其是不同时间段之间国家的社会动员模式是否发生了改变,国家的社会动员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一些类型的社会动员是否给中国现代化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仍有深化讨论的空间。经过近代以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国家治理的理念、机制、行为、技术、绩效等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政治现代化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中国政治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面貌,必将对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动员现代化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国防动员歌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国防动员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