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出场逻辑、演进历程与赓续路向

2024-01-01 21:49赵鹤玲
探索 2023年5期
关键词:领导权党的领导话语

岳 奎,赵鹤玲,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1]6这是对“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高度凝练和理论表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争取了民族独立、获得了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团结奋斗。历史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坚持党的领导”的立场、观点、方法、行动与表达的表述系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重要经验进行总结阐释。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坚持党的领导”话语在内容上逐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党对革命领导权”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党领导一切”、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演变。深刻剖析“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逻辑与出场,梳理“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生成与演进,总结“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路径与遵循,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丰富与创新“坚持党的领导”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1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历史经验。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转变。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坚持党的领导实践的发展,加之西方国家凭借其传统优势掌控国际政治话语权,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广大社会主义政党进行话语压制,并蓄意抹黑、污蔑中国共产党,从而导致国内外出现诸多关于“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曲解与误读。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197-198。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建构“坚持党的领导”话语对于规避和破解西方话语霸权、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解释权,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坚持党的领导展开了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坚持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逻辑理路、价值意蕴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科学内涵方面,有学者提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其中政治领导更具有主导地位[3]。还有学者认为,党的领导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致经历了“引导、向导、带领与示范”“领导核心”“领导就是服务”“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内涵演进[4]。二是逻辑理路方面,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6]以及新时代党的领导理论体系[7]等方面对坚持党的领导进行理论与历史溯源。有学者从时代背景和现实逻辑的角度分析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命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指出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四个伟大”的必然要求[8]。三是价值意蕴方面,有学者从党的领导与全过程人民民主[9]、依法治国[10]、基层治理[11]、中国式现代化[1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14]的关系展开论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在实践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进行探讨。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梳理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的百年历程与历史经验[15],探寻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逻辑结构与优化路径[16],试图构建坚持党的领导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模式[17],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提出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18],不断完善和落实党的领导。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学者关注“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研究。例如,有学者从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着力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方面提出,要确立统一的党的领导入法文本表达技术规范、健全党的领导入法文本表达的审查程序、提升立法工作者的综合素养[19];也有学者从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教材的角度提出教材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要努力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课程化表达,提升学生群体对党的执政理念和实践的认同度[20];还有学者从列宁论党的领导下报刊的基本功能总结出当代启示,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刊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报办刊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真理遵循规律[21]。但总体来看,专门从话语的角度宏观研究坚持党的领导的成果还不多。鉴于此,本文尝试从话语逻辑、话语演变、话语策略三个维度阐释“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相关问题,以期为解构西方政治话语霸权、进而推动建立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政治话语权提供借鉴。

2 “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逻辑与出场

话语是思想的言语表达,是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系统阐释了“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怎样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问题。因此,梳理“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逻辑理路,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视域和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

2.1 “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理论逻辑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党的领导问题,本质是领导权问题。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承担起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政治领袖的责任,是因为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为理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既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先进性,又具有价值上的先进性。“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2]413在价值取向方面,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他们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谋求自身解放的斗争规律,更富有远见,这正是党的先进性所在。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它只是由无产阶级中的少数先进分子组成,然而,党的事业是整个阶级和全体人民的事业,不可能仅仅依靠先锋队孤军奋战,必须由整个阶级乃至全人类共同奋斗。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始终努力把全阶级和全体人民动员起来,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袖作用和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获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赋予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并最早论证了在工业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先进性和彻底性,做出“历史的领导权已经转到无产阶级手中”[23]724、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引领和组织无产阶级用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论断。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2]421,进而实现全部生产方式的变革。随后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夺取政权的斗争,还是取得政权以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出于革命策略的考虑,无产阶级可以而且有必要在一段时间内与其他阶级结成联盟。但在这个联盟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获得独立地位并努力争取领导权,而不应当隶属于任何其他政党。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观点,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实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政治理想,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新时代。这个阶级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里备受压迫,如今却团结起来战胜了资产阶级、走向了新生活。历史表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复杂国际形势下坚决同各种思潮斗争的客观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落后的俄国不仅在经济上遭到了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恶意封锁和打压,而且在思想上也遭到了各种文化思潮的质疑和责难,布尔什维克党遭遇了孤立。为了防止各种错误思想对革命运动的误导,列宁从俄国革命实际出发,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从理论上揭露并批判了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社会沙文主义、改良主义等一系列主张放弃无产阶级政党革命领导权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奠定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基础。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深入批判了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无视无产阶级运动的政治任务、否认党的领导作用的观点,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一系列论述,列宁对于新形势下如何重建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了明确的主张,并指出,“如果布尔什维主义没有在1903—1917年预先学会战胜孟什维克,即战胜机会主义者、改良主义者和社会沙文主义者,并把他们从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党中毫不留情地驱逐出去,那末它就不能在1917—1919年战胜资产阶级”[24]138。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意识到,尽管此时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在政治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文化思潮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走向,不能视而不见。针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列宁强调,要采用思想教育的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从而促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对于巩固苏维埃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2.2 “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历史逻辑

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被迫卷入世界体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致使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谋求国家发展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开展救亡图强运动的追求目标。

由农民阶级领导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以及义和团运动都曾掀起了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但都因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而宣告失败。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举行武昌起义,掀起了近代史上第三次革命高潮。这次起义得到了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的积极响应,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封建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鼓舞了中国先进分子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志,充分展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领导力量。但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由于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导致其在领导目标上,既不敢提出鲜明的反帝口号,也没有推出坚决的反封建策略;在领导方法上,常常依靠军阀,而不试图通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去组织一支真正的、彻底的革命武装力量;在领导体制上,内部成分复杂、分歧严重,缺乏一个团结一致、组织严密、作风纯洁的领导核心,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曙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在英、法、德、美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革命”的学说,1918年12月24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发出成立共产国际的倡议,倡导建立领导世界革命的第三国际,得到了各国共产党的积极响应。1919年3月2日,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中国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了大会。从此,世界无产阶级有了团结战斗的领导中心,俄国革命成了全世界社会革命的开端。

1921年7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了,从此党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核心。随着工人运动的高涨和革命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逐渐意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共产国际的援助下,根据列宁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马林向党的领导人提出采取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1922年8月,党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决定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为方针,党的少数负责人加入国民党,并劝说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同年1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陈独秀在会上第一次阐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立场、目的以及必要性。共产国际“四大”通过的《关于东方问题的纲领》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决定加速国共合作的步伐。党的三大正式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1923年11月,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讨论改组国民党的办法。为迎接全国革命高潮,1925年1月,党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在实际上取得无产阶级领导权,以适应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大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党组织,扩大党的队伍。但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革命领导权,从而为蒋介石篡改国民革命领导权制造了有利条件,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积极总结经验并逐步认识到,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权,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一直以来,毛泽东十分注重领导权问题。他强调,中国“从资产阶级占优势到无产阶级占优势,这是一个斗争的长过程,争取领导权的过程”[25]276。在如何“坚持党的领导”话语方面,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即“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26]1475。并指出为更好地达到联合和团结的目的,出版并办好一系列党内刊物十分必要。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强调,“它的任务就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7]602;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中提出,要用通俗的言语、生动的文字讲道理,报道实际,总结经验,“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27]728,使其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通过努力,中国共产党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化,并逐步使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了党对话语领导权的实现。

3 “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生成与演进

“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现与巩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转换与革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熟与完善。时代赋予“坚持党的领导”话语不同的内涵意蕴,话语的具体内容也随着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演变,呈现不同的表达样态,成为对时代的理论回应。

3.1 萌芽与探索:“坚持党对革命领导权”话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先后集中于组织开展工人运动、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争取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以及解放全中国。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逐步意识到,必须争取并获得党对革命的领导权,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最终的胜利。党在不断反思、总结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坚持党对革命领导权”话语。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将自己的任务主要定位于对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但由于没有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和自己的武装力量,最终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建立统一的革命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与此同时,党的个别主要负责人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很少很幼稚”,还不具备领导革命的力量。党的三大指出,“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28]276,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是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党的三大召开后,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决定其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试图以牺牲自身的独立性、主动放弃革命领导权等方式促成国民革命的胜利。然而大革命惨遭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29]219。党的四大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

随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阐明了党必须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从整体上搭建了全新的人民军队组织形式。然而在很长时间内,关于“前委、军委是否分权”“个人领导还是党的领导”等问题存在很大的分歧。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30]290,批判了“军事和政治是对立的”“军事不需要服从于政治”等单纯的军事观点,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解决了一直以来“由谁领导”“听谁指挥”的争论焦点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抗日战争中要主动承担起领导责任以及实现其对全国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争取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1942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强调,“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中央局、分局、区党委、地委)”[31]423。在根据地局部执政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党委会领导党政军民工作,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领导体制,保障了根据地党的领导权。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从目前形势来看,国内斗争是目前新的任务,“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32]617在斗争过程中,毛泽东强调,要坚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力争党对革命的领导权,绝不能再次出现放弃领导权的机会主义错误。在革命过程中,党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请示报告制度,逐渐将领导重心从横向的区域各团体转向纵向的全国范围内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夺取和掌握全国政权、实现对全国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准备。

3.2 实现与巩固:“坚持党领导一切”话语

新中国的成立从国体和政体上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标志着党实现了领导权与执政权的双重统一,从此开启了党全面领导、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新征程。为巩固新生政权,党开展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管理城市、维护和平的斗争,并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威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坚持党领导一切”的话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面临严峻考验。为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安定社会秩序,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权,在全国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但在党领导国家政权的实践中,逐渐出现了“将政治与技术业务对立”“反对党领导具体业务工作”的思潮。1953年毛泽东指出,“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33]205,并批判了“不懂就不能管”的错误观念。1954年通过的宪法以法律的形式再次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大规模建设的展开,党的八大胜利召开。刘少奇强调:“党应当而且可以在思想上、政治上、方针政策上对于一切工作起领导作用。”[34]1051958年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针对党内分散主义倾向,提出“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35]51的领导原则。之后毛泽东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36]131-132。“坚持党领导一切”话语成为这一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核心表达。随着实践的深入,党内逐渐形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话语,党的集体领导体制遭到挫折,后期虽然试图调整,但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党内政治生态,导致了曲折和失误。

3.3 转换与革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话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反思党的领导工作,指出过去10年“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变成了‘一切统一口径’”[37]142,严重破坏了党的领导的正常秩序和稳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使党的领导重回正轨。改革开放后,党的几代领导人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制度治党”“从严治党”“依法执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话语。

改革开放初期,党全面拨乱反正,彻底纠正过去党的领导工作中的失误,这一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话语主要集中于恢复和重塑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从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法规,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严肃党纪,重塑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次会议实际上确立了邓小平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之后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将坚持党的领导确定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邓小平还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37]333并提出六项具体措施不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正式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初步规定了“党政分工”的重要领导原则,即“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38]1749。党的十三大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而不是政治运动的“老路”来“从严治党”,全面部署了政治体制改革,并提出把党政分开作为其改革的关键和首要任务。1988年开启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撤销党内与政府职能相重叠的部门与机构,改变了以往党管具体行政事务的局面,取而代之为党管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由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的动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矛盾加深,中国社会曾一度出现弱化党的领导、西化中国图谋,这一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话语将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党的领导。面对国际国内的紧张局势,江泽民指出,要“切实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39]9,并提出了“三讲”教育。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正式形成了开展“三讲”教育活动的决议,对全党同志进行深刻的党性党风教育。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重要思想,提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新举措。之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重点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进入21世纪,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不断改进党和人大、政府、政协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逐步实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

3.4 成熟与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话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内存在的不少“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党的领导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时代命题,并在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生成了“两个确立”“三个务必”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等多种标识性的表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十条历史经验中的根本经验进行重点强调,并指出:“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40]50党的二十大报告从认知和话语层面提出了关于党的领导的“四个最”的重大论断。从内涵话语来看,既强调党的领导在横向上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又要在纵向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将党的领导逐级贯穿到基层。“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党是领导一切的,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一个都不能少。”[41]193从制度话语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系列结构严密、覆盖全面的领导制度体系,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制度遵循。建立覆盖各领域的党组制度和领导小组制度,实现制度化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管干部制度,确保培养和选拔的干部德才兼备,服从党的意志,执行党的决定;深入推进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突出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指挥;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通过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管党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行动话语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话语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表达。

4 新时代构建“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路径与遵循

建构“坚持党的领导”话语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营造自上而下的同一舆论场,从而真正掌握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守牢话语立场、精炼话语内容、夯实话语实力、增强话语保障,解决好“为谁说”“说什么”“谁在说”“怎么说”的问题。

4.1 守牢话语立场:始终坚持党对话语构建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主要言说者和话语主体,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保证。

一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牢把握政治底线。这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同时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宣传工作方面,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掌握话语主动权。不仅要确保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姓党,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坚决宣传党的主张,体现党的意志。同时其他报刊、电视台、新闻网站的工作都要充分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

二是要善于互动共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理解与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新时代,为达到更好叙事效果,要善于运用叙事技巧,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讲清楚、讲明白中国共产党的艰辛与不易,让世界真正体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正内涵,有力回应国际国内各方质疑,从而更好地凝聚共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与认同。

4.2 精炼话语内容:打造具有标识性的话语矩阵

话语能否取得成功,获得受众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本身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质,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说服力。

一是打造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坚持党的领导”话语概念,构建“坚持党的领导”话语的四梁八柱,形成具有国际共识、富有永恒魅力、体现时代价值的话语矩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四个最”“三个务必”等科学判断,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明确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根本遵循,形成了具有解释力和表达力的“坚持党的领导”话语集群。

二是积极打造“坚持党的领导”话语联盟,抢占话语“阵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融合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形成话语联盟,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与话语构建,形成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坚持党的领导”话语,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国际话语场域,主动设置“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人类重大共性需求的世界性议题,抢占话语先机,努力打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公平正义、超越西方霸权的国际话语共同体,不断解构西方话语霸权。积极分享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从而赢得国际广泛支持与认同,增强话语的国际传播。

4.3 夯实话语实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在话语实践中,除了关注说什么,还特别关注谁在说,即话语主体。话语主体的综合实力和形象声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话语的影响力和信任度。一般而言,受众更倾向于信服有实力、声誉好、具有成功经验的话语主体所言说的话语内容。因此,在把党建设得坚强有力的同时全面塑造强有力的政党形象,不断增强话语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增强话语影响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要带领十四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整体迈进现代化,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全面增强党的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八项执政本领,不断将党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用强大的实力和善治的成功经验为话语“赋能”,不断展现党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增强话语的信任度。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42]544。新时代,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高度重视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作风建设,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廉洁关和形象关,充分展现整个党员队伍的良好形象,为话语赋能,不断增强话语的信任度和传播力。

4.4 增强话语保障:完善党的领导法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法规制度体系是从制度层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举措,既从法治上提供制度化方案,也为有效落实话语领导权提供根本遵循和法律保障。

一是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法规制度体系。“坚持党的领导”话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但也要有刚性的法规制度体系加以约束和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党的领导制度明确为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建立健全了党的领导制度的常态化机制和长效机制,确保了党的领导权的有效发挥。话语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和意识形态实践,是某种特定意识形态的表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因此,要看到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不断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法规制度体系。

二是要实现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党的领导弱化,尤其是对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执行力不够等问题,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从国家战略高度修订和完善了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在内的一系列党的领导制度,使国家治理逐步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随着制度治党的成效日益显现,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发挥出震慑作用,从源头上遏制了弱化、虚化、边缘化党的领导的行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话语氛围。

5 结语

“坚持党的领导”话语以党的领导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明确的实践指向。话语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对实践的高度凝练和总结,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话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调适的变化过程。“坚持党的领导”话语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呈现与时俱进而又一脉相承的表达样态,并随着实践的深入推进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而成熟。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地位、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面发出时代最强音,为建立自上而下的同一舆论场、增强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态势导致了国际力量和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谋求与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因此,为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从话语主体维度,要理直气壮地讲坚持党的领导;从话语内容维度,要打造具有标识性的话语矩阵;从话语传播维度,要全面塑造强有力的政党形象;从话语制度维度,要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法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话语的引领力、解释力、传播力和感召力,为话语赋能,从而保障党的领导权。

猜你喜欢
领导权党的领导话语
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重温《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探析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民营上市公司领导权分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