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元素探究
——以陕西省三原县独李中心小学为例

2024-01-02 21:57申奥
乐器 2023年10期
关键词:艺术类美育素养

文/申奥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的美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各地积极探索美育的实践方法和保障机制并总结实践经验,越来越多的人已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总体思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及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1]

我国美育工作的育人导向日益增强,教育教学也取得明显成效,机制的不断推进也树立了许多教育品牌项目。艺术课程的开课比例扩大、美育教师人数增加、艺术器材的达标率提升、中央财政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资金投入增加等,将美育常态化机制凸显出来。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占比日益上升

学校美育工作的探索是近年来美育工作的重要方向,同时探索音乐教育与美育元素的协同发展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笔者为第二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于2022年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独李镇独李中心小学支教一年。支教期间,笔者发现在学校教育中“美育”所占比重日益上升,通过小学音乐教育,美育在农村小学的实施有了新的突破,农村教师、学生家长对美育的认知不足和误区正在逐步改善。

(一)厘清“美育”认识中的误区

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工作中,首先要厘清认识上的误区。

1.“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

首先,艺术类课程不等同于美育。艺术类课程虽然是美育的主要落实渠道,但艺术类课程不能作为美育课程一教了之。随着大众认知丰富,很多人将唱歌跳舞认为是美育,具有一定局限性,尤其在农村地区,家长对美育没有清晰的概念,无法在家庭教育中将美育的育人优势发挥最大化。

其次,美育也不是一项专业技术。美育作为基本素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美育不仅要有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精神内在的整体性,体现在内在修养之中。

2.“德育”与“美育”之间的概念界定

在现阶段学校美育教育中,部分学校和教师粗略地将美育与德育画上等号,将很多美育工作由德育工作完全替代,这是对两种概念的混淆。这种片面的划分忽略了美育和德育性质及功能的不同,长此以往将制约人格发展,导致文化结构产生缺陷,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2]。当然,早期的美育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过程,变成了所谓的审美教育,但在新时代,我们已经将审美赋予了新使命和新意义,形成新时代的“美育”。

德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个体性和社会性两种功能,德育可以在个体中发展自我意识、提升自我生命价值、道德理想的形成最终促进个体发展。而德育从社会性角度来说,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等。

美育的主要功能在社会方面和文化方面,美育在社会方面的功能主要是将个体与社会性直接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沟通理解,达到人际关系的审美化作用。而在文化建设方面,美育功能就更加广泛,主要是将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文化渗透到各个方面,将具有欣赏和创造的审美角度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德育与美育并不能粗略地画上等号,而应该将两者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将育人功能通过两者之间的协调进行发展,真正将育人功能发挥最大化。

(二)农村小学美育资源相对匮乏

2022年11月26日,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发布的《中国美育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2)》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还存在着长期性、复杂性、差异性、艰巨性和不均衡性,难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少数区域的幼儿园和中小学美育资源匮乏、部分学校美育环境欠佳等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对美育资源的分配来说仍有巨大挑战。美育教师队伍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农村小学中尤为严重。在独李中心小学,除笔者外音乐专业毕业教师数量仅有一人,具备专业音乐素养的教师比例较低,大部分是兼职音乐教师,致使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无法将美育切实地贴合到音乐教育中去,这严重影响美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实施开展。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将美育教师的缺口放大,开课率不足、教师缺额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制约学校美育发展。

(三)考核和评价机制构建尚处发展阶段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教育功利化和技艺化严重。应试文化对学校美育建设有着强力冲击,使其陷入功利化,育人功能被忽视。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无法参加校外艺术类培训机构,仅有少数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培训。家长为追求名利效应,主要是为了学生培训、考级、比赛,审美素养几乎被取代,以“技”斥“美”,终将导致美育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性;

美育评价体系缺乏,艺术类课程在应试教育的考核中无法开足课程。以独李小学为例,在“副科”的影响下,以往学校音乐课程每学期只能教授一两节课。在“双减”浪潮下,音乐课程的开课情况有所改善,但学校美育教育变成摆设的情况在以前普遍存在。美育教师也因此在绩效考核、职称评选和评优评先时也会遇到所谓“‘主科’教师优先”的尴尬。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笔者根据各地美育改革的经验总结和独李小学美育实施情况及自身教学实践来看,需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应对措施:

一是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在美育课程方面将音乐等艺术课程开齐开好,同时依据地区优势和地域特色搭建传播平台;二是加强学校美育资源保障支撑。通过硬性指标将美育课程、美育师资等进行保障,如江苏省南通市明确指出对艺术教师的培训经费比例等[3]。河北省对农村中小学的美育教师补充作为美育的关键并且建立相关补充机制。此外,部分省市还通过教师技能培训、职称评审办法向美育教师倾斜,以此提升学校美育师资整体素质;三是完善学校美育评价机制。研究制定艺术素质测评方案并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考核等。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美育困境。通过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将数据纳入数据库以此利于对学生的分析、指导和服务,实现交互式和全方位的美育工作体系,借此依托网络平台让优秀学校美育资源走出去引进来,整体推进学校美育资源平台的建设。

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人文素养和审美的提升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通过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元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开展: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塑美育育人价值

结合大、中小学的育人体系,将多元多层的要求围绕学生开展想象力、创新力等目标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美育全过程;发掘各类学科美育功能,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美育融合。一方面要发挥艺术学科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的美育内涵。美育与教学融合发挥美育的内在价值,帮助学生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加强政策体系完善和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依托政策出台,加强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出掌握现代化技术的美育教师队伍。同时在研修与培训过程中,切实将美育指导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学校美育健康发展的支撑保障机制。由美育专家组成研究队伍,制订相应标准和政策,出台体系化的美育标准,让各级各类学校有所对应参照,也为美育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互联网+”发展的新态势对美育课程数字化有着强力支撑,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建设。

三、对未来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发展的建议

新时代的美育元素在理论层面以及政策层面已经相对明确,小学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是否能够落实是“以美育人”的关键所在。当学校和教师成为美育实施的一项重要途径后,对于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美育“实施者”的培养已是重中之重。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艺术类高校来说如何培养新时期的美育教师、从教师美育素养角度如何彰显“以美育人”时代价值等,已成为了必要的思考与选择。

(一)从艺术类高校的角度

在美育实践中,高校培养新时期的美育教师可从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审美素养入手,强化审美意识、丰富审美知识、牢筑价值引领是艺术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艺术教育和美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美育的重要途径包含着艺术教育,但要明确的是艺术教育不等同与美育[4],二者只有厘清关系才能牢固艺术类高校的美育工作。

新时代下美育是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需求,大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念需要艺术类高校的美育教育来实现。一方面,当前高校中充斥着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要通过系统的审美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新路径,增强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高校美育有助于学生对认知发展、情感共鸣的激发从而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培养人才方面艺术类高校美育发挥着重要价值。

结合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基于“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强化学科建设丰富美育知识,通过各学科中的美育元素扩展美育的领域,让学生们在学科融合中挖掘美育元素,在课程学习中感受美育。最后,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实践的体验。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艺术实践来完成,它不同与其他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强调艺术熏陶。因此,审美平台的搭建就至关重要,如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层面的平台搭建对于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校层面的重要措施,校园文化节、校园艺术节、优秀作品展等美育路径也可增强校园美育建设。

(二)从教师美育素养角度

“以美育人”的时代价值在学校层面得以实现,需要教师美学素养的提高,在强化教师意识、丰富教师知识、提升教师能力中彰显“以美育人”的价值追求。各学科美育功能的挖掘以及美育格局的建构和美育课程的完善虽然是目前学校美育变革的重点内容但仍无法将学校美育变革的核心凸显出来。从“以美育人”的关键角度出发,教师的美学素养为突破实践路径带来了新的维度,这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又必须的选择[5]。

1.“以美育人”的意识需要教师在价值追求中强化

对于美育价值的认同是教师意识强化的来源,教师要立足教育高度,明晰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时代使命,结合时代机遇与挑战,创新教育方法。只有让教师在这样的高度背景下,才能主动激发出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教师也要明晰美育不是艺术类教师特有的工作,更不是一项技术技能,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管理中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对所有教师赋予的使命。

2.“以美育人”的知识需要教师在培训体系中丰富

教师专业价值的体现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平台的,教师的知识体系可被分为实践性知识和文本性知识。在美育素养的角度,教师的动态性实践活动需要通过教师培训来弥补。我国的教师培训体系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下已经逐渐走向完善,“以美育人”的知识也应当在职后培训中体现。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区校的区域性培训,都应当将美育素养列为重点内容。通过计划性的美育专项培训对各级教育组织开展针对性的美育培训教育,尽可能地做到教师的培训全覆盖。另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要对教师美育视角进行完善,健全美育实践指导理念、方法的普及。也要挖掘学科特点结合特有学科的美育资源,以此来达到美育视角和方法的融合,提升教师美学素养的知识基础。

3.“以美育人”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

教师通过美育知识储备与意识培训,“以美育人”的能力最终还需要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教师需要立足学科教学来让学生感知美和体验美,现阶段美育教育中,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美学欣赏水平和技巧以及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但由于美学和美育的不同导致学生对美育特点的忽视进入了一定的认知误区,自主性的审美情感氛围在此误区中并未凸显出来。因此,教育者在工作实践中,应当创新教学方法、搭建实践渠道、推进精品艺术展演,为培育学生常态化展演机制提供平台,让美育在活动类课程中适度倾斜,使学生成为美育教学的主体。

由于学生年龄和特点不同,教师还应遵循身心成长规律,开设多种美育实践模式,将美育切实融合在学科教学体系中来并脱离功利化等不良素养的渗透。在此前提下,学校的美育才能通过教师美育素养的不断提升得以切实展开,农村小学美育的完善也由此实现,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时代要求。

猜你喜欢
艺术类美育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艺术类专访心得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